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154233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毕业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这里共将其分为四期:一、1915年9月到1917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二、1917年初到1919年5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1915年5月至1917年7月,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1921年以后之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通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文

2、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但关于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另

3、一种看法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1921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守主义宣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1921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文艺开始兴起,新文化运动结束。本文在这里主要是对1915

4、1927年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不足之处,请予指正。一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1917年初新青年前往北京之前这一段时间,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初步发展时期。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此年更名为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是学界共同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异议。但为什么其所代表的文化就可以被称作是新文化,其被认为是一场运动呢?很明显,这就是说新青年之前的文化大都是旧文化、旧思想了。的确如此。中国的封建社会比之于外国,延续的时间特别得长,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旧思想根深蒂固。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5、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北洋政府仍厉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民国只剩下了一个空招牌。正如鲁迅先生在忽然想到(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五日)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已久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我希望有人好好的作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虽然还只有十四年!” 鲁迅:忽然想到(一四),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13页。同时,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虽然很不彻底,但它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这必然会对旧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造成冲击,从而引起新旧思想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为了迎合北洋政府的封建专

6、制主义统治,维护传统的以孔丘思想为主体的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的主导地位,康有为等旧的维新派人士掀起了“尊孔复古运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复古派。1913年,康有为等创办不忍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大肆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宣扬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学,鼓吹“尊孔复古”,其中便这样说道:“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 转引自汪士汉著: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而袁世凯政府则于1914年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尚孟,以端其基而致其用” 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尊孔复古逆流喧嚣一时,以文化复古派为首的

7、封建守旧势力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等反动组织,企图全面复活旧的封建主义制度。针对此种情况,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则针锋相对地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思想,像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宣战,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出一系列彻底反封建的思想文化主张,新文化运动就此开始兴起。其实呢,在新青年创办之前,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也已经出现,如东方杂志和甲寅杂志。东方杂志于1904年在上海创刊,是国内较早创办的刊物。辛亥革命后,东方杂志也曾介绍和宣扬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其主张和平改革,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新旧折衷,中西调和,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主张不要完全破除,这其实是对守旧势力

8、的妥协和偏袒。而甲寅杂志则创办于1914年,主编为章士钊,协助章士钊担任编辑工作的是陈独秀。甲寅创刊后,也进行了一些反对袁世凯的宣传,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但在对待封建主义旧文化的问题上,甲寅则与东方杂志的态度一样,不主张完全破除,故而,陈独秀则会在第二年另起炉灶,创办青年杂志,申述自己的思想文化主张。因而,较早出现的东方杂志和甲寅等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所代表的思想文化主张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什么新思想、新文化,而在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它们开始反对新文化,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封建保守了。1915年9月,陈独秀在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2卷其更名为新青年)这个当时国内最为进步的刊物,

9、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新青年在其创刊之时,便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便已鲜明地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危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7页。讲人权,也即将民主。此文提出了六条新旧思想之间的不同,新思想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矛头已经指向了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思想的核心孔家店,虽然它没有第二个阶段里那么激烈和彻底。新文化开

10、始之时,正赶上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而,尊孔与反孔,自然成为新旧文化之间斗争的焦点。在这一时期,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易白沙的孔子平议、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进行反孔宣传。在这一时期,新青年共出了两卷。首卷从1915年9月15日到次年2月15日,共出了六期,刊物名称是青年杂志。首卷完刊后,中途停刊半年。1916年9月1日复刊,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发表了名为新青年的文章,同期发表的还有李大钊的名文青春,文中表达了作者创造青春中华的美好愿望。新青年第二卷到1917年2月终刊,这刚好是其迁往北京之时。新青年前两卷的作者除了陈独秀之外,主要还有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谢无量、汪叔潜、

11、苏曼殊、李大钊等人。总而言之,在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它初步发展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开启了青年人的智慧,激发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为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发展作了铺垫。二从1917年初新青年迁往北京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1917年1月,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开始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一职。上任伊始,蔡元培便开始着手整顿北大,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陈独秀便在此时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其主办的新青年也随之迁往

12、北京,此外,蔡元培还聘请了一大批新文化人来北大任教,如刘半农、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而钱玄同、沈尹默等则在此前便已在北大任教,这些人都成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发展时期的健将。新青年在迁往北京后,开始了它新的一页。自此,“在北京,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中心,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姚维斗、黄真主编五四群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首先,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革命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其宗旨是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此促进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文学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上的发表。文中作者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13、:“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以上所说到的这八点,其实也正是白话文所要求的基本文法。虽然胡适在文中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封建的主张,但其所倡导的文学改良思想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因而具有首创精神,就连陈独秀也这样评价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80页。不久,陈

14、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80、81页。此外,作者还明确提出了要革新政治,必须要革新文学,因为新文学是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的。文学革命的口号一出,立刻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钱玄同便是当时白话文的热烈倡导者。“他第一个写白话文章在新青年发表,并且建议新青年作为白话文的试验场,号召大家都

15、来写作白话文。” 汪士汉著: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页。而新青年也自四卷一号起,开始大量使用白话文。此外,其他新文学健将也在此时为文学革命做出了贡献。刘半农、沈尹默创作了一些白话诗和白话文。而鲁迅则在1918年3月在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中国当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接连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了孔乙己、故乡等小说和我之节烈观、随感录等杂文或杂感。有力的促进了文学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新文学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主”和“科学”依旧是此时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两面大旗。用当时时髦的话说,民主就是德先生(Democracy),科学就是赛先生(Science)。陈独秀曾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转引自谷方:五四运动性质探索,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这充分说明“民主”和“科学”是此时新文化运动斗争的核心。提倡科学,就要反对封建迷信和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