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150296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命1病毒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2)通过学习明白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3)通过学习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了解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l)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习噬菌体等,使学生初步具有哲学思辨的能力。3情感目标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保护情感。重点难点(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

2、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方法阐释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1.教师:课件(内含动漫、flash等)。2学生:搜集的有关病毒的资料、棉线、硬质纸、铁丝、废弃螺丝、胶水等。环节一 创设情景,

3、导入新课(动漫视频)这是一个静谧的黑夜,一名敌方的间谍悄悄地越过边界线。他小心翼翼地沿着路边爬向指挥中心,一路上都没有被人发现。越过指挥中心的安全系统后,他到了指挥室门口。最终他破门而入并控制了中心的电脑系统。这时,敌人掌握了一切。不一会儿,指挥中心防御系统启动了。依据敌军的力量和狡诈程度,防御系统也许能够在破坏并非很严重时,就击溃这次突袭。否则敌军就会获胜并攻占这块领地。师:虽然这则间谍故事读起来像一个电影片段,但是它所描述的这一切也有可能在你的体内发生。这名间谍所做的,与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种生物侵入人体的过程就很相似。同学们知道这种生物是什么吗?生:病毒师: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SARS病毒、禽

4、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病毒、H1N1病毒,还有艾滋病病毒(如图)等,感觉病毒只能和疾病联系在一起,那么,病毒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否只能引起疾病呢?甚至有的人一听到病毒就有后怕的想法,那么它到底还有什么作用呢?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这节课你们想要了解病毒哪些知识呢?生:与咱们到底有什么关系。生:病毒是什么样子的。生:病毒是如何生活的。生:病毒是不是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细胞很相似。师:同学们想了解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么让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课件出示学习目标)。环节二 合作探究,形成新知1.出示课件,显示病毒被发现有关资料。师:病毒是一种个体非常微小的生物,

5、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十万倍才能观察到它。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病毒是如何发现的。(课件显示)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

6、“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2.出示挂图或课件,显示不同形态的病毒和结构。师:那么病毒到底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吧。生:(结合图形小组合作)球形、杆形,蝌蚪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的。3.病毒的生命活动。师:那么病毒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生: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生存。并且在活细胞中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不断地进行复制增殖。根据寄生的活细胞的种类不同,病毒又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师:结合课件中的flash进

7、一步解释病毒的生命活动及增殖过程。(可借助噬菌体的增殖进行分析,有利于让同学们对细菌有新的认识)环节三 寓教于乐,巩固认知。活动制作病毒模型师:病毒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那么你们能利用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噬菌体模型吗?出示课件:友情提示在笔记本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噬菌体。确定制作这个病毒模型所需的材料。制作模型。生:(小组合作,展示作品)环节四 资料共享,深化提高。师:那么病毒到底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搜集了很多与病毒有关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吧。生:可以根据病毒生产疫苗,如图为已经批准生产的甲流疫苗。生:可以利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师:那么你们能进一步的把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

8、系总结一下吗?生:(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师:到目前为止,同学们是否应该改变一下对病毒的认识呢,看来病毒干的并不都是坏事。目前,科学家们把病毒应用于一种新技术基因疗法。而基因疗法可能成为某一些病症的克星。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研究有关病毒的内容,让病毒多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2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9、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2.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3.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4.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

10、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新授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课本71页72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

11、交流看法)(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

12、物细胞进行比较。(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细菌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的生殖(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2)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芽孢的形成过程;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

13、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仔细观察发霉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2、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材料准备:、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课前调整好)、操作材料: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一)初步观察、安全教育这块馒头还能吃

14、吗?对!发霉的馒头吃了对人体有害!不能吃!、明确要求现在我们来观察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你的身体直接接触到霉菌。(演示)戴上手套,拿上镊子。辨别气味时,像我这样(演示辨别未知气体的方法)观察时请及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组织汇报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抓住闪光及时表扬)还有哪些不同的发现?(二)细致观察、放大镜观察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来看看,并做好记录。分发

15、放大镜、收回新鲜馒头。学生观察描述组织汇报(收回材料)哪位同学愿意带上你们小组的材料,来和大家说说: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看来霉菌有很多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显微镜观察 同学们观察得这样细致,却没有人能告诉我霉菌有几个部分,怎么办?(用显微镜来观察)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霉菌切片,调好了显微镜,想看吗?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注意,显微镜我已经调好了,同学们不要在调整它,挪动它,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讲次序。观察得最认真,记录最直观形象。交流:把各组的记录在实物展示台上集合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霉菌虽然很多中,但都有“孢子囊”、“菌丝”两部分。像霉菌这样用肉眼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三、牵引过渡: 我们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关于霉菌你还想研究什么?四、对比实验(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讨论:霉菌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得快?它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独立思考,把你想到的列出来。在小组内小声讨论。汇报:随机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