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155395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30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专家详解NO.1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学记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2.【答案】C。解析:一刀切是说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忽略了整体中的个体,无视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 能力、发展速度,因而,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3【答案】A。解析:文化的选择功能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题干说明教育内容是对文化的“吸取”和“清除”,这体现了教育内容是从文化中精选出来的,所以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4.【答案】A。解析: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

2、论注重教育的个人价值,主张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5.【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答案】A。解析: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说明教育是随着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7.【答案】D。解析: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教育发展规模,因此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8.【答案】D。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 教育。9.【答案】B。解析:张老师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丰富学生的知识,运用了言语

3、直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10.【答案】D。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体现在:教育具有间接性,即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育具有引导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育具有简捷性,即学生所学知识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11.【答案】D。解析:这句话意思是:君子们广泛的读书并且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那么他的智慧就会显明而且品行方面也没有什么过错了。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结合句意,体现了个人修养法。12.【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赋予枯燥

4、无味的知识特定的意义,体现了精细加工策略。13.【答案】D。解析:小岩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是提出假设阶段;去检査保险丝是检查所提出的假设,属于检验假设阶段。14.【答案】A。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老师和同学对小伟的行为不予理睐是不给予他任何强化物,属于消退原理。15.【答案】D。解析:公正阶段的表现主要有出现利他主义,晓霞能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判 断道德事件,说明她处于公正阶段。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入中学之后,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一定的掩饰性, 即情绪的外在表现与内心真实

5、体验不一致。17.【答案】B。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又称为理性疗法,是通过驳斥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观念的方法。题干中的心理辅导老师即是用了这种方法。18.【答案】A。解析:焦虑症表现为坐立不安、情绪紧张等,小燕的症状与此相符,所以她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焦虑症。19.【答案】C。解析:群体的认同功能是对群体倡导的价值观念具有认同感,晓玲能在很多方面很好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表明了群体的认同功能。20.【答案】D。解析: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丁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投射到学生身上,是投射效应的体现。21.【答案】B

6、。解析:李老师能兼顾学生各种活动,体现了很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因此选择B项。二、辨析题22.【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故普通高中也属于基础教育。23.【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工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讲行。因此教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路径。24.【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

7、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并不完全一致。25.【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持久的而非短暂的。三、简答题26.【参考答案】(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

8、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27.【参考答案】(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28.【参考答案】(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29

9、.【参考答案】(1)同理心。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让对分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2) 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3) 接纳与尊重学生,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四、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1)梁老师成功地贯彻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2)要在德育工作中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

10、,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材料中梁老师对待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写的“诗”,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从中看到了学生不甘于落后的精神,体现梁老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其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梁老师通过改写学生的 “诗”,利用的“诗”鼓励了学生,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己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最后,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梁老师对小刚的德育工作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对他“诗”的评价进而促使小刚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自我肯定,并在这种认识下坚定了学习信念。31.【参考答案】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

11、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外,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这一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出现。案例中小林由小学时期认同教师所说的,转变为初中时期和同学一起讨论知识甚至批判、争执,这是其思维批判性的表现。由老师对小林的描述可以看出,小林的思维也表现出片面性。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1)贴近生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2)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3)从动手实践到抽象理论。(4)要创设一种能激发

12、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5)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NO.2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2.【答案】D。解析: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掌握了学校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3.【答案】D。解析:不同的学生各有其特点,设置供学生选择的兴趣小组正是遵循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规律。4.【答案】B。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5.【答案】D。解析

13、:资本主义社会为培养合格工人发展资本主义,开创了义务教育制度。德国于1763年做出 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6.【答案】A。解析;课程的文本有三种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7.【答案】B。解析:新课改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8.【答案】B。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

14、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9.【答案】A。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结合内在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10.【答案】D。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根本标志。11.【答案】C。解析:实际练习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秀思想品德的方法。12.【答案】C。解析: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做联觉。13.【答案】B。解析: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 性。题干反

15、映的就是人格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14.【答案】A。解析: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产生干扰的现象称为倒摄抑制。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是因为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之前的学习材料产生了干扰抑制,属于倒摄抑制。15.【答案】D。解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16.【答案】A。解析: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的表现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已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题目中的症状是强迫观念。17.【答案】B。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

16、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18.【答案】B。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19.【答案】C。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20.【答案】C。解析:群体约定是指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