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112814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 摘要:高考内容改革对高考历史教学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近两年高考历史学科试题的分析,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挖掘高考试题所蕴涵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理解试题的内在价值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对高中教育教学有指导性意义。关键词:高考改革;核心素养;历史命题;考试与教学2017年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两年来,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

2、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统观近两年的高考试卷,高考命题已经在静悄悄地“变脸”,命题趋向体现了从能力立意向学科素养立意的转变。试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以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就历史学科而言,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

3、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5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近两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挖掘高考试题蕴涵的学科核心素养,将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试题的内在价值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希冀对中学教育教学能有所启发和思考。1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例说1.1 基于唯物史观的高考历史命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唯物史观是学习

4、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仔细阅读近年的高考试题,体现出的命题主旨仍是唯物史观。例1(201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5题)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农民起义频繁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 B. C. D.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过程发生作用的因素更是多方面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材料中已经给出政治和思想文化上

5、的影响,故选择经济的原因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是经济原因,是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与史实不符,因此D选项正确。例2(201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7题)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 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 D. 英雄史观材料中韩非对于3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故统治者就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映。因此A 选项“进步史观”正确。例3(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27题)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6、.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表1中的数字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步南移,造成了文化格局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项。例4(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26题)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经济发展的

7、主要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包含劳动工具即生产技术,因此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正确答案为C项。通过对上述4道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涉及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每一个后者都会对前者产生反作用;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迁,等等。因此学生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1.2 基于时空观念的

8、高考历史命题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高考命题中,对时空观念的考查频率非常高,但考生时空概念错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例5(2016年高考历史北京卷第12题)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1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本题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将诗经这一

9、文学作品与特定的时间、空间区域建立逻辑联系。题干中有干扰词“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初看好像要从空间角度分析试题,实际上我们首先要通过图片中的封国形势判断出此作品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判断每个选项的时间是否与图片隐含的时间相符。A项出自诗经,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故正确答案是A 项。其他选项均与西周时期不符。例6(2016年高考历史北京卷第21题)图2中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 16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 19世纪初在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 19世纪中后期在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

10、发展D. 20世纪前期在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本题将选修1教材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置于世界地图(空间)中,考查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德国,16 世纪在这里进行的宗教改革虽然削弱了罗马教会的权力,但是并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对应的是埃及,19世纪初埃及的阿里改革,虽然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是埃及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素丹的属国,阿里承认其对埃及的宗主权,故B项错误;对应的是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对应的是土耳其,20世纪前期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错误。正确答

11、案为C项。例7(201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9题)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 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 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本题用时间轴的形式罗列了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发生在1314世纪,这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B、C、D选项发生的时间明显与宋元时期不符,图中出现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火药恰在宋元时期外传,故A项正确。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史料浩如烟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时序性和空间感,学生对历史

12、的学习就会张冠李戴、思维混乱。因此,掌握“时空观念”应该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如公元、世纪、年代、时期等;能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能对相关事件建立时间轴,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能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1.3基于史料实证的高考历史命题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对历史的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但由于

13、历史学是以“人类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情”为研究对象,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因此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在近年的高考命题中,史料分析在试卷中的比重日益显著,可谓“无史料不成题”,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实事求是。例8(2016年高考历史北京卷第40题)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1)阅读表2,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

14、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2)(略)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尤其是考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文物证明文献记载的史实。很多历史书籍上的历史事件和现象,都需要文物的佐证。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没有引发争议,是因为在考古发现中有显著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3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例9(2016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2题)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

15、的证据是A. 石制农具 B. 青铜礼器C. 宫殿遗址 D. 家畜遗骨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要证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城,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其他的遗存都不足以证明此地是都城,只能说明有人类活动的存在。因此C选项正确。例10(201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题)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本题考查方向为史料甄别。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并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傅斯年曾说过,历史学即史料学,虽有偏颇之处,但史料确实是历史认识的基石,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离不开史料实证。通过上述3道高考试题的分析,学生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