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153435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英语论文: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究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策略分析当今网络语中“被”成了高频词,如“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被捐款”“被增长”而仔细观察现今的小学英语课堂,也存在不少“被”的现象。 一、上课伊始“被开心” 现象 开心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精神状态,但我们经常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教师以“I am happy today. Are you happy?”作为开场白,而学生总是违心地回答“Yes.”。诚然,教师想以此来缓解授课现场紧张的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是学生在许多听课教师面前明显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焦虑,并没有开心的理由,经教师这么一问,只能无奈地“被开心”了。 建议 课堂导入有很多方式,如选择与

2、授课内容相关的儿童歌曲、韵律诗来调动现场的气氛,让学生在音乐中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教师还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和体态语营造轻松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通过新奇的教具等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情景。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到兴致勃勃、兴趣浓厚时,才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百度百科,2011)。 二、情境中“被设计” 现象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图形设计美妙的景物,可以给自己喜爱的图画填充缤纷的色彩,可以设计自己个性的旅行路线可往往学生也会陷入“被设计”的尴尬。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6B Un

3、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了给英国小朋友写信的情景,学生们兴致高昂,在此情景中很快掌握了写信的格式和语言。可是课后交友信却石沉大海,学生们根本没收到任何回音,可以想象学生对这样的学习结果会是多么失望。究其原因有二:(1)学生的交友信根本没有被寄出。(2)英国小朋友的信息是虚假的,是教师为了本课的教学而捏造的。天真无邪的学生在这种虚假情景中“被设计”了。 建议 情景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捏造情景。情景不仅包含场景,而且蕴涵情感。任何情景如果没有教师的情感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我们呼唤求真、求实的教学情景,呼唤尊重学

4、生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评价上“被物化” 现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激励作用。成功的评价是讲求方法的。在一些家常课或示范课上,我们时常可以见到教师精心准备了不少物品,如教授文具类单词时,教师会将文具用品奖励给学生;教授食品类单词时,教师会拿出水果、蛋糕等食物让学生品尝。在物质奖励的诱惑下,学生们纷纷兴高采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但仔细观察学生后续的学习状态不难发现,获得奖品的学生在欣赏自己的礼物,而未得到奖品的学生则感到羡慕、气愤、懊恼,很少有学生真正在意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师的评价完全被物化了。 物质刺激下产生的学习兴趣虽较强烈但却

5、短暂,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深远而长久的,它助长了学生的虚荣心和功利主义思想。 建议 教师应真诚地评价学生,而不是采用简单的物化评价方式。教师进行真挚、诚恳的语言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学习兴趣被真正激发,并且会保持得更长久。恰当的体态语激励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拍拍学生的肩,摸摸学生的头,传递宽容和亲近;竖起大拇指,表达赞扬 总之,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前提的评价才是课堂评价的真谛,才能让学生的成长更具活力。 四、互动间“被应答” 现象 在课堂上,提问是师生互动、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提问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或学生。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

6、答”的模式。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全班绝大多数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异口同声地给出答案。还有些教师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学生不论是否理解意思,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保证不会出错。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即使有也不用表达出来。在一次次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失去了发言权,被动地应答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错过了通过思维活动来感受学习快乐的机会。 建议 应打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应多给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多开口,多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权,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控制好问题的难度,设计的

7、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以学生通过主观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为宜。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与教师发自内心地互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活动时“被参与” 现象 许多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内容僵化,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无奈地“被参与”进教学活动中,以致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 例如,教学完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4B Unit 7 At a Snack Bar的A部分对话后,在进行拓展训练时,某授课教师担心学生不能顺利编出对话,就在黑板或屏幕上呈现对话的框架: A: What would you like? B: _, ple

8、ase. A: Anything else? B: _, please. How much are they? A: _ yuan, please. B: Here you are. 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给出的框架往空格里填词就能编出对话,这种活动属于机械模仿。虽然在拓展训练之初运用此种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支架,但若拓展到此为止而没有后续活动,这样的课堂活动就显得单薄了。因为学生们看似说得很顺畅,但仔细分析所编对话,其内容却大体相似,没有新意。学生所编的对话往往就是教师所期盼和预设的,完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失去了语言交际的意义。学生丧失了话语权,教学活动的参与流于形式和表面。 建议 新

9、课程呼唤以生为本。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以 At a Snack Bar为主题的对话教学,在让学生开展了一些模仿活动之后,教师可以把整间教室设计成购物的场所,在黑板上列出购物情景中的关键词句: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How much?并让学生用这些语句编对话。教师可适当提示,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编对话时不局限于在商店买食品这一情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用品当道具,也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虚拟物品,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出现讨价还价、朋友偶遇、两人寒暄等一些小插曲。 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绝不是教师预设好的、顺理成章的“故事”。生成的课堂活动因其带有偶然性、戏剧性和不确定性,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尽力让教学活动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再让学生“被”;要树立师生合作的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设计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由、快乐地学习英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