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51235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6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教育2006年第11期教学专题,“课堂讨论”发言稿,一、认识课堂讨论,1.坚持一个方向:从生命成长的视野来探讨课堂讨论。 2.反思三种现象: (1)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2)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3)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3.探讨三个问题: (1)为什么课堂教学需要讨论? (2)为什么要重提课堂讨论? (3)新课改赋予了课堂讨论哪些内涵? 4.剖析四种原因: (1)追求时髦、急功近利的思想促使为能体现学生主体性而滥用讨论。 (2)对文本的“创新性误读”导致游离文本的空泛讨论。 (3)讨论的份量把握不当。 (4)自身的价值观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间出现明显的断层。,一、认识课堂讨论,5.

2、恪守四个原则: (1)互动性课堂讨论的前提。 (2)严谨性课堂讨论的基础。 (3)针对性课堂讨论的要求。 (4)可靠性课堂讨论的保障。 6.知晓五大功能: (1)讨论具有合作性。 (2)讨论具有交流性。 (3)讨论具有探究性。 (4)讨论具有平等性。 (5)讨论具有多元性。 7.注意五个事项:一是让学生有讨论的愿望。二是让学生有讨论的对象。三是让学生有讨论的时间。四是让学生有讨论的内容。五是让学生体验讨论快乐。,二、版块架构,(一)对话“讨论” 写作要求与格式:选准某一角度,找准写作点,从某一方面说深说透。 写作角度: 1.课堂讨论该讨论什么?【范例1】 2.课堂讨论不起来怎么办?【范例2】

3、3.在讨论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范例3】 4.讨论中该如何科学、及时地评价?【范例4】 5.什么样的讨论才更有效?【范例5】,1.课堂讨论该讨论什么?,【范例1】 【现象】形式化的讨论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一堂公开课上,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每次讨论最长的有2分钟左右,短的仅几十秒;讨论的问题往往是一些以个人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停留于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 【诊断】讨论不切文本

4、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如果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只会导致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纪律;反之,如果把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只会使得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 【观点】 话题是讨论的载体。“话题”是对话的“媒介”,是课堂讨论的载体,也是核心。好的“话题”是促进师生对话向深度发展的动力。课堂讨论必须选择切合学生学习

5、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的话题,这些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当事人”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们的疑问和见解。 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堂讨论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放羊式的自由活动,而必须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目标之中,成为实施教学目标,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讨论的形式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果,决定着教学的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选择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起反作用。 课堂讨论的质量来自讨论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取决于讨论题目的有效设置。从这一意义而言,课堂讨论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教学活动,是将原本由教师被动灌输教学内容转向由学

6、生主动积极地渴望获取,所讨论的题目应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门径,激发求知欲望的向导。如果仅仅把“课堂讨论”视作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手段,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课堂讨论”的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是提高课堂讨论效能,使之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怎样设置讨论的题目,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我认为必须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这些本身就是教学活动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刺激学生思维,激发思维兴奋点之所在。 当然,还可从以下角度来思考:学生的问题为我们打开了讨论之门;选准课堂讨论的焦点;确保课堂讨论的方向;生命价值,课堂讨论的血液;回归课堂讨论的本真也可

7、自选角度,围绕这一框题,但力求置身于新课改的背景下来思考。,2.课堂讨论不起来怎么办?,【范例2】 【现象】“主导”在讨论中在失落(或课堂讨论,启而不发)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有的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诊断】课堂讨论不是学生讨论、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

8、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其实,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观点】 课堂讨论需建立一套有序的讨论常规。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

9、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讨论前的准备:学生的定位工作是讨论得以展开的前提;学生的分工合作不但能促使讨论的有效开展,更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意识;问题的选择使讨论能深入地开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就会体验到与他人分享思想果实的快乐。(2)讨论后的交流:充分交流。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要机会,让他们有机会逐步理解、吸收其他同学的意见、想法;互相点评在无形中使学生丧失了在更为激烈的观点碰撞中进行比较、反思的机会;留有“余音”分享同学和教师的思想果实。 把握好讨论的契机。一是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

10、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二是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三是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 讨论时机须与学生思维同步。教师布置学生课堂讨论,一定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课堂讨论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解”之时,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可以闪烁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课堂讨论贵在调控:当讨论不起来,学生不爱发言时,教师要反复启发,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当争论不休相持不下时,教师要加强点拨,引导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当讨论离题时,教师要阐明讨论的中心和关键,及时纠正,防止浪费时

