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458113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央电大2006-2010年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中央电大 2006-2010年教学改革 工作思路与措施的说明,2006年11月4日-福州,中央电大 李林曙,一、对加快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再认识,二、对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的再思考,三、对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的再解析,一、对加快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再认识,1.教学改革是教育活动的主题,2.教育改革进程带动教学改革,3.试点发展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教学改革是教育活动的主题,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学改革始终是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教学改革是高校完善自身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发 展及至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对于服务于社会的高等学校来说,变化的是需求, 不变的是改革,2.教育改革进程带动教学

2、改革,大环境下的教育变革直接催化教学改革 小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倒逼电大的教学改革, 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每时每刻都在推动着教育的革命,引发教育的变革 “革”之主因在于,社会对“人才”概念的重新定位 和对“人才”标准的诠释反思(可雇佣性、适用性) 国内各类教育改革凸现蓬勃之势(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 育、职业教育、证书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终身学习的渐成趋势,使大 众对稀有的高等教育的渴望转变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 追逐和选择(多样化下的针对性、选择性和批判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学校的社会责任,直接催化着教学 改革 (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社会服务),大环境下的教育变革直

3、接催化教学改革, 远程教育试点已进入新阶段,高校网络教育已成为电大 开放教育发展进程中一支重要的对比和竞争力量 (定位趋同后的主市场、规模扩大后的性价比、面向未来的内容大王之争) 网络教育学院在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模式之后,快速 实现着从单纯“关注技术,关注名气,关注成本”到 “关注大众,关注规律,关注教学”的转变 网络教育学院通过借鉴、移植和吸收国内外成熟成果, 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向内涵发展,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 过程服务都在不断优化完善,小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倒逼电大的教学改革,3.试点发展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试点项目本身对教学改革就是有明确要求的 试点实践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试点的

4、下一步发展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学改革实际上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落脚点 试点作为研究项目,其设定的7个子课题即是对教 学改革提出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特别是第1、2、3 子课题,试点项目本身对教学改革就是有明确要求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只有内化为教学改革才能有真正 实效,才能算得上是一种深化,才能说是取得了实 质性进展 从近年来的试点实践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 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一些制约这种改革的问 题、困难及相关因素还急待研究解决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运行机制以 及教学管理模式等层面的改革,如何同步推进以响 应试点进程、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需要,是试点 工作对

5、教学改革提出的现实和紧迫的新要求,试点实践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试点已经进入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新的 发展阶段 质的提升,其基本标志是试点在专业设置的社会适 应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程度、教学资源 的品质与适用性、教学及教学管理模式的适应性、 教学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学习支持服务和质量保 证体系的完备程度等方面,是否有了实质性的进 展,并且是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结构 换言之,就是是否实实在在提升了学习者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的赞誉度和社会的认可度。对于教学改革 而言无疑是更高的要求,试点的下一步发展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二、对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的再思考,1.内容,2.模式

6、,3.机制,1.内容,专业设置与结构 高校之本。问题:雷同和趋同、结构未优化、发展不平衡、 地方需求适应性不强。 未雨绸缪 课程体系与内容 重中之重。问题: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对应、特色 不明显、开放度不够。 三贴近 教学资源与环境 发展本元。问题:有无及优质问题尚存、共建共享程度 不高、应用状况不理想。 主战场,2.模式,教学模式 核心要素。问题:形而上学、研究与实践脱节、上下互动不理想 目的与目标反思不够。 面向对象 管理模式 开放体现。问题:制度设计不到位、服务定位不明确、与教学模 式改革不同步。 同步推进 服务模式 远程支柱。问题:新理念与新观念的渗透不够、针对性不强、手 段不多、技

7、术应用不足。 以人为本,3.机制,制度体系 质量保障。问题:创新性、时效性、互补性、适应性,以及可操作 性和可检控性“六性”体现不够。系统梳理 运作机制 管理保证。问题:对机制变化的认识不够、对机制优化的途径研究 不深入、职责分层分工不清、分类指导与管理不 够、工作时效与效能不高。 协同创新 共享机制 文化特征。问题:理念与机制性障碍、社会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系 统内部资源挖掘与共享(特别是人力资源)不够。 加快步伐,三、对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的再解析,1.指导思想,2.总体目标,3.总体工作思路,4.主要措施,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贯

