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ppt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15137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8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旋毛虫》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旋毛虫》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旋毛虫》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旋毛虫》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旋毛虫》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旋毛虫》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毛虫》ppt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简称旋毛虫。寄生于多种动物,也可寄生人体引起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感染可致人死亡。,一.形态: 1.成虫: 乳白色,线状,咽管细占虫体1/3至1/2长。咽管后段背侧面为单核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尾部具有一对交配器,无交合刺。雌虫产幼虫。,2.幼虫囊包 : 寄生在横纹肌内,卷曲形成梭形囊包,囊内通常有12条幼虫,也可多达67条。 囊包壁有两层,外层薄,内层厚,是肌细胞退变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产物。,二.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个宿主体内。 成虫寄生在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

2、段。 幼虫寄生在横纹肌。 被寄生的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虫体不需要在外界环境中发育,但必须更换宿主,才能使虫种绵延。,人的感染一般来源于猪。 人食入含有活的幼虫囊包的肉类及肉制品在胃液和肠液作用下幼虫从囊包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中发育48小时内,幼虫经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交配后,死亡,少数虫体可侵入腹腔或肠系膜淋巴结处寄生。 子宫内的虫卵发育为幼虫,约在感染后5-7天开始产幼虫,一生可产幼虫1500-2000条,多者可达上万条。 产蚴期:4-16周或更长。 寿命:一般12个月,也可长达3-4个月。 肠粘膜内的新生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管或小静脉,随淋巴和血循环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及体腔

3、,但只有侵入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长大。,好发部位:多以活动频繁、血液供应丰富的肌肉,如隔肌、胸肌、舌肌、肋间肌、腓肠肌等。 幼虫进入肌细胞后, 刺激肌细胞,引起周围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约在感染后1个月,幼虫形成囊包。 囊包未能进入新宿主,多在半年后钙化,幼虫逐渐死亡。 但也有少数钙化囊包内的幼虫可存活数年,甚至长达30年。,三致病: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 其致病作用与吞入囊包的数量、活力、幼虫侵入的部位及宿主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轻的可无症状,重的未及时治疗可在3-7周死亡。死亡率:国外为6%-30%,国内约为3%,暴发流行期间可高达10%。病程可分三期: 幼虫侵入期

4、: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粘膜发育为成虫的过程。,引起十二指肠、空肠的广泛炎症,此期可持续1周左右,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幼虫对肠壁组织的侵犯,幼虫移行期:此期病程可持续2周至2个月以上。 幼虫侵入肌肉,引起血管炎和肌肉炎的过程。 以肌肉病变为主。 幼虫侵入横纹肌后,可引起肌纤维变性、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患者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为最显著。 部分病人可有咀嚼、吞咽、语言障碍及呼吸困难。 严重感染病人可出现眼睑、面部水肿、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幼虫移行至肺,可对肺、支气管、胸膜等组织产生损害,出现肺炎、支气管炎、胸膜

5、炎、心肌炎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至颅内高压。患者可因心力衰竭,呼吸道并发症死亡。,囊包形成期: 为受损伤肌细胞的修复过程。 幼虫侵入肌细胞,随着虫体长大、卷曲,被寄生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形,形成梭形肌腔包绕虫体。 囊包形成的同时,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之久。 重症患者可呈恶病质,可并发肺炎或脑炎死亡。,四.诊断:临床症状复杂,能及时准确诊断较困难。 1.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近期有无食生肉或未煮熟肉的病史,以及患者周围群体有无同时发病现象。 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热、眼睑、面部浮肿、全身肌肉酸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病原诊断: 肌肉活检法,从患者肌肉中检

6、出旋毛虫囊包。 从发病10日以上的患者疼痛明显处肌肉(多为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一小块肌肉,作压片或切片镜检,观察有无幼虫囊包。,由于取样局限,阳性率仅50%左右,早期或轻度感染不易查见,故阴性结果不能排在检查时,如发现肌纤维横纹消失和间质水肿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如有患者吃剩的肉类,可作镜检或动物接种。 人工胃液消化法:可提高检出率。 将待检的肌肉经人工胃液消化后,取沉渣镜检囊包。,免诊断疫: 旋毛虫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因此免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常用有环蚴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其他检查: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幼虫移行期可见明显增高。,五.流行: 分布:全球分布,但以欧美、

7、尤以北美发病率为高。 我国自1964年在西藏首次发现人体旋毛虫病后,相继十几个省都有人体感染的报道,其中在云南、西藏和河南有局部流行和爆发流行的报道。 近年人们对涮羊肉、涮猪肉、烤猪肉串等风味小吃感兴趣,聚餐和进餐馆就餐的机会增加,使得旋毛虫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例如河南郑州市发现291人因在饭店吃未煮熟的饺子而导致旋毛虫发病的有212人。 东北三省,暴发流行34起,多因生食狗肉或涮羊肉引起。,流行因素: 旋毛虫病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在哺乳动物中流行,目前已知有120多种动物有自然感染。在我国,感染率较高的动物有猪、狗、猫、鼠、熊、狐等10余种。动物之间的传播是由于相互残食形成的“食物链”,

