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题的答题规范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2736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8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题的答题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论语题的答题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论语题的答题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论语题的答题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论语题的答题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题的答题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题的答题规范(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要亮明观点:观点要明确。 2、要说明理由:理由要充分。 结合材料分析。 分点进行表述。,简要评析题的解题步骤:,阅读下面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 孔子和宁武子的做法体现了不同的观点态度。 你比较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3分),观点:赞同孔子的做法。 理由: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

2、揭示精神) 陈成子弑简公,违背了君臣之道,造成天下的“无道”,孔子虽告老还乡,仍以大夫职责报告哀公,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情怀和维护道义的坚定信念。(联系材料) 假如在无道的社会中,人人像宁武子一样明哲保身, 那又有谁会出来维护正义?改变社会的混乱局面?,参考答案分析,观点:赞同宁武子的做法。 理由:宁武子的做法体现了道家“无道则隐”的处世精神。(揭示精神) 宁武子懂得为官处世之道,能够在两朝更替下安然无恙,大智若愚,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联系材料) 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1、观点要明确。 2、理由要充分。 结合材料分析。 分点进

3、行表述。 第一点,揭示孔子(宁武子)的做法所体现的某种精神。 第二点,分析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影响。 第三点,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每空不超过5个字),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1】一个是“为政以德(以礼)”,一个是“以法治国”,2】孔子

4、主张以德治国(某种精神),认为道德教化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的作用(分析这种精神的影响)。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十个中不能有一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 (某种精神),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分析这种精神的影响)。 我们应该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亮明观点),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

5、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参考答案:24(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

6、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我赞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

7、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只有 “为之”才有希望,才能改变乱的状况。,(2) 我赞成桀溺的观点。 桀溺的观点反映了天下有道则知,无道则隐的思想。 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以退为进的方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事实上在当时也行不通。,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

8、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

9、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爱观?你怎么看待孔子的仁爱观(5分),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

10、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3分)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仁而有礼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曰:“事父母,几谏。

11、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注几:委婉。见志不从: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劳:忧愁。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恭养之。(礼记内则)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出处:孟子万章篇上 翻译: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孝子赡养父母,要使他们心情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备礼乐愉悦他们的耳目,使他们的寝处安适,用他们爱吃的食物尽心赡养他们。 综合上述几则材料,概括儒家孝道观 结合现实,对上述儒家孝道观进行简要评析,1)儒家孝道观:子女不仅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而且要十分尊重父母;子女要顺从父母的意志,遵从父母的意愿,使父母开心;父母若

12、有错误,子女可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每点1分,共3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2)分析: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一认为孝道观值得弘扬;二认为孝道观有许多封建糟粕,应该批评;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任一角度均可。(观点明确1分,能结合实际生活来分析,阐述理由2分。) 示例参考:此孝道观应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受儒家的孝道观的熏陶和约束,华夏子孙养成了尊老、温和、礼让、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有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这种孝道观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成为了一些封建的糟粕:如愚忠愚孝、强烈的等级观、个人权利与自由意识的淡薄等。(3分),阅读下面

13、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一)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 尽心上四十) (二)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注释】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财,同“材”。 私淑艾:淑,拾也。艾,同“刈”,取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 2)材料(二)中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一)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1)下

14、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提倡教育方式应多样,他所说的教育方式考虑到了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B孟子认为人只有接受了“时雨化之”、“成德”、“达财”、“答问”、“私淑艾”等教育方式,才能成为君子。 C“有成德者”这种教育方式,是指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D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孺悲,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瑟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 1)B 孟子意在说明君子用以教育他人的方式有“时雨化之”等五种,而非告诉人们要接受这五种教育才能成为君子。,(2)材料(二)中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一)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

15、。(3分),(2)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孟子的“不屑之教”类似;(1分)“不屑之教”即用轻视的态度来教育对方,(1分)这种激将法或许有伤受教育者的自尊,但如果能因此而让受教育者由于羞愧而奋发向上,(1分)那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参考译文】 (一)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告子下 一六) 孟子说:“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滋润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学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的。这五种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孟子 尽心上四十)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

16、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1、要找准角度:看关键词句。 2、要说明实质:精神、观点、态度等。 结合材料分析。 分点进行表述。,简要分析题的解题步骤:,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解题参考: 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