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233013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与实践第5章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设计,根据被加工毛坯的形状、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不同进行分类,弯曲工艺可分为压弯、折弯、扭弯、辊弯和拉弯。本章就以压弯工艺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压弯模为例进行介绍,如图5.1所示为利用模具进行压弯成形的典型形状零件图。 图5.1 5.1弯曲变形过程分析 如图5.2所示为V形件的弯曲变形过程。在弯曲的开始阶段,毛坯是自由弯曲;随着凸模的下压,毛坯与凹模工作表面逐渐靠紧,弯曲半径由R0变为R1,弯曲力臂也由L0变为L1;凸模继续下压,毛坯弯曲区减小,直到与凸模3点接触,这时的曲率半径由R1变为R2,弯曲力臂由L1变为L2;到行程终了时,,毛坯的直边部分反而向凹模方向变形,直至毛坯与凸

2、、凹模完全贴合。 图5.2 图5.3,观察弯曲前后网格的变化可知,弯曲变形的特点如下: 弯曲后,在弯曲角的范围内,正方形网格变成了扇形,而板料的直边部分,网格仍保持原来的正方形。由此可知,弯曲变形主要发生在弯曲件的圆角部分,直边部分则不产生塑性变形。 从网格的纵向线条可知,弯曲后aabb。由此可知,在变形区域内,纤维沿厚度方向的变形是不同的,板料内缘(靠凸模一面)纤维受压缩而缩短,外缘(靠凹模一面)纤维受拉伸而伸长。 从弯曲件变形区域的横截面来看,变形有以下两种情况(见图5.4): 图5.4,a.窄板(B3t),在宽度方向上无明显变化,横截面仍为矩形,这是因为在宽度方向材料不能自由变形所致。

3、板料弯曲变形程度可用相对弯曲半径r/t来表示。r/t越小,表明弯曲变形程度越大。 5.2弯曲变形过程中的回弹及其控制 5.2.1弯曲回弹的概念 弯曲成形是一种塑性变形工艺。根据材料力学的拉伸曲线(见图5.5),任何塑性变形都要经过弹性变形阶段。弯曲变形等于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之和,当外力去除后,弹性变形部分就会发生弹性恢复,弹性变形消失会使其保留下的变形量小于加载时的变形量。这种卸载前后变形不相等的现象称为弯曲回弹(简称回弹),如图5.6所示。,图5.5 图5.6 回弹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 (1)弯曲回弹会使弯曲件的圆角半径增大,即rrp,则回弹量可表示为 (2)弯曲回弹会使

4、弯曲件的弯曲中心角增大,即p,则回弹量可表示为 回弹是由变形过程特点决定的,是弯曲件生产中不易解决的一个特殊的问题,5.2.2回弹值的计算 (1)查表法 当相对弯曲半径r/t58时,在弯曲变形后,不仅角度回弹较大,而且弯曲半径也有较大的变化。模具设计时可先计算出回弹值,在试模时再修正。 弯曲板件时,凸模圆角半径和中心角可计算为,式中rp凸模的圆角半径,mm; r工件的圆角半径,mm; s材料的屈服强度,MPa; E材料的弹性模量,MPa; t工件的厚度,mm; p凸模的圆角半径rp所对弧长的中心角; 工件的圆角半径r所对弧长的中心角。 弯曲圆形截面棒料时,凸模圆角半径为 式中d棒料直径,mm。

5、 回弹值的计算尚没有一种较精确的计算方法,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理论计算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 5.2.3影响弯曲回弹的因素 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屈服强度s越大,弹性模量E越小,加工硬化越严重(硬化指数n大),则弯曲的回弹量也越大。 相对弯曲半径r/t。r/t表示弯曲成形的变形程度。回弹值与相对弯曲半径成正比,r/t越小,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大,塑性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重越大,因此卸载后回弹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回弹越小;r/t越大,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小,但材料断面中心部分会出现很大的弹性区,因而回弹越大。 弯曲件的形状。一般来说,弯曲U形制件比V形制件的回弹量小。 模具间隙。在弯曲

