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1610004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难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力方面: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觉悟方面: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

2、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重点解决办法】准确把握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二者的联系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

3、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质变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把握质变这一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关键。导入新请同学背诵苟于劝学。也可用幻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苟予劝学中的片断。阅读时请同学们思考:教材第123页第3自然段右下角老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

4、些呢?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第三节事物发展的状态一、量变与质变量变、质变的含义什么是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因此,在事物量变的

5、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什么是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提问: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第1自然段的事例。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

6、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则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可见量变和质变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第3自然段至第5自

7、然段。提问:)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吗?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教材上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

8、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

9、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插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

10、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提问;那么,事物的发展能不能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6页第2自然

11、段、第3自然段。出示投影: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说:“例如,问一粒麦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麦,又如问从马层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秃的马尾?这种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增减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后一达到这极点,则继续再加一粒麦就可形成一堆麦,继续再拔一根毛,就可产生一秃的马尾。教材上举的事例和黑格尔的一段话都说明了,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黑格尔那段话的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据说有一个农人,当他看见他的驴子驮着东西愉快地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

12、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请同学思考第127页想一想小栏目中的问题。“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关节点、临界点。总结: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这个理论的结论,是人类在自己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实践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它的真理性,又不断地指导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