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课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8149595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法灸法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刺法灸法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刺法灸法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刺法灸法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刺法灸法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法灸法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法灸法课ppt课件(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针法灸法学,2,3,古代的针具,九针:馋针,圆针,镝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4,毫针刺法,5,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1.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2.毫针的修藏,6,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0.25 40mm 0.30 40mm 0.30 50mm 0.30 70mm,7,其他针具,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水针等,8,9,10,11,12,13,二.选择体位和消毒,1.常用体位:卧位,有倚靠的坐位 (1)卧位:仰卧位 侧卧位 伏卧位 (2)坐位: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2.消毒,14,三.毫针刺法,1.进针方法 进针时,一般左右手配合操作,右手持针操作-刺手,左手按压穴

2、位局部 辅助进针-押手。 指切进针法 -短针 夹持进针法 -长针(三寸以上),15,舒张进针法-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 位,多用于腹部穴位。(短针) 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短针),16,17,18,19,20,2.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左右垂直刺入。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 横刺(平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刺入。,21,22,23,24,25,26,27,针刺的深度,28,3. 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

3、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29,(2).辅助手法: 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等。 得气: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有酸胀重麻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医生持针的手上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 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到针下空虚无物。,30,不得气的原因: (1)取穴不准确 (2)未能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3)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所以气行缓慢,久待不至。 (4

4、)由于疗程过长 (5)由于其他病理因素造成局部感觉迟钝 (6)危重病人如不易得气,常表示经气虚衰,31,32,4.补泻手法,补法: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33,(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转为主的称补法,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转为主的称泻法。,34,(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为主,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为主,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5、为泻法。,35,(3).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36,(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37,(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38,(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39,(7).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40,5.留针和出针,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在体内。在留针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

6、作用。 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41,四. 针刺注意事项,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空腹不宜针刺。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不宜针刺小腹部,腰骶部的腧穴。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以及其他引起剧烈针感的腧穴,也不宜针刺。妇女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2.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小儿不宜留针。,42,3.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对胸胁,腰背部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防意外。项部的哑门,风府等穴,要注意角度和深度,以防事故发生。 6.针刺眼区腧穴,掌握好一定的角度

7、和深度,针法宜轻,幅度小,以防意外,出针时注意按压,以防出血。,43,44,45,46,47,48,五.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气胸:,49,50,51,灸 法,52,一.灸用的材料,艾灸 其他灸法:灯草灸,白芥子灸等,53,54,55,56,二.常用的灸法,57,58,59,60,61,直接灸 疤痕灸 艾炷灸 无疤痕灸 间接灸,62,直接灸,瘢痕灸(化脓灸)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63,64,65,66,67,68,间接灸,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69,70,71,72,73,艾卷灸,1.温和灸 2.雀啄灸,74,75,温针灸,针刺与艾

8、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使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76,77,78,三.艾灸的作用,1.温散寒邪:寒症,阳虚诸症 2.温通经络,活血逐痹: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 3.回阳固脱: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遗尿,脱肛,阴挺等 4.消瘀散结:乳痈初起,瘰疬,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5.防病保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灸足三里,大椎等,79,四.灸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一般以虚症,寒症和阴症为主,80,艾卷灸 温和灸-慢性病为主 雀啄灸-急性病为主 温针灸-既需要留针,又需要灸的疾病,81,2.禁忌症 (1)凡属实证,热症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2)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婴幼儿囟门禁用直接灸。,82,83,84,85,五.灸法注意事项,1.施灸顺序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 2.施灸或温针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 3.注意施灸局部的常规护理,尤其瘢痕灸在灸疮化脓时,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感染。,86,拔 罐 法,87,88,火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89,90,91,92,93,拔罐的作用,行气活血,逐瘀化滞,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解闭通结等。,94,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