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积累一.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153537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材料积累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作文材料积累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作文材料积累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作文材料积累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材料积累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材料积累一.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课前材料积累一(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材料一:近年来,我国诸多本土行业都热衷给商品冠以“洋名”,想以此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如家电行业:康佳,英文名“KONKA”;创维,英文名“SKYWORTH”;格兰仕,英文名“GaLanz”。装修行业:马可波罗瓷砖,格莱美壁纸,倒掉的达芬奇家居。服装行业:JEEP服装,但在美国的JEEP只生产汽车;Playboy服装,这只照搬了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logo。材料二:她在德国观看球赛,拿出国产手机“努比亚”拍照;在出访坦桑尼亚的时候,阮仕珍珠、百雀羚等我国产品也被她作为国礼友好赠送出访国。请结合两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符合文体特征;(2)不得抄袭。崇洋媚外何时休现代中国,正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包容世界文明,然而,一股“崇洋媚外”之风却在国民中悄然兴起。人们忘却了传统节日,争相过洋节。对国产商品不屑一顾,却对外国商品趋之若鹜,在众人都患上了“软骨病”的当下,我不禁想问:崇洋媚外何时休?有人说现代的中国青年是“垮下去的一代”,这句话不无道理。年轻人中确实有一部分人“追随时代潮流,紧跟世界的步伐”,对外国的东西盲目崇拜,对中国事物弃如敝履。于是出现了“哈韩”“哈日”的热潮,于是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没落,于是外国商品大受欢迎,中国商品遭到冷落,甚至有中国企业直接改个“洋名”以迎

3、合消费者,追求效益。在我看来催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国民认知的错误,总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甚至对外国文化的糟粕都甘之如饴。不少外国电影里充斥着血腥暴力,却得到国人的一致赞赏,对中华经典人们却越加漠视,传统戏剧无人问津,国产电影也日益衰败,这真是华夏文明的悲哀。另一方面,除了人们错误的认识外,我们也得从我国产品质量上找原因,不得不承认,外国产品的质量总体上是高过中国现有的水平的,而且诸如毒奶粉,毒胶囊等安全问题也是让中国人民对本国产品感到寒心。日本有一句话“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中国的审查产品标准也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这就让人们不得不转

4、而投向一些质量较高的外国产品。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必须做到坚守与创新,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二战后可谓一贫如洗,却能在几十年间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为何?首先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始终坚守,如和服,摔跤等,他们对围棋,对三国文化的研究甚至大大超越了中国。同时他们努力创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技术输出国之一,年年都有诺奖得主。而我国虽有丰富的劳动力,却缺乏先进的技术,其实受人们热捧的“苹果”“阿迪”“耐克”等都是“中国制造”却没有一样是中国创造。国家正在大力呼吁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的就是创造出更多属于中国的智慧。国家领导人出使外国时都是穿的集创新与传承一体的中国服装品牌“例外”。这些足以说明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做

5、出的努力。我深信,当坚守与创新之光洒满中华,崇洋之风一定能够扫除,媚外之俗一定能够停止!【解析】试题分析:两则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诸多本土行业都热衷给商品冠以“洋名”,出访时却拿出国产手机“努比亚”拍照,而阮仕珍珠、百雀羚等我国产品也被她作为国礼友好赠送出访国,这彰显的是大国的风度与自信,是对崇洋媚外者的警醒。命题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而喻,要从坚持自我、不要崇洋媚外、要有民族自信等角度立意。(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成都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结果小女孩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这一现象最近在网上引起热议。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议

6、论文,加以评论。字数不少于800字。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作文题目。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同学们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时事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时事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适用。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论证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美化苦难,这种观点把一切需要解决和改良的问题都

7、转化为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这是一种毫无血性的评论。它把一个人无法选择的行为,把别人的痛苦变成饭后谈论的资本。鲁迅先生曾称这种文化培养出的道德为“瞒和骗”。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苦难美学”不值得追捧。然而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令我们不理解。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因当环卫工人的妈妈生病,只能替母亲清扫大街,结果却被评为“最美的环卫工人”,丝毫没有联系到社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

8、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千年古训已被当今社会浪潮冲刷得变了形状,退了颜色。而滴在我们身上的血和泪却成了我们美好苦难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苦难,对待苦难。那么,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呢?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就像那句话说得那样: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那么观看受苦的人也没有评论的权利。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平常苦难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虚伪,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

9、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正是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造成了更多的苦难。所以说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种最本质的要求。正像罗曼 罗兰说的:“只要有一双诚实的眼睛一同为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对待苦难,我们只需要一双诚实的眼睛,一种最基本的美德。然而,为什么这种美德已慢慢地在人群中消隐?(三)金陵图 作者: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译文: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