11、间;当讨论派生了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重点,把个别问题放到课后个别解决;当讨论出现了错误观点和情绪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正确认识纠正错误认识,不能否定和责备学生。 “瞻前”“顾后”促有效。即关注讨论活动的前期准备与后期强化。在讨论开始前,要让学生做好角色准备,并且强调提供良好的问题准备以及观点准备,在这三个方面的准备做好之后,一场有效的“讨论”便可以展开。同时,又强调留意讨论的后期强化,即适当“偏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讨论,彼此点评,提供大的对话背景及反思的机会;留有“余音”,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讨论中的认识付诸笔端。 当然,大家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煸动讨论的热情;搭建讨论的平台

12、、构建讨论的机制;讨论时机须与学生思维同步;讨论需要及时反思,3.在讨论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范例3】 【现象】失落的生成 下面是我也是普通一兵(苏教版第9册)的教学片段: 师:从宜昌去武汉的路上,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少奇同志表现怎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工作人员对少奇同志的安全不负责任。船刚行不久天气就发生变化,说明出发时天气就有要变的迹象,为什么他们不劝阻呢? 生:工作人员又不是气象员,他们哪知道天气要变化呢? 生:我认为那时的天气预报没有现在这么准,要不然工作人员是不肯少奇同志赶往武汉的。 生:天气预报是准确的,可能船上没有收音机,听不到天气预报。 生:江轮上怎么会

13、没有收音机呢?这不是天大的笑话! (学生就此问题又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争论) 师:(无奈地)这个问题,我们不去考虑,还是继续读书吧! 【诊断】由于“预设”与“生成”关系处理欠妥,因而讨论进入了歧途:一是游离于预设,缺乏必需的生成。在本案例中,学生枝外生节,游离于讨论主题,在枝节问题上兜圈子。教者难以居高临下地驾驭课堂,目光敏锐地捕捉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何时终止学生发言,何处进行点拨,以召唤潜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人文内涵,教学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师无所适从,最后只得简单从事,跳过坎去,不仅耗费了课堂宝贵时间,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永远的疑惑。这样的讨论,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

14、跟着学生转,预设的目标难以达成,必要的生成难以出现,课堂效率必然低下。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者可及时打住并巧妙引导:“如果先前知道天气要发生变化,少奇同志就不去宜昌了吗?工作人员对少奇同志的安全真的不负责任吗?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这样,不仅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对少奇同志的感人形象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二是拘泥于预设,缺乏意外的生成。本案例出现的尴尬源自教者一味拘泥预设,窄化话题目标,仅把讨论目标限定在预设的目标上,一旦学生出轨,就无所适从。如果教者目标宽泛一点,思维灵活一点,调控及时一点,在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时,教者可及时打住,有效引导,就能从看起来与目标无关甚至相悖的话语中,寻求

15、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目标的关联。 【观点】 课堂讨论,落脚生成性。当理想与实际的链条断裂时,我们通常认为是教师对讨论的引导与组织存在不足,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首先,要关注讨论需求的生成性。讨论既然是一种交流,就应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讨论的需求生成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在教学活动的某一时间段,甚至是一个瞬间,教师要敏锐的抓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状态时,恰倒好处地讨论问题,思维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调动,思维的火花才可以闪烁。但在实际中,讨论的环节是教师设计好的。在讨论展开之前,教师已经“预知”学生的认知有分歧的地方,而且相机的把全班的学生都引导到这儿疑惑、分歧。这样的预设如

16、何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呢?正如我们常见的现象那样,大部分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思维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反而有学生表现出些许的懒散了。对整个教学而言,讨论是生生、师生互动的活动,讨论的需求,自主性却在教师的预设中被剥夺了,试想我们的学生能发展什么呢?其次,要注意讨论问题的生成性。课堂讨论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教学活动,是将原来的填鸭式转向由学生主动积极地渴望获取,所讨论的题目应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门径,激发求知欲望的向导。因此在选择问题讨论时,要是教学活动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让其成为最刺激学生思维,激发思维兴奋点之所在。讨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讨论的题目的提出要力求“精、趣、活、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 讨论需要精心预设:(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2)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3)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解题策略的运用。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起点、思考方法不同,通过讨论可以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