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151363 上传时间:2017-09-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民法专业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合同法与知识产权法的相互作用一、知识产权研究与中国合同法的起草(一)合同法分则中的知识产权合同。合同法颁布后,起草参加者及知识产权主管与研究机构之外的人们,曾吃惊地发现:“分则”部分中,在技术合同之外几乎排除了其他知识产权合同。而无论 1995 年 3 月出台的合同法“专家建议稿” ,还是 1995 年 7 月出台的全国人大法工委的合同法“试拟稿” ,都包容了一大部分版权合同、商标合同分则。同一时期的报刊上的专家论述,也多是希望尽可能地把各种知识产权合同统统收入分则。1从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出中国的知识产权界对合同法起草的参与,以及中国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对合同法形成的影响。从 1995 年下半年

2、起,直到 1999 年 2 月,知识产权界学者以论文形式、知识产权主管机关以专题报告形式,不断指出原有各种草案中,因对知识产权缺乏深入研究而反映出的滞后 2、概念性错误 3 等等,希望能够在日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由专门法去规范这类合同 4。这些意见不仅大部分被合同法起草过程所采纳,而且反映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合同法的说明中。按“说明”所述,合同法中第 123 条对一大部分知识产权合同应由什么法去规范,作了原则性规定。只是在专利领域, “不纳入合同法分则”的呼声及专利合同的特殊性问题,反映到立法机关过迟,已很难把它们在短时间从“技术合同”分则中摘出。不过,合同法第 355 条,已经作了补救,即

3、极特殊地规定了其他法律乃至“行政法规”如果对专利合同、专利申请合同的规定与合同法不一致,则依照那些法律及行政法规。这实际上仍旧等于把专利合同从分则中又摘了出去。(二)权利与载体的可分性知识产权在有形货物买卖中应予注意之点一方面, 合同法中基本摘除了知识产权合同分则;另一方面, 合同法又并未完全置知识产权于不顾。因为,在并非知识产权的交易中,有时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合同法第 137 条规定:“出卖具有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软件等标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该标的物的知识产权不属于买受人。 ”在较早的“专家建议稿“及”试拟稿”中,并无这一条;在 1998 年 9 月 7日公布征求

4、意见的草案中,虽有这一条,但没有两个逗号中间的那半句话。经知识产权界的建议而最后形成的这个条文,既明确了知识产权之“权”在通常情况下不随物转移,又照顾到诸如我国著作权法第 18 条的特例及当事人自愿权随物转的情况。这一条仍旧存在的缺点是:以“软件”为例不够典型。因为“软件”在现代恰恰是本身可以没有可转移之载体的网络传输作品之一(亦即“直接电子商务”的买卖标的)。如果以“艺术作品原件”之类为例,也许更有利于说明问题。这个意见并非知识产权界未曾提出。只是由于更多、更重大的对合同法草案加以修改的其他意见在同一时期过于引人瞩目,这类枝节性意见则未被顾及了。(三)商业秘密的特殊保护如果说在合同法 “技术

5、合同”分则之外,有什么直接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条款的话,那么除了上述第 137 条外,就只有第 43 条了。这条规定“当事人在2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未成立,仍旧须依合同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在一般人看来是说不通的,因而在直至 1998 年 12 月之前的诸草案中,也并无此说。但毕竟国际上多年的贸易活动(尤其是技术秘密的贸易活动)已把这种责任作为惯例。这种惯例多年前已见于国外专著及国际组织文件中 5,并被介绍到中国 6。所以合同法最后接受了这种看似违背常理,却又是保护商业秘

6、密所必不可少的规定。(四)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国际与国内的电子商务活动,均不是首先在知识产权产业(哪怕是“知识产权核心产业”如软件产业)中开展起来的。但在国际组织中,它却是首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列为其缔约准备项目之一。在国内的科研领域,又首先是知识产权界开始这方面研究的。原因是无论间接电子商务中的网络广告(也可理解为网络上的“要约邀请”)、网络上的合同谈判与签约,还是直接电子商务中的影视作品、录音作品乃至文学作品的销售,均会广泛涉及商标权、版权等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域名权等新兴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不同权利之间的冲突。知识产权界已经走在前面的对电子商务研究,发现了较早合同法草

7、案完全未顾及电子合同的法律地位,可能使该法在这一领域滞后的问题,促使合同法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当然,发达国家如德国,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等国的电子商务立法来看,我国合同法中现有的几条对电子合同的规定,是远不够用的。今后可能会增加“电子合同”分则,或另立电子合同法规。但合同法总则中的现有规定,毕竟有利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这一“知识经济”的贸易领域,也有利于将来更细化的法规(或分则)的出台。(五)“合同”的定义与知识产权的变更究竟在合同的定义条款(亦即合同法第 2 条)把合同界定在“债权债务关系”之内,还是界定在“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之内,在合同法整个立法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论。 合同法最终选择了后者,并