6、U形制件时,模具的间隙对回弹量有较大的影响,间隙越大,回弹量也就越大。,弯曲方式和模具结构。在无底凹模作自由弯曲时,回弹量最大;校正弯曲时,变形区的应力和应变状态都与自由弯曲差别很大,它可增加圆角处的塑性变形程度,从而达到减小回弹的目的。校正程度决定于校正力大小,校正程度越大,回弹量越小。 5.2.4减小弯曲回弹的措施 (1)在弯曲件的产品设计时 在弯曲部位增加压强筋结构,有利于抑制回弹。 在满足使用的条件下,应选用屈服强度s小、弹性模量E大、硬化指数n小,力学性能稳定的材料。 (2)在弯曲工艺设计时 在弯曲前安排退火工序。 用校正弯曲代替自由弯曲。,采用拉弯工艺。 (3)在模具结构设计时 在

7、模具结构设计中作出相应的回弹补偿值,如图5.7所示。 图5.7 集中压力,加大变形压应力成分,如图5.8所示。 合理选择模具间隙和凹模直壁的深度。 使用弹性凹模或凸模弯曲成形。,图5.8 5.3弯曲变形过程中的其他质量问题及其控制 5.3.1弯裂及其控制 由本章5.1节可知,弯曲件的外层纤维受拉,变形最大,所以最容易断裂而产生废品。外层纤维拉伸变形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弯曲件的弯曲半径(即凸模圆角半径)。弯曲半径越小,则外层纤维拉得越长。为了防止弯曲件的断裂,必须限制弯曲半径,使之大于导致材料开裂的临界弯曲半径最小弯曲半径。 影响最小弯曲半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的力学性能。塑性好的材料

8、,外层纤维允许的变形程度大,许可的最小弯曲半径小;塑性差的材料,最小弯曲半径就要相应大些。 材料的热处理状态。由于冲裁后的零件有加工硬化现象,若未经退火就进行弯曲,则最小弯曲半径就应大些;若经过退火后进行弯曲,则最小弯曲半径可小些。 制件弯曲角的大小。弯曲角如果大于90,对于最小弯曲半径影响不大;如果弯曲角小于90,则由于外层纤维拉伸加剧,最小弯曲半径就应增大。 弯曲线方向。钢板碾压以后得到纤维组织,纤维的方向性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因此,当弯曲线与材料的辗压纤维方向垂直时,材料具有较大的抗拉强度,外缘纤维不易破裂,可具有较小的最小弯曲半径;当弯曲线与材料的辗压纤维方向平行时,则抗拉强

9、度较低而容易断裂,最小弯曲半径就不能太小(见图5.9(a)、图5.9(b)。在双向弯曲时,应该使弯曲,线与材料纤维呈一定的夹角(见图5.9(c)。 图5.9 板料表面和冲裁断面的质量。板料表面不得有缺陷,否则弯曲时容易断裂。在冲裁或裁剪后,剪切表面常不光洁,有毛刺,形成应力集中,降低了塑性,使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增大,因此不宜采用最小弯曲半径为零件的圆角,半径,应尽可能大些。当必须弯曲小圆角半径时,就应先去掉毛刺。在一般情况下,如毛刺较小,可把有毛刺的一边置于弯曲内侧(即处于受压区),以防止产生裂纹。 最小弯曲半径数值由试验方法确定。如表5.1所示为最小弯曲半径数值。,当弯曲件的弯曲半径小于最小

10、弯曲半径时,应分两次或多次弯曲,即先弯成具有较大圆角半径的弯角,而后再弯成所要求的半径。这样使变形区域扩大以减小外缘纤维的拉伸率。若材料塑性较差或弯曲过程中硬化情况严重,则,可预先进行退火。对于材料比较脆、厚度比较小的制件,可进行加热弯曲。在设计弯曲零件时,一般情况下,应使零件的弯曲半径大于其最小弯曲半径5.3.2偏移及其控制 在弯曲过程中,坯料沿凹模圆角滑移时,会受到摩擦阻力。由于坯料各边所受的摩擦力不等,在实际弯曲时可能使坯料有向左或向右的偏移(对于不对称件这种现象尤其显著),从而会造成制件边长不合要求(见图5.10)。 图5.10 在弯曲过程中,防止坯料偏移的措施如下:,采用压料装置(也

