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60258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4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中医-中医诊断-脾辨证ppt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辨脾病证候,脾生理功能与病理特点:,脾: 水谷(气血生化之源纳少 主运化 后天之本) 气血不足 水湿水肿、泄泻 功能 主统血出 血 主升清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位居中焦 外应于腹 腹痛、腹胀 部位 主肌肉、四肢 消瘦、四肢无力 开窍于口 口糜、口唇色淡等 其华在唇,特点: 脾气宜升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喜燥恶湿易受湿邪困遏,一、脾气虚证,概念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成因 饮食不调 劳倦过度 思虑过久 禀赋不足 年老体弱 久病、大病,临床表现及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纳少,腹胀, 食后更甚 食入不消,清浊不分,下注大肠 泄泻 气血生化

2、不足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少气懒言,面色无华 水湿不运水肿,肥胖 气虚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要点: 纳呆、腹胀、便溏等 + 气虚证,治疗 健脾益气四君子汤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二、脾虚气陷证,概念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成因 久泄久痢 劳倦过度 妇女孕产过多,临床表现及分析,脾虚升举无力,内脏失于托举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加重(胃下垂) 其它内脏下垂(子宫、肾等) 中气下陷便意频频,肛门重坠 久泻不止,脱肛 清浊不分,下注膀胱小便浑浊如米泔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头晕目眩 脾气虚纳少便溏,气短乏力,倦怠懒言, 面

3、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要点: 脾气虚+内脏下垂等=脾虚气陷证,治疗 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黄芪、甘草 陈皮、升麻、柴胡、当归,三、脾阳虚证,概念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成因 脾气虚久 过食生冷 寒凉药太过 肾阳不足,临床表现及分析,脾阳虚衰,运化失司纳少腹胀,大便稀溏 阳虚寒生,寒凝气滞脘腹隐痛,喜温喜按水湿不运,泛溢肌肤水肿 气化失司尿少 胃阳不足,寒饮不化口泛清水,呃逆呕吐 水湿下注女子白带清稀量多 久泻 虚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咣白舌淡胖 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辨证要点:

4、脾气虚+阳气虚证=脾阳虚证,治疗 温阳健脾理中丸 常用中药: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脾不统血证,概念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成因 久病气虚 劳倦过度,临床表现及分析,脾不摄血便血、尿血、肌扭、 鼻扭、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脾气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 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辨证要点: 脾气虚+出血症状=脾不统血证,治疗 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常用中药: 白术、当归、 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 人参、木香、炙甘草,病例讨论 曹,女,42岁,该患素体虚弱,少食纳呆,大便稀软。 近半年来时觉脘腹冷痛,痛势绵绵

5、,喜温喜按,食少腹胀,大便清稀,带下色白质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李,女,30岁。两年前分娩后,月经淋漓不断,经期持续不断10天, 周期15天左右,经色淡质稀。经常自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腹胀纳呆,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五、寒湿困脾证,概念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固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成因 寒湿内侵(冒雨涉水 居住潮湿等) 过食生冷,临床表现及分析,寒湿困阻脾阳,运化失司,升降失常 脘腹胀闷 纳呆 泛恶欲吐 腹痛便溏 寒湿困阻气机,经络不畅头重如

6、裹 周身困重 身痛 水湿外溢肌肤水肿 气血生化无源肌肤、面色萎黄不泽 寒湿证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苔白厚腻 或水滑苔 脉濡缓,辨证要点: 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鉴别: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 均有纳呆食少、腹胀、便搪等表现,但脾阳虚证为阳虚运化失职,导致寒湿内阻,以虚为主;寒湿困脾证为寒湿内盛,阻遏脾阳,以实为主。,治疗 温阳散寒,化湿醒脾 实脾饮 常用中药: 白术、厚朴、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即槟榔) 、茯苓、干姜、制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3枚,六、湿热蕴脾证,概念 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

7、脾经湿热证。 成因 湿热内侵 饮食不节,临床表现及分析,湿热中阻,运化失司,升降失常 脘腹胀闷 纳呆厌油 恶心呕吐 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面目皮肤发黄(阳黄) 湿热蕴于肌肤湿疹 皮肤疮疡 痤疮 身痒等 湿热下注 气机不利 泻泄 大便不爽 尿少而黄 湿热证身热不扬,舌红胖大苔黄厚 腻,脉濡数,辨证要点: 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证=湿热蕴脾证,治疗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三仁汤 常用中药: 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半夏、厚朴、 通草、 竹叶、滑石,思考题,、脾气虚、脾不统血和中气下陷证有何 区别和联系? 、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和治则是什么? 、试述湿热蕴脾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及治则。 、如何鉴别脾

