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电影史全套课件

自***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41MB
约265页
文档ID:81102106
中国电影史全套课件_第1页
1/265

中国电影史,一、参考书目,《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中国电影文化史》李道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之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李道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应该说,中国电影的学术体系正在建立之中,中国电影史的理论与实践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术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毋庸讳言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史学界还没有找到一条超越传统的路径,真正重写中国电影史尤其是中国早期电影史面对沉睡在《申报》里的电影信息,相信任何一个中国电影史学者都不会无动于衷,尽管翻阅《申报》是一个检验智力、体力和耐力的异常浩大工程但是,至少可以从《申报》广告中重新考察中国电影的发生,了解电影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盛衰沉浮,把握影院分布、设施、票价、收入的关系进而建构中国早期电影观影史,还可以追踪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电影与中国电影的互动进而建构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 ——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李道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丁亚平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中国电影史》陆弘石、舒晓鸣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中国电影史》李少白主编(《电影历史及理论》、《影史榷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国电影艺术史》周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新中国电影史话》韩炜、陈晓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上篇,李多钰主编(列孚、石川、李道新、胡克、丁亚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贾磊磊、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刀光剑影蒙太奇)、杨远婴《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究》、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刘诗兵《中国电影表演百年史话》、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赵慧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

二、新电影史学观 “影片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们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被生产和消费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工业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 ——罗伯特·C·艾伦,1、美学电影史 2、技术电影史 3、经济电影史 4、社会电影史,二、中国电影史研究前史概述,1、专著 : 谷剑尘的《中国电影发达史》 郑君里的《现代中国电影史略 》 2、散论:管大《中国影戏谈》、管际安《影戏输入中国后的变迁》、醉星生《银幕春秋》、徐耻痕《中国影戏之渊源》、浦狄修《国产电影作风的改变及今后的趋势》、杨德惠《上海影片公司沧桑录》、于君《中国电影史记》、裘毓忠《北京制片活动始末》、杨小仲《忆商务印书馆电部》、,周诗穆《电影四十年的回忆——我国最早制片技术的一般情况》和于伶《解放前党是怎样领导电影的》等前言之中国电影发展概况,一、中国电影的草创时期(1905-1931) 1、“影戏” 2、商业意识与类型初现 二、民族意识觉醒期(1931-1937) 1、无声与有声并存 2、新兴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三、抗战时期(1937-1945) 1、区域格局的形成 2、“孤岛”奇观 四、战后经典创造期(1945-1949) 1、忧患史诗 2、古典美学的探求,五、十七年电影时期(1949-1966) 六、文革电影(1966-1976) 七、新时期电影(1976—) 1、恢复时期的电影创作 2、“第四代”传统美学的探寻 3、“第五代”革新的造型美学 4、“第六代”/新生代的叛逆与回归 5、多元化影像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章 中国电影的发生 第一节“史前期”、“传入”以及“第一次投射” 一、“史前期”——“皮影” 与电影的渊源 汉代李少翁“灯影戏” →皮影戏→中国灯影→法兰西灯影,二、欧美电影传入中国 1、传入时间之考——? 2、类型: 纪录片(各地风光、风俗) 滑稽片 3、独特的放映方式 茶楼戏院——“影戏”,三、民族电影的草创阶段 1、任庆泰(1850-1932),字景丰,丰台照相馆老板 2、《定军山》(1905)——民族电影的第一次投射 ①全新类型的创建 ——“戏曲片” ②传统欣赏习惯——重“戏剧性”、“动作性”,③娱乐化、商业化的起源 ④中国的“明星制” ⑤本土传统艺术与外来新奇娱乐形式的初次结合 四、草创转入专业——(北京→上海) 1908,上海,雷玛斯创办虹口大戏院,第二节、电影公司的创立以及短故事片的初步实验,一、西资东进的电影文明——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上海) 本杰明·布拉斯基,二、中国民族故事短片的最初尝试 1、张石川、郑正秋——《难夫难妻》 2、黎民伟与《庄子试妻》 3、由“短”到“长”的艰难过渡 《黑籍冤魂》1916 《劳工之爱情》1922,三、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 《阎瑞生》1921 《海誓》1922、《红粉骷髅》1922、《孝妇羹》1923、《张欣生》1923,第三节 初盛景观,一、由《孤儿救祖记》所引发的—— 1、两位作者 (1)饱受争议的“商业论”者——张石川,张石川(1890-1954) 原名伟通,字蚀川,(2)伦理教化、兴趣洋化的剧作家——郑正秋,郑正秋(1888~1935) 原名:郑芳泽,2、《孤儿救祖记》——“影戏”观的彰显、旧伦理的胜利 剧作内涵和社会思潮有所应和; 中国传统叙事的“传奇”方法:人物命运之“奇”与情节安排之“巧”、“科诨”性细节 ; 善恶对比原则; 电影化手法:平行蒙太奇、环境造型民族化、真实化。

3、国产电影运动的兴起 ⑴制片机构的勃兴 ⑵影片年产量的直线上升 ⑶电影“国货”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迎,4、众公司、诸流派的形成 ⑴、明星影片公司 : 张石川、郑正秋、洪深、包天笑 商业娱乐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并重 《孤儿救祖记》 、《玉梨魂》、《最后之良心》、《空谷兰》,⑵长城