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61783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学》实验教学案例总9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3 政治生活:有序参与,2006年5月,深圳3名中学生给市长寄调查报告掀“节水风波“,广州市“小市长评选”,羊城小市长“视察”水厂,一、置身于政治生活,阅读教材P11-12“镜头一”至“镜头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们身边处处有政治,政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1)地位,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原因教材p12,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1)地位,(2)如何参与?教材P12,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参与、监督政府工作,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2、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原因教材p12,(3)如何关注?教材P12,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5、都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为什么要树立民主法治理念教材P12,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广泛发扬民主,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二、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小结,1、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共同构成社会生活。,2、当代中国人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这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生活的重要目标,(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内在要求,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

4、的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普通百姓关注听证会,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意义:教材P13第三段“五个有助于”,学习政治知识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宪法和法律。,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1)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渠道教材P14,(2)参与政治生活重在实践P14第二段“四个可以”,三、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问题,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有以下一些:,参加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管理

5、活动; 参加拥军优属、拥军爱民的“双拥”活动; 参加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 年满十八岁的公民参加选举; ,你还能提出哪些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参加共青团的活动、学校的时事政治学习等。,例1、 (2011年高考北京卷)某高中生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参与政治生活的有 帮助居委会管理社区卫生 为班级患病同学捐款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脑质量问题 在互联网上参与交通管理问题讨论 A B C D,B,例2、某市将要进行老城区房屋改造,在公布的拆迁地段中,有一座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几名中学生向市政府提出”妥善保存古建筑”的建筑。这体现了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是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例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而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下列做法属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方式有: 参加选举活动 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每年植树节,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 A. B. C. D.,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