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一)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815310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教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一)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教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案(一)(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 1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分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 ,第七组“作者笔下的人” ,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因此称之为“大综合”

2、。本册教材共有 28 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 14 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 “课例” “口语交际习作” “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 9 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 200 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 3000 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 150 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 2300 个。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表明。精读课文和略

3、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学情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2 -本班学生是由八燕、里港两校五年级学生合并而成,他们必须先适应环境,增加交流。加之他们居住地分散,学习积极性不高,所有这些都为教学增加了难度,有待于今后加强督促。教学要求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2、认识生字表 1 中的 200 个生字,会写生字表 2 中的 150 个字。同时要求能按笔画规则写字。3、喜欢阅读,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创新教学设计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4、。2、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3、努力创设情境,尽量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间安排如下: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 3 -教学进度安排表周次 时间 内 容1 2.242.27 走访、报到、入学教育。2 2.283.06 第一课第三课3 3.073.13 第四课回顾拓展一4 3.143.20 第五课第八课5 3.213.27 第九课回顾拓展二6 3.284.03 第十课第十二课7 4.044.10 第十三课回顾拓展三8 4.114.17 第十四课第十六课9 4.184.24 第十七课回顾拓展四10 4.255.01 第十八课第二十课11 5.025.08 第二十一课回

5、顾拓展五12 5.095.1513 5.165.22第六组14 5.235.29 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三课15 5.306.05 第二十四课回顾拓展七16 6.066.12 第二十五课第二十七课17 6.136.19 第二十八课回顾拓展八18 6.206.26 期末复习,考试。19 6.276.30 期末总结。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4 -1、草原教学目标1.认识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激发

6、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在你的印象中或想象中草原是怎样的?你能谈一谈你对草原的印象吗?(学生说草原风光)2.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二、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

7、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形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动、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 5 -2.学生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尽量让学生互学互助)四、通读课文,梳理内容1.这篇访问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

8、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这么分?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课分为 5 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 2 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内外,可分为 3 段。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学生朗读课文二、讲读第 1 段.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

9、,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6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学生自己小声读第段第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10、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指导学生背诵第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

11、,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三、讲读第段.指名读第段。(提示:学习课文第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讲读第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

12、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 7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讲读第层:(

13、1)指名学生读第层。(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贴切又形象地表现了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

14、,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背诵课文第、2 段。.练习课后作业第、2 题。第三课时一、导入课文第、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自然段.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里港小学 丁铁成- 8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

15、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

16、体现了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