8、不意味着坚持德国“形式主义”理论的学派占了上风。虽然定义下得宽些,比定义下得窄些更不易出偏差,但认为将原草案的“债权债务关系”修改为“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并非实质性修改7,确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实践中知识产权变更(即转让)的情况来看,无论法国的“意思主义”(按这种理论,应把“合同”界定在“债权债务”范围内)、还是德国的“形式主义”(按这种理论,则应界定在“民事权利义务”之内),在知识产权的变更面前,都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按照法国的“意思主义” ,债权合同覆盖了整个物的交易过程;物权变更是债权合同的结果,在债权合同之外,不存在直接引起物权变更的其他合同;无论“交付”行为还是“登记”行为,都不过是对抗第

9、三方的条件。但是,法国“意思主义”论者忘记了(或不了解)专利权或商标权的转让登记,决不仅仅是“对抗第三方的条件”而已。一部汽车在一个时间里只可能有一个人在驾驶,一项专利则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上百人在分别独立地使用。专利的转让如果缺少了登记(及其后必然结果的“公告”),则无人知晓,也极难推断这百人中谁是权利的“所有人” ,谁是权利的“被许可人。于是进一步的社会活动就无从3开展了。这是无形的知识产权与有形物的财产权完全不同的地方。按照德国的“形式主义” ,则物权变更除债权合同的“意思”之外,另有“外在形式” ;这种理论认为不动产的变更须有债权合同的“意思”加登记行为,动产的变更须有债权合同的“意思”加

10、交付行为,亦即债权合同之外,另有物权合同,二者相加,财产权的变更方能完成。但德国的“形式主义”论者论到这里却忘记了:版权转让中,既无任何可交付之物,又无需任何登记。该转让合同一旦签字,有关财产权就自然地变更了。这里不能说“形式主义”论者不了解实践中的这一特例。因为这些论者在自己的专著中明明把“著作权”(即版权)称为“权利物权” 。就是说,在述及物权变更时本应想到它,而不仅仅想到“动产”与“不动产” 。这样看来,知识产权研究的成果,有可能促进我国民法有关债权及物权的研究,指出其尚待深化的问题,并有可能回答其中的部分问题。二、 合同法总则与知识产权合同(一)一般规定合同法中虽未包含多数知识产权合同

11、(而且将来即使补充分则,也未必补入),但合同法总则中的大多数原则(即除去显然只适用于有形物交易或服务贸易的外),仍然适用于知识产权合同。尤其是以下几条一般规定:第 123 条,其他法律对合同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 124 条,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第 125 条,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

12、当根据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释。第 128 条,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争议。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在这几条里,应特别注意,第 123 条是其他几条及全部总则适用于知识产权合同时的总前提。对于专利合同及专利申请合同,由第 355 条增加了其他“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则可能在实践中比版权合同、商标合同更“自由”一

13、些。(二)合同订立条款中,弱势一方可依靠的内容。在知识产权合同中,尤其是版权合同类下的出版合同中,创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弱势。 合同法第 12 条在起草后期增加了“当事人可以参考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一句,即含有从某一侧面扶助弱势一方的意义。国家版权局是国内较早的提供示范合同的行政主管机关。它于 1992 年 1 月颁布的图书出版合同等示范合同,条款均比较合理,并无对创作者不利的内容。但至今国内大多数出版社自定的“格式合同” ,则幅度不同地改变了版权局示范合同的原样而有利出版社。多数创作者面临这类格式合同,又往往不知是否可改回版权局示范合同的4原样,或不知怎样改才合理,或不敢提出更改格式合同的

14、建议。总之,结果大都是创作者不情愿地“接受”了有关格式合同。在现有的合同法总则中,至少有三条可以为处于弱势一方的创作者撑腰了。首先,如果合同尚未签订,创作者可以要求把对方的格式合同修改得更公平一些。这时可援引的是合同法第 3 条,即“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而实践中往往是合同并未按创作者的意愿签订,履行中创作者越想越“堵心”。例如,如果出版社按国家规定的稿酬标准付费,仅仅能成为“专有出版权”许可或有限期转让的“对价”(Consideration)。许多出版社却在格式合同中约定了自己按国家标准支付稿费之后,创作者的出版权、在全世界各语种的翻译权、改编权、乃

15、至广播权等等,统统归了出版社。这种合同签订之后,创作者若感到对自己不公,就可以援引合同法第 54 条,即: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如果对方提供的格式合同既未在谈判时修改,也未在履行中变更或撤销,则在合同发生争议时,创作者切勿忘记了合同法第 41 条: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

16、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三)合同成立与生效的要件合同法总则申明:凡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均须采用书面形式(第 10 条)。这一规定几乎适用于所有知识产权转让及许可。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行政法规)第 32 条,规定了版权合同均须采用书面形式。 专利法第 10 条、第 12 条,也都明文规定了专利合同、专利申请合同须采用书面形式。 商标法第 25 条、26 条、 商标法实施细则第 21 条、35 条,也均明文规定或暗示了商标合同均须采用书面形式。至于合同法第 36 条怎样对知识产权合同适用,将来在司法或仲裁程序中可能会遇到问题。这一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可能在实践中部分修正了合同法第 10 条及上述知识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