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8155300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IV与狂犬病毒知识ppt课件(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逆 转 录 病 毒,( Retroviridae),2,2,为一组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正反转录亚科,泡沫反转录 病毒亚科,3,3,共同特性,1、有包膜的球状病毒,直径80-120nm 2、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正链RNA 3、含反转录酶和整合酶 4、基因复制时通过DNA中间体与细胞染色体整合 5、具有gag、pol、env的基因 6、出芽方式释放,4,4,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5,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AIDS,1983年首次被分离,1986年正式

2、命名,分HIV-I和HIV-II型。,6,6,(一)形态结构 球形,RNA病毒,直径为100-120nm 。 有一致密的圆柱型核心 有包膜及刺突 衣壳由gp24结构蛋白组成,具有高度特异性,是确定HIV感染的指标。,一、生物学性状,7,7,8,8,刺突 gp120 (与CD4分子结合 ) 跨膜蛋白 gp41 (介导膜融合作用 ),内膜蛋白(基质蛋白):P17,衣壳蛋白(P24) 核衣壳蛋白(P7、P9) 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 (+)ssRNA2,核衣壳及核心,包膜,env基因编码,gag基因编码,pol基因编码,HIV的结构,HIV结构模式图,脂双层膜,gp120,gp41,p24衣壳蛋白

3、,p17内膜蛋白,P7、P9核衣壳蛋白,反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10,10,(二)基因组结构 由两条拷贝的单股正链RNA在5端通过氢键结合而形成的二聚体。基因组全长约为9.2kb。从5末端至3末端依次排列为LTR、gag、pol、env、LTR,其次还包括6个调节基因,即tat、rev、nef、vif、vpr、vpu。LTR称为长末端重复序列。,三、病毒的复制过程,12,12,(四)培养特性 HIV仅侵犯表面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实验室常用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或用患者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病毒。动物实验多用黑猩猩。,13,13,(五)抵 抗 力,弱 在液体或血清中,5610min灭活病毒,0

4、.2%次氯酸钠,0.1%漂白粉、70%乙醇、50%乙醚、0.5%来苏处理5灭活 20-22可存活7d 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h才能灭活,14,14,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 传播途径: 1、性接触 2、血液传播 3、垂直传播 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15,15,CD4分子是其主要受体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CR5是其辅助受体 HIV的主要靶细胞是CD4+的辅助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 过程:gp120先与CD4分子结合,再与辅助受体结合,使gp41分子构型改变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穿入,(二)致病机制,进入细胞 T4 (CD

5、4+) 细胞是主要的靶细胞,人 HeLa 细胞,转染CD4抗原的人HeLa细胞,没有感染,感染,17,17,1、HIV对CD4+T细胞的损伤 导致CD4+T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CTL的直接杀伤作用,HIV抗体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使CD4+T细胞大量减少; 诱导CD4+T细胞凋亡; 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 HIV的超抗原作用。,18,18,2、HIV对其他细胞的损伤 B细胞:功能异常,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及自身抗体含量增高。 单核巨噬细胞:是储存和运送HIV的主要细胞,病毒随细胞游走向肺和脑等组织扩散。同时,

6、感染的巨噬细胞丧失吞噬和诱发免疫应答功能。 淋巴细胞微循环是HIV感染的建立与播散的理想场所。 神经细胞:HIV感染脑组织中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HIV脑病、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炎和严重的AIDS痴呆症。,巨噬细胞可通过两种途径导致感染,CD4,Fc 受体,HIV gp120 结合巨噬细胞表面的CD4 抗原,巨噬细胞通过Fc受体与抗gp120 抗体病毒复合物中的抗体的Fc段结合,发挥调理吞噬作用将病毒摄取,20,20,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免疫缺陷 表现为:细胞免疫 功能明显低下 CD4+/CD8+比例倒置 体液免疫 早期:因多克隆激活 Ig,出现 高丙

7、种球蛋白血症 晚期:抗体应答能力,21,21,原发感染、慢性感染和激发,原发感染:HIV初次感染V大量复制和扩散急性感 染症状(发热 、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慢性感染:(3-5年)HIV 潜伏/继续少量增殖少量释 放临床潜伏期(无症状,血中不易检出 HIV) 激发: 各种因素诱导下,HIV大量增殖免疫系统 进行性损害艾滋病,22,22,(三)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期 常在感染后24周开始,表现为发热、嗜睡、咽痛、全身淋巴腺病和躯干皮肤出现斑丘疹。 白细胞增多,但CD4+T细胞数正常。 约2周左右,症状自行消退,但能检出的病毒血症可持续812W。病毒可广泛向全身淋巴组织播散。,23,23,无症状感染

