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62251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传播与古代文明,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涵义 1、在在17世纪后半期传播还与运输(transportaion)同义,在启蒙时期,这个词被用于表示“精神上的交流”。1939年之后,洛克菲勒财团邀请拉斯韦尔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参加召开了“洛克菲勒传播研讨会”,大众传播一词开始被广为人知。 1945年11月16日制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中,大众传播初次出现在正式的文献中。 2、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 二、传播与文明形态 1、传播的媒介和方式: 原则上什么都可以作为传播形式。烟火、信号灯、鸡毛信等。 雅典有一个人叫德泽,在战胜克里特岛的食人怪物后忘

2、记了张起白帆换下出发时的黑帆,而这些白帆是用来报告喜讯。而这个传播信号障碍,导致了其父亲的投海自杀,而那片海就是以其父亲的名字命名,爱琴海。 这次菲律宾人质事件,传播信号失误。,2、传播与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尼斯传播的偏向:我试图说明,西方文明受到传播的深刻影响,传播的显著变化具有重大的涵义“ 英尼斯和后来麦克卢汉的贡献都在于看到媒介对于文明形态的影响,文字取代口头这是一大进步,每一次媒介变革都意味着文明形态的变化。 (1)口头传播 譬如口头传播曾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印加帝国,没有文字没有马匹,印加帝国的国王靠什么统治呢。口头传播,他命令人跨越整个国土修建一天笔直的石板

3、路,从基多到库斯科,总长2400千米,翻山越岭的地方都建造了台阶,总有人不停地在这个道路上跑,交替不断,平均每小时10千米。每个人跑2千米,互相传递信息,直到下一个驿站,消息就这样在帝国中间口耳相传。 “皇帝口谕”,“现行反革命”、“口号”仍然说明了口头的重要性,直到今天口头传播仍然是一种重要形式,有魅力的政治家往往都比较善于演讲,演讲是借助于口头传播。譬如1960肯尼迪和尼克松竞选总统,在广播中,尼克松实际上是占据有利位置,因为他比较善于运用口头,但是他不听其他人劝说,选择了电视,结果他败了。 英尼斯偏向于口头传播,口头传统强调记忆和训练。电视中“口述历史”,参与式传播、田野调查,民族志的传

4、播方式,借助于口头传播。,(2)文字传播 书写强化了统治阶层。学会书写是进入精英的必要手段,今天仍然是这样。英尼斯说:“简化而灵活的字母表和读书写字的传播,都强化了逻辑,并必然加强广泛的一致性。一个倚重书写的时代基本上是自我取向的时代。” 口头传播多是集体活动(仪式活动),但是书写往往是个人取向(静默沉思)。在西方诗歌和散文过去是集体高声朗诵的,但是到了公元3世纪和4世纪,随着文字传统的发展,不动嘴唇的默读成了一种品味和风格。 在文字传播里,媒介最大的变化当然是纸张的发明,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形态。 (3)印刷传播印刷资本主义 (4)电子传播 这个我们在其他课程里已经讲到,而就中国古代传播而言,口

5、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是最主要的几种传播形式。,三、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1、中国古代早期传播方式和媒介 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 譬如木铎。木铎(duo2),木舌金铃。据说在夏商周时期,就曾经有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古代新闻发布与采集。至今在日本等国家,还把记者成为“社会的木铎”。 2、文字传播时代:甲骨文、金属文 (1)文字的发明 仓颉造字(皇帝的史官),仓颉视鸟迹而作书。 (2)纸与印刷术 造纸: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 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

6、0年。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 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 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 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 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1957年西汉灞桥纸出土,后来经蔡伦改进,造纸术得以广大。公元105年,蔡伦把造纸的发明报告和实物献给和帝刘肇了。,印刷术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的影响很深远,英尼斯说

