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内经-8-11》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9263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内经-8-11》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精编内经-8-11》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精编内经-8-11》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精编内经-8-11》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精编内经-8-11》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内经-8-11》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内经-8-11》ppt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经选读 下篇 原文选读,内经选读 原文选读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题解: 灵兰,为“灵台兰室”的简称,相传是黄帝藏书之所。本篇内容主要论述五脏六腑功能,是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最重要篇章,称之为“秘典”。,目的要求 1、掌握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 2、掌握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

2、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原文: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此爲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原文注释: 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贵贱:比喻十二脏功能不同,有主要、次要之分。 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张介宾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藏府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 膻中:有二解,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的是心包络。 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导读】 十二

3、脏主要功能,【导读】 十二脏相使:十二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导读】 对“心为君主之官”的认识 以心为君主与诸官主次关系,强调了心为诸脏主宰的观点。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亦能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调,使人健康长寿。若心不主神,则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失常,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变乱,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素问六节藏象论,题解: 本文主论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体现了天人相应观 节节制、控制。 六十日称一节,一年节制

4、在六个甲子中,故称六节。 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本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先论五运六气,而运气以干支甲子纪之;后论藏象,而藏象也与干支甲子、天地阴阳密切相关,故合一篇而论之,名曰“六节藏象论”。,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概念及五脏性能。,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爲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爲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爲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爲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5、。,原文: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校勘:“脾胃通于土气”。 秦伯未改文:脾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原文注释: 四时阴阳春少阳、夏太阳、长夏至阴、秋少阴、冬太阴 肝 心 脾 肺 肾 阳中之太阳:心居上焦,胸中为阳;通于夏气,其性属火,故为太阳。 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为阳,其气通于秋,秋气敛降,对冬藏之气言,当作“少阴”(甲乙

6、经、太素),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功能特性以藏为主,其气应冬,故少阴当作“太阴” (甲乙经、太素、灵枢) 阳中之少阳:肝脏应春具少阳生发之气,其位居于下焦,应为阴中之少阳(甲乙经、太素) 肝者,罢极之本: 罢疲劳,即肝(生血、主筋、筋司运动)是耐 受疲劳之根本。,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字误,“十一”应为“土”; 衍文; 即为本篇原文,注释有三: 天人相应,以李东垣为代表: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从功能角度,以程杏轩为代表,“气以胆壮,邪不可干”; 经络角度,以张介宾为例: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藏皆取决于是也。,原文分析: 五大生理系统,讨

7、论: 指导意义:本篇初步展示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为后世研究藏象学说和脏腑辨证奠定了基础。 本篇所云之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表现于外的病理生理现象,反应了祖国医学从表至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方法。(司外揣内,不打开黑箱的研究方法。),五脏中心论 强调人以五脏为本,从而确立了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即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五大生理系统突出了人体内环境的整体性,五脏通应四时的观点,体现了人与外环境的整体性,这种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之基本观点,也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题解: 本篇是内经讨论藏象学说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内容是论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者的功能特点及

8、其区别;因篇中专门以“藏”、“泻”论脏腑,与讨论藏象的其它文章在论述的方法和内容方面均有所不同,故名“五脏别论”。,五脏别论,目的要求 1、掌握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掌握“魄门亦为五脏使”的临床指导意义。 3、熟悉奇恒之府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4、掌握“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5、了解反迷信的观点和医患合作的思想。,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爲臟,或以腸胃爲臟,或以爲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9、,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爲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原文: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导读: (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及区别,(二)藏与泻的相对性: 藏精气而不泻不妄泻:人体贵在精气盈满 五脏 五脏泻精气于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藏中有泻 五脏泻浊气于六腑,肾施泻生殖之精 泻而不藏输泻水谷糟粕 六腑 受纳水谷,不得久藏(并非绝对不藏) 泻中有藏 吸收精微,输于五脏五脏

10、受而藏之,(三)满与实: 满脏藏精气:精气充满 形态特点 实腑泻水谷:水谷充实 五脏精气充满:精气充盈于五脏,保持充满状态 满而不实 五脏不能被水谷有形之物塞实 实有形水谷充实 实而不满 不满六腑水谷充实,但虚实更替,(四)脏腑藏泻满实的辩证关系及临床意义 五藏以藏为主,藏中有泻(“此受五脏浊气”,浊气当泻) 六腑以泻为主,泻中有藏(“不得久藏”) 五藏失藏精气亏虚以补虚为治 六腑失泻水谷失其通降以泻实为治 脏实则泻其腑如痰热壅肺,通泻大肠 腑虚则补其脏如膀胱气虚,温补肾气,(五)“魄门亦为五脏使” 魄门,即肛门。肛门启闭功能,赖五脏之气调节,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脏腑气机升降,故为五脏使。

11、心神的主宰 肺气的推动 肝气的疏泄 脾气的升举 肾阴的濡润 肾阳的温煦,魄门启闭有常,原文: 帝曰:氣口何以獨爲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也。 肺经太渊、经渠处之动脉,肺主气、故称气口。,原文: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原文注释: 气口:指腕部桡骨内侧脉动之处,切脉的部位,又称脉口、寸口。张介宾注:“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肺经脉也,

12、肺主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变见于气口:指脏腑接受水谷精微的情况,即其功能状态,均可通过气血变化而表现在气口。 必察其下:必须察问二便情况。又,太素作“必察其上下”,可参。 至巧:言针石治病最为巧妙。,气口独为五脏主: 气口寸口(脉长一寸九分)脉口(脉会太渊)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诸脏腑经脉气血之盛衰变见于气口。 寸口属手太阴肺经,肺与脾同属太阴,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之源,肺主宣肃,宣散水谷精微,脾胃水谷精气变见于气口,故全身脏腑经脉气血情况可反映于寸口。 实际运用而言,内经脉诊以三部九候遍诊法为主,寸口脉法至难经才臻于完善,沿用至今。,分析与讨论: 全面诊察(上下窍、气口、志意精神、症状体征)是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也是治疗疾病的前提。 反对迷信鬼神,提倡医学科学。,分析与讨论: “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是以“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为基础而提出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心脉系于肺 心肺共同摄藏自然清气 鼻窍与心主神志的功能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