8、期,可持续10年左右。病人一般无症状。 病毒血症低下和缺乏,但HIV感染细胞在淋巴结中持续存在,并进行大量病毒复制。 一旦CD4+T细胞发生增殖性感染,最终导致T细胞大量丧失,引起免疫缺损。 此期病人血清中虽有抗病毒抗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24,24,艾滋病相关症状期(ARC),早期约50%的人出现持续性低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下降、腹泻等前驱症状,酷似结核; 全身淋巴结肿大,口腔及阴道感染性炎症; 反复出现多型性痒疹、疱疹或软疣; 不明原因的骨髓衰竭伴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各种传染病。,25,25,免疫缺损期,即AIDS期。在病人血浆中,能稳定检出高水平的HIV。 CD4+T细胞

9、明显下降,免疫力下降导致机会致病菌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较常见的机会致病菌有:真菌、细菌、病毒。 AIDS相关肿瘤有:非Hodgkin淋巴瘤和Hodgkin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和Kaposi肉瘤等。,26,26,合并机会感染与肿瘤,卡波济氏肉瘤,鹅口疮,27,27,艾滋病病人与卡波氏肉瘤,上腭,下腭,28,28,29,29,30,30,(四)机体对HIV感染的免疫应答,HIV感染可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P24抗体下降是临床症状出现的开始。 感染能使机体丧失免疫应答能力以及HIV抗原性的改变均可逃避免疫清除作用。,31,31,三、微生物学检查,检测病毒抗体 ELIS

10、A法、乳胶凝集试验,可作为常规筛选手段,有一定的假阳性。 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抗P24和抗gp120可确证HIV感染 检测病毒核酸或抗原 RT-PCR法测病毒的核酸,ELISA法测病毒的抗原P24 病毒的分离,32,32,四、防治原则,综合措施鸡尾酒疗法 目前尚缺乏理想的疫苗,原因是HIV的包膜糖蛋白高度易变性 重在预防,33,33,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共有两种型别 HTLV-I HTLV-II,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34,34,能感染CD+T细胞导致T细胞白血病,1、生物学特性:,100nm大小球型颗粒,有包膜,表面含有gp120特异性蛋

11、白与CD4+结合,核心为+ssRNA,含逆转录酶,HTLV-I 和 HTLV-II基因组的同源性几近50%,35,35,2、致病性,传播途径: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垂直感染,致病机理:感染CD4+T细胞,所致疾病:HTLV-I T细胞白血病,HTLV-II 慢性CD4+淋巴瘤,36,36,第二十四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虫媒病毒是一大类以吸血的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 我国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37,37,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1、病毒呈小球形,中心为(+)ssRNA。 2、有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衣壳为20面体对称 3、病毒对热、脂溶剂敏感。

12、4、节肢动物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5、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主要引起发热、脑炎、出血热、全身感染。,38,38,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934年在日本首先分离出此病毒。为了和甲型 (昏睡型) 脑炎相区别,故命名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irus)。我国将其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病毒通过蚊子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前国内除西藏、青海、新疆3省 (区) 外,其他省、市、自治区 (包括台湾省) 均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39,39,(一)生物学特性 单正链R

13、NA 衣壳二十面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 二种结构蛋白: E 镶嵌在包膜上的糖蛋白,有血凝性 M 位于包膜的内面 抗原性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40,40,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41,41,流 行 病 学,传播媒介 - 三节吻库蚊 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幼猪) 动物 蚊人的传播环节 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42,42,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华南地区67月,华北地区78月,东北地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43,43,致病机制,带毒蚊虫叮咬,毛

14、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初次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流感样综合症,二次病毒血症,顿挫感染 (轻型全身感染),44,44,临床特点,体温常在40左右 剧烈头痛、呕吐,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 重型可出现呼吸衰竭 恢复期常有后遗症,如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45,45,免 疫 性,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感染后57天出现IgM,为中和抗体 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免疫力,46,46,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 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乳鼠脑内或做细胞培养,可作回顾性诊断 血清学检查 可用HI试验、ELISA等方

15、法,47,47,乙脑的防治,灭蚊防蚊 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 对象主要为流行区9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 幼猪免疫,48,48,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登革热 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49,49,生物学性状,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单正链RNA,50,50,致病机制,带毒伊蚊叮咬,网状内皮系统增殖,病毒血症,普通型 出血/休克型,51,51,流行病学,储存宿主:人和猴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伊蚊,52,52,临床表现,潜伏期58天,

16、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 登革热 发热 骨、关节疼痛 皮疹 出血 全身中毒样症状 (轻型、典型、重型) 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出血倾向严重 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登革休克综合征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 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53,53,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皮下出血,54,54,预 防,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55,55,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与乙脑病毒相似 蜱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 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林区曾有流行 林区工作者应接种疫苗 病后免疫力持久,56,56,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出血热病毒主要引起发热、皮肤黏膜及不同脏器出现,可伴有低血压和休克等。 常见的包括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