7、,印刷机摧毁了教会的圣经和拉丁语的垄断。在欧洲印刷术发展最快的地方,是欧洲大教堂不再占据支配地位的地区。 (3)中国古代传播的基本形式 一、教育官学和私学 二、图书 三、邸报(邸报的发明时间?有人认为邸报出现在汉代),第二节、各个朝代的传播,一、两汉、魏晋时代 (一)邮驿制度 汉代时30里设驿。右图是明代驿站。 孟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 (30页) (二)布告、露布 布告天下。文革和八十年代的布告 (三)竹简、木简、木牍、帛、纸,先秦帛画人物御龙图、美女龙凤图,二、唐代的新闻传播 我国报纸开始于唐代。 (一)早期政府官报和发

8、行制度 (1)公元9世纪,各个节度使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 (2)由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治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没有固定称为,有人称为“进奏院状”。 (3)发行制度:由驻扎在首都得各地进奏院发布。内容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官员任免等。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1、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 2、敦煌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

9、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三)非官方传播 士人传播与民间传播 诗歌: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长短。,三、宋代的报纸 1、官方报纸:邸报 (1)发布:统一管理、定期发行。(公元981年设立,都进奏院管理) (2)内容:皇帝的圣旨。起居,官

10、吏的任免,大臣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3)特点:是一种官方新闻传播工具,社会上传递政府信息的重要载体,读者也开始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 2、宋代的“小报” 3、宋代的广告:济南刘家针铺。 四、元代的民间传播媒体“小本”,五、明代的报纸 (一)官方报纸,邸报(图为明朝邸报) (1)发行:通政司、六科、提塘 (2)称谓:许多种称呼。 (3)内容:皇帝起居、官吏任免和社会新闻等。军事信息。 (二)民间报纸: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三)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1、万历邸钞: 明代“邸报”的元件已经无存。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当作附录保存下来的当时“

11、邸报”的翻印件。前者为现存台北的万历邸钞,后者为被收入颂天胪笔等书的天变邸钞。 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为台北“中央图书馆”收藏。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有它的传抄本18册。台北收藏的那部分,1969年由台北正中书局影印,分三册出版,目前流行较广的就是这一影印本。 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了一些“摘由”,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的作了一些综合。这部抄本确实保存了大量当年“邸报”的原文,但并不全都是原文。因此,他只是部分的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内容丰富。涉及皇帝起居和社会新闻等 譬如报道太湖干旱。

12、东南太湖俱涸,宜兴东西两俱绝流。浙江巡抚腾伯轮题严州桐庐县民郭四挪饥馑绝食,止有一子六岁,遍卖无主,于四月十七日闭门杀男而食,随自缢死;又绍兴府余姚县民黄十五见一子五岁,于今年初三日密地杀男剖鬻。,2、天变邸钞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关于北京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公布的,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关防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较小,出于民间的报房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邸钞”云云,只是社会上对它的一种泛称。 3、急选报 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这份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

13、二十二日,距今422年;它是用雕版印刷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所出的 “邸报”之外的众多的“报儿”中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有可能作为附件随“邸报”一并发行。发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弥足珍贵。,(四)明代对于报纸的管理 六、清朝报纸 (一)清代的官方报纸:邸报。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京提塘(驻京办)和省提塘 (三)清代民间报房和京报,河南一位读者收藏有两份清代光绪18年(18

14、89年)5月13日和6月27日出版的京报,是我在家中的一部老书中发现的,品相十分完好。外观很像一本薄薄的线装书,长宽为229公分,每本都是8页,黄色封皮,封面上印有朱红色“京报”二字,并注有“信义报房”字样。 京报是清代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因为封皮多用黄色,也叫黄皮京报。当时京报主要是刊登有关朝廷政事和官员任免的消息,也刊登一些各地新近发生的一些与朝廷有关的消息,内容和官报差不多,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 京报是清代报纸的通称,犹如今天的“报纸”一词,因为当时这种报纸的原始形态出自北京,故而得名。据记载,当时出版京报的报房有公慎、聚兴、聚升、合成、杜记、集文、同顺、天华、公兴、聚恒、洪兴、永兴、同文、信义、连升等十多家,主要集中在北京前门一带。京报也是北京出版、发行最早的报纸。,(四)、清代地方报纸和辕门抄 清代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的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经官署的辕门抄出,故名。辕门抄最初是抄写的,后来由报房刻成木板印刷发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