8、构成人类感染的自然疫源。 传染源:保虫宿主猪是人类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人和带虫者均不能作传染源。 猪的感染主要是吞食含有囊包的肉屑或鼠类或污染的饲料。我国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特征为泔水、垃圾传播型。感染猪主要来自城郊的小养猪场(用未煮熟含肉屑的泔水喂猪)和山区散养猪(吃了含有猪肉屑的垃圾或死鼠)。 据报道,国内除上海、海南和台湾外,其余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猪感染旋毛虫报道,个别地区感染率可高达50.2。,人的感染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受感染的猪肉及肉制品, 如云南省多次发病,因少数民族有吃生皮、生肉的习惯,(云南从6497年共爆发流行441起,发病人数20101人,死亡231人)。 切生肉的

9、刀或砧板污染了囊包再切熟食也可传染本病。另外动物实验证明,动物粪便也可传播旋毛虫病。 旋毛虫囊包的抵抗力强,猪肉中的幼虫在-15可存活20天,在腐肉中能存活2-3个月,曝晒、腌制、熏烤及涮食等常不能杀死囊包,但温度在70时则可被杀死。,六.治疗:首选药物是阿笨达唑和甲苯咪唑。 预防:目前许多国家已经立法,主要做好肉类检疫。 改善养猪条件,提倡圈养。捕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 加强健康教育,改变食肉方式,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特别是猪肉及其制品。 建立国家监测系统,及时报告疫情。,小结: 生活史特点,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个宿主体内,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被寄生的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

10、间宿主,但要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 雌虫直接产幼虫。 感染方式:经口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 感染期:幼虫囊包 致病期:幼虫 病变过程:侵入期 幼虫移行期 囊包形成期。 病原诊断:肌肉活检法 人工胃液消化法 传染源:保虫宿主猪是人类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均不能作传染源。,成虫 (小肠),交配后死亡,雌虫 侵入肠粘膜,产幼虫,5-7天后,新生幼虫,随血液、淋巴液,横纹肌(约1个月),囊包 (感染期),脱囊幼虫 (小肠粘膜-肠腔),2天,吞食含囊包的肉类,旋毛虫生活史,经4次蜕皮,技术简介:旋毛虫检验显微投影仪,属于肉品卫生猪肉,狗肉等肉类旋毛虫病的检验仪器。 旋毛虫是

11、能经肉感染人的恶性寄生虫病,每宰必检。采用显微镜检验速度慢,每个检疫员每小时只能检猪肉5060头,而且检疫看显微镜时间一长,眼睛疲劳发花,易产生漏检、误检。人一旦食用了漏检、误检病肉,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1993年12月我省大理市风仪镇一头旋毛虫病猪肉未检出350人集体宴席而引起感染住院治疗。1995年哈尔滨市发生重大食肉中毒伤亡事故引起了党中央领导的极大重视。国务院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省解决肉品卫生问题,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肉品是鲜活消费品,从屠宰到群众食用时间短暂,有的仅小时,而集中检疫时间短,数量大,用显微镜检验已远远不能适应高速屠宰流水作业的速度。 旋毛虫检验显微投影仪检验肉的

12、旋毛虫具有快速、准确、改善检疫员的劳动条件的优点。每个检疫员每小时可检猪肉头以上肉样压片,投影仪可一次在屏幕上投影出来,检疫员双眼看屏幕检验,不会漏检误检。 联系地址:(650041)云南省昆明市东郊路菊花村动物检疫站 联系电话:0871-3840061,临床表现 本组全部病儿均有发热,热程最短3天,最长62天,其中弛张热14例,不规则热3例,稽留热2例。肌肉疼痛10例,眼睑水肿6例,咳嗽、咳痰3例,腹痛伴呕吐、腹泻3例,心慌、胸闷2例,头痛、抽搐2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 实验室检查 19例均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1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例。全部病例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测血清旋毛虫抗体,

13、阳性14例。病程30天的9例做腓肠肌活检,4例发现旋毛虫幼虫。有6例检查吃剩下的肉,2份发现旋毛虫幼虫。 误诊疾病与预后 误诊为风湿热8例,急性胃肠炎、急性肾炎及支气管肺炎各3例,颅内感染2例。本组病人经确诊治疗后,痊愈17例,后遗右侧偏瘫1例,死亡1例。,【例1】 女,9岁。因不规则发热31天,伴四肢关节及肌肉肿痛、心悸1周入院。病初有皮疹,逐渐出现乏力、消瘦、多汗,双侧膝、踝、腕关节肿痛,无功能障碍,全身肌肉压痛。在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用泼尼松等治疗无效,转我院。血白细胞14.8109/L,嗜酸性粒细胞0.02,红细胞沉降率30mm/1h;彩色多普照勒超声示心脏中度扩大伴少量心包积液;心

14、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伴窦性心律不齐;血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均增高。追问病史,否认食未熟畜肉史,诊断风湿热。后查血清旋毛虫抗体阳性,确诊旋毛虫病。予阿苯达唑25mg/kg。d-1口服,用药第5天体温恢复正常,第8天关节肌肉肿痛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1个月后复查心肌酶及心脏超声正常。 【例2】 男,4岁。因稽留热3天,头痛、呕吐、抽搐1天就诊。病儿呈昏迷状,脑膜刺激征阳性。血白细胞21109/L,嗜酸性粒细胞0.03。初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入院后14小时死于呼吸衰竭。死后检查脑脊液,发现旋毛虫幼虫。向家长追问病史,病前1周曾食大量烤肉串。病儿之史亦同食肉串,18天后发热、肌肉痛,血嗜酸性粒细胞0.3,血清旋毛虫抗体阳性,亦诊为旋毛虫病,经治疗而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 宋雪民 李霞 王国芳:小儿旋毛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