11、起顶件作用)。工作时,坯料的一部分被压紧,不能移动,另一部分则逐渐弯曲成形。使用压料装置,不仅可以得到准确的制件尺寸,而且制件的边缘与底部均能保持平整的状态(见图5.11(a)、图5.11(b)。 利用坯料上的孔(或工艺孔)。在模具上装有定位销,工作时,定位销插入坯料的孔内,使坯料无法移动(见图5.11(c)。 图5.11,5.3.3翘曲与剖面畸变及其控制 当板弯件短而厚时,沿着折弯线方向板料的刚度大,宽向应变被抑制,折弯后翘曲不明显;反之,当板弯件薄而长时,沿着折弯线方向板料的刚度小,宽向应变得到发展外区收缩、内区延伸,结果使折弯线凹曲,造成零件的纵向翘曲(见图5.12)。为了减小变形阻力,

12、材料有向中性层靠近的趋向,于是造成了剖面畸变。其中,窄板(B3t)的断面产生畸变现象比较明显(见图5.13);而对于型材、管材弯曲件的剖面畸变最为突出(见图5.14) 图5.12 图5.13,图5.14 解决弯曲件翘曲的办法:从模具结构上采取措施,如采用带侧板的弯曲模,可阻止材料沿弯曲线侧向流动而减小翘曲,还可在弯曲模上将翘曲量设计在与翘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而剖面畸变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于径向压应变力所引起的,因此,弯曲型材与管材时,必须在断面中间加填料或垫块。 5.4弯曲工艺设计 5.4.1零件的弯曲工艺性分析 弯曲件的工艺性是指弯曲件的形状、尺寸、材料选用及技术要求等是否适合,于弯曲加工的工艺

13、要求,即利用弯曲工艺加工该工件的难易程度。具有良好工艺性的弯曲件,不仅能提高工件质量,减少废品率,而且能简化工艺和模具,降低材料消耗。 (1)弯曲件的形状和结构 弯曲有孔的坯件时,为防止孔的形状变形,应将孔设计在与弯曲线有一定的距离s处,孔壁到弯曲线的最小距离如表5.2所示。,弯曲件的直边高度太小时,弯曲边在模具上支 持的长度过小,将会影响弯曲件成形后的精度。 因此,必须使弯曲件的直边高度h2t。若h2t, 则必须制槽口,或增加直边高度(弯曲后再加工 去除),如图5.15所示。 弯曲件的弯曲圆角半径应不小于允许的最小弯 图5.15 曲半径(见表5.1)。 当弯曲件的弯曲线处于宽窄交界处时,为了

14、使弯曲时易于变形,防止交界处开裂,弯曲线位置应满足lr(见图5.16(a)。若不满足,则可适当增添工艺孔、工艺槽(见图5.16(b)、图5.16(c)、图5.16(d),用以切断变形区与不变形部位的纤维,防止因弯曲部位的成形而发生撕裂现象 为防止弯曲时坯料的偏移,弯曲件的形状应尽可能对称。对于非对称形零,件,可采用成双弯曲成形后再切开(见图5.17)。 图5.16对弯曲件宽窄交界处的要求 图5.17成双弯曲成形,边缘有缺口的弯曲件,若在毛坯上冲出,弯曲时会出现叉口现象,严重时将无法弯曲成形。此时可在缺口处留有联接带(见图5.18),将缺口联接,待弯曲成形后再将联接带切除。 (2)弯曲件的尺寸精

15、度和表面粗糙度 弯曲件圆角半径的极限偏差如表5.3所示,工件上孔中心距及孔组间距的极限偏差如表5.4所示,弯曲件的公差等级如表5.5所示。 图5.18添加联接带,弯曲角度(包括未注明的90和等边多边形的角度)的极限偏差按如表5.6所示的规定。,弯曲件的毛坯往往是经冲裁落料而成的,其冲裁的断面一面是光亮的,一面是带有毛刺的。弯曲件应尽可能使有毛刺的一面作为弯曲件的内侧,如图5.19(a)所示,当弯曲方向必须将毛刺面置于外侧时,应尽量加大弯曲半径,如图5.19(b)所示。 图5.19毛刺方向的安排,(3)弯曲件的材料 选择弯曲件的材料要合理,应尽可能选择高塑性、低弹性的材料,从而有利于保证工件的形状精度和尺寸精度。 5.4.2弯曲件的工序安排 简单弯曲件(如V形件和U形件)可以一次弯曲成形。对于形状复杂或外形尺寸很小的弯曲件,一般需要采用成套工装多次弯曲变形才能达到零件设计的要求,或者在一副模具内经过冲裁和弯曲组合工步多次冲压才能成形。 (1)弯曲工序安排原则 工序安排的原则应有利于坯件在模具中的定位;工人操作安全、方便;生产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