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149573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作者来源:长桥中学课题组发布时间:2004-03-16背景:2003年9月,长桥中学在经过了一个酷暑的洗礼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外在的变化相对于内在的变化更容易些。”长桥中学的每个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长桥地区同类学校中具有较高教学质量,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公办初中校。在学期初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童校长说:“我们的生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教师却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及有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童校长的话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2003年9月,我校与上海教科院

2、普教所签约。寻求教育科研支持,走上了“研究改变学校”的道路。短短的几个月,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教师基本情况:L老师,1968年9月出生,祖籍江苏铜山,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大学本科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有两年班主任经历。L老师是一位工作非常认真的老师。他的备课笔记字迹工整,内容具体。可他的付出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原因是他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语言问题。他的语速较快,而且有较重的方言口音。学生反映听不懂,也听不清;二是教学管理能力。他的控班能力较弱,教育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思想比较陈旧。而且他从来也没有想过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去吸引学生。所以,

3、长期以来,他一直是历任领导关注的对象。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曾外借一年。2002年9月回到学校后被安排上一个班的数学课。在教科研中成长:L老师今年任教初二一个班的数学。本学期基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率先在初二数学备课组进行。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老师,L老师别无选择地参与了这次教科研活动。第一轮课,L老师与同在初二数学备课组的P老师和Z老师,选择了“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L老师的课被安排在P老师后Z老师前。附表一: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类别具体划分P老师L老师Z老师频次百分比频次百分比频次百分比教师提问类型1常规管理性问题926.5820.537.12记忆性问题1955.

4、92461.53378.63推理性问题411.8615.437.14创造性问题25.90012.45批判性问题0012.724.8挑选回答方式1提问前先点名0000716.72提问后叫学生齐答1955.92564.1511.9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38.80000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0012.62764.3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000012.46其他方式1029.41333.324.8学生回答类型1无回答411.81641.037.12机械判断是否1235.3615.4511.93认知记忆回答1338.21025.63276.24推理性回答514.7717.924.85创造评价性回答000000教师

5、理答方式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617.61230.8614.3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617.612.6003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1338.22256.42559.54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和称赞214.30049.5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0000006以非语言的形式进行理答0025.1007追问411.812.6614.38理睬38.812.612.4停顿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2882.4391003890.52提问后,停顿过长0000003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25.90000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411.80049.5从上表的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L老师的课存在以下的一些情况

6、:1、将可提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问答,虽然这样做有利于扫除教学中的障碍,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2、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推理性问题次之,极少有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3、学生齐答比例很高,说明多数是低效问题。4、几乎没有对学生的鼓励、称赞,时常有打断学生或消极批评等情况。5、提问后几乎没有停顿,不利于学生的思考。6、基本上未提问不举手学生,学生中的问题暴露不够,学生个体差异未被充分关注。我们课题组在对三位老师上课统计情况进行反馈时,L老师的态度相当诚恳,他认真记录了有关数据,并对大家指出的在他课上反映出来的“自问自答”这一最突出的问题表示接受和认同。第二轮还是由以上三位老师

7、上课,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习题课。课题组在第二轮的活动中改变了观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转而采用课后的学生练习反馈,并对3个学生(好、中、差各1人)进行了访谈。(由于时间仓促,没有整理L老师第二次上课的统计表。如果整理出来,能与第一次作比较,也许能更明显地看出L老师的改变。)附表二:学生练习反馈的统计表(习题为三道填空题)Z老师任教班级(学生数:38)L老师任教班级(学生数:38)老师任教班级(学生数:37)全对50%92.1%32.4%对二题字47.4%7.9%62.2%对一题2.6%02.7%全错002.7%附学生访谈的记录(L老师的学生):T:印象最深的是什么?S: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

8、和讨论的气氛。T:还有吗?S:这节课不太死板。T:这些题目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S:折三个全等、四个全等。(老师让学生在课上折纸)T:你都折出来吗?S:折出来了。T:你觉得这道题好吗?S:开拓了思维。有趣!T:你能复述定理、推论吗?S:(准确、清晰地复述了四条)T:给我讲讲计算题的第1、2题。S:(学生轻松、清晰地讲出)通过访谈和课后练习反馈,我们发现L老师的课学生喜欢,因为这节课中的亮点折纸,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另外,L老师在第一轮活动后注意到了自己的提问、停顿等方面的问题,本节课中也关注到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课后反馈、访谈的结果中可以看到L老师的行为跟进很有成效。而L老师设

9、计的折纸这一活动,也让L老师自己和我们都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材料的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发展。L老师的改变是有目共睹。他在上第二轮课时,把握住了机会,在他解直角三角形的习题课上出现了一个亮点折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个被大家在研讨时大为赞赏的教学环节奠定了他这堂课成功的基础,在学生课后的习题反馈中也证实了他这堂课的成功。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他所教的班级是三个班中最高的。事实证明,在教学研究中,他的行为的确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关注学生,并在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行为的改进,也使其他老师对他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认

10、识。L老师成为我们教科研活动中变化最显著的教师之一,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而且他的改变还体现在了我们稍后进行的“差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和研究课题中。对于这一课题的启动,我们是从案例开始的。在全校38篇案例中,L老师的案例“我们该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由于他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决定在学校的教育论坛上与其他6篇案例一起交流。L老师是一位从没有机会上主席台发言的老师。我们本来很担心,怕他怯场。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的发言很精彩,博得了满堂的掌声。所有的人对他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老师们用眼神交流着,也有的小声地议论着,大家在传递着同一种信息:原来L老师这么会说话。他也开始关注学生,思考用更好的教育方法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了。不久之后,他的案例在徐汇教育网上发表。我们的希望:L老师是我们长桥众多老师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从L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教科研的力量,也找到了继续进行教科研工作的动力。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让老师们在教科研中成长,并且能够在研究、反思、实践、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构筑起同为实践者的同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好的教育可以铸造长桥未来的希望。供稿 葛亦周 责任编辑 无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