8、阳虚证和寒湿困脾证?,1、补脾胃、固肠气 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李,男,45岁。 慢性腹泻11年余,便日4-6次,便时腹隐痛,肠鸣,饮食生冷觉不适,经治不效。西医诊断:过敏性结肠炎。舌苔白,边缘有齿痕。腹部柔软、无包块。此系脾胃虚弱,中焦之气失衡,气随泻虚,魄门不固。治宜补脾胃,固肠气。以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 黄芪70克 白芍(酒炒)50克 干姜1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5克 升麻10克 黄连(酒炒)10克 焦槟榔2克 赤石脂15克 大枣(去核)10枚 上方服6剂,腹痛止,泻减日3-4次。守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愈。此方治疗多例过敏性结肠炎,疗效颇佳。,久泻之病,莫不关于脾胃,腹泻日达4-8次,甚有

9、过者,有坠泻感,便前后常伴有腹痛,食量日减,身乏力。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此病脉多见沉缓,或弦缓无力,舌苔白,边缘有齿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药用: 黄芪 白芍(酒炒) 桂枝 干姜 甘草 黄连(酒炒) 升麻 焦槟榔 赤石脂 大枣 黄芪为补气虚之要药,能补气,固大肠,治脾胃虚弱,尤其清阳不升与升麻并用有“陷者举之”之力,白芍酸寒酒炒去寒性,得甘草和中,止坠泻,疗腹痛,敛阴扶阳,取干姜之温,散肠中虚冷之气,辅以焦槟榔小量,舒达胃肠气机,又防黄芪重补之壅。助以桂枝宣阳通络,以祛内寒,用酒炒黄连清肠中腐气并厚胃肠,同赤石脂有固脱止泻之功。大枣补脾和营而利尿。诸药合用,重在补脾胃气虚,而无壅滞伤阴之弊

10、。,2、补命门、扶少火 治疗火衰久泻 艾,女,29岁。 腹泻半年余,日7-10次之多,大便常见完谷不化,稀水样便,手足凉,畏冷,身乏力,不欲食,舌淡,无苔,面色惨淡,脉象沉细。此系命门火弱,脾胃功能低下,阳伤而易生肠寒。拟补命门扶少火法,处方: 党参20克 黄芪20克 肉桂10克 附子10克 鹿角胶10克 生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泽泻10克 羌活10克 防风10克 上方服12剂,腹泻次数减至日3-6次。守方加减治疗两个月而愈。再未复发。但命门火衰久泻,临床不多见,胃阳虚腹泻较常见。用东垣升阳益胃汤,疗效颇佳。,3、补心阳 煦水土,清肠中停饮泄泻 曹,女,55岁。 腹泻4个月,日排便4-5次

11、之多,呈粘滑之稀水便,腹部着凉则痛,食量日少,不知饥,心跳气短(动作时明显),乏力,腰部酸沉,怕冷,四末清冷,舌淡红,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此乃心阳不足,脾肾不得君火之温,寒自内生,饮留肠间而作泻。补心阳启脾肾生机,方能除肠中饮邪留滞。处方:党参40克 附子20克 补骨脂15克 芡实米20克 山药25克 白术20克 茯苓25克 桂枝10克 煨肉蔻20克 橘红20克 上方进6剂见好转,便无冷冻样物,活动心跳减轻,身觉有力。守方加减治疗两月而愈。,李某某,女,37岁。77-12-4 初诊 患者主诉胃胀、胃痛,伴右侧胸胁区串痛,食后胃有堵塞感,打呃、嗳气半年余,适逢天寒季节疼痛加重,食欲差,大便正常

12、,苔白浊,脉沉弦。依患者胃脘胀痛、嗳气、伴右协串痛,天冷加重,脉沉弦等此患可诊为肝郁性胃病,法当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温中散寒,予以服用胃痛通用方减蒲黄、灵脂加柿蒂、丁香、柴胡、青皮、佛手,服用7剂后,诸证减轻,但仍有疼痛,饮食少,食后有胀,苔白浊,脉沉缓。按效不更方之原则,前方加厚朴、乌药、云苓、白蔻仁、焦三仙、鸡内金再服两周,疼痛消失,无明显不适,舌苔薄白,脉象和缓,胃痛已告治愈,但患者要求调补脾胃,以防病情复发,给予健脾疏肝汤服之以巩固疗效。,五运不及和太过,土运太过: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病腹满溏泻肠鸣,反下甚. 土运不及:民病飧泻霍乱,体重腹痛,筋骨摇复,肌肉闰酸,善怒,寒中,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民食少失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