8、彻实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规划,按照“新世纪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指导方针,以远程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强化面向职业人的教育,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和信息能力培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电大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电大教育全面、持续、稳定发展。,2.总体目标,构建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电大发展需要,多学科并举、本科与专科并重、专业教育与证书教育互补,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及证书体系;打造具有远程教育特点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搭建不断

9、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和自我设计需要的课程平台;建设一批优质、适用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建立具有较强远程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教学队伍和科学、高效的教学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3.总体工作思路,以课程开放为切入点,以课程平台搭建为核心,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机制优化为纽带,以学习支持 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保障, 全面实现教学改革目标。,4.主要措施,学科与专业建设 课程平台建设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运行机制 两个体系建设, 科学制订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建立专

10、业论 证、听证和评价制度 学科指导委员会建设 建设40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专起本专业,10个高起本专业), 100个高专高职类专业,10个中专专业,12个研究生教育专业。 其中,确定10个重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并在特色专业基础上形 成23个优势专业 高起本及研究生项目试点 派生地方特需专业方向 本科专业重点发展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 有步骤地发展通用性较强的工学科(以信息类专业为重点);专起 本层次的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成人在职学习的继续教育特点 专科专业以高职类专业建设为重点,100个高专高职类专业中的60 个左右由已开统设专科专业改造或派生而成,重点改造工科类专业,学

11、科与专业建设 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 结构优化 协调发展, 以课程开放和完全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搭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满足学习者自我设计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 立体化课程平台课程平台建设试点(一村一、教师教育、信息类、管理类) 课程平台以课程为基本单元,按照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功能进行模 块化设计,提供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课 程和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多种类型的非学历教育课程 改变传统的刚性专业教学计划模式,建立体现开放教育完全学分制 和自主选课特点的专业规则。对各个既定的学习目标,在每个课程 模块中只规定最低要求的学习量,以使学习者有更多的课程选择空

12、 间和学习途径达到自我设定的学习目标 教学计划改革(专业规则),课程平台建设 模块化组合 多层次衔接 多通道选择 立体化沟通, 调整知识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压缩基础课程比例,加大 技能类课程、与职业相关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 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改革 增设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岗位竞争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技术应用 能力、管理能力方面的课程,尤其是一些与岗位证书密切相关的课 程,以及一些反映时代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情操的 通识类课程 百门通识课程建设计划 以突出岗位应用性为重心,以“必须、够用、先进、实用”为原则, 精简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合并交叉重复的专业基础课内

13、容,重组 实践性课程内容,将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学生的在岗实践密切结合, 加强对学生从业经验与在岗成果的合理吸纳与有效利用 通过“当量”替换、双证书教育、在岗可测性成果认证等多种途径, 引进岗位培训、非学历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非学历项目试点 在岗可测性成果认证试点(综合集中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技能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在岗能力 , 制定课程建设规范,完善课程建设规程与流程,注重课程及资源的 标准建设,强化课程评价 坚持名师名课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精品课程, 同时按照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办学类型及媒体种类,形成优质课 程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系列

14、“名师名课”工程 新建200门课程,改造、整合200门课程,引进100门课程,建成 100门通识课程;建设100门网络课程,200个多媒体课件;开发、 完善一系列与各专业配套的实践教学软件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到 2010年,中央电大课程资源库中的课程门数达1500门,其中优质 课程500门、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50门 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教学资源应用 水平 百门省开课程共建共享计划,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标准先行,名师名课,强化评价,综合利用, 全面总结各级电大教学实践和探索的成功经验,形成若干种适于远 程教学、效果突出、质量稳定的示范性“教”与“学”的模式,并 积极加

15、以推广 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 得实质性进展 处理好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的互动与制约关系,同步开展与教学模 式改革相适应和配套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建立健全保障和服 务于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及管理运行机制 “两随两自”试点 针对在职成人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形成与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考试改革系列 ,教学模式改革 远程条件下 业余自主 四个结合 混合式学习, 制定和完善各项教学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教学及教学管 理行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制度体系。注重制度的创新性、 时效性、互补性、适应性,把握其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建立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追究制度,强化教学及教学管理效果评价、 反馈和教学责任追究 坚持“五统一”的管理和质量标准,完善“五统一”和“统筹规划、 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以管理规范、运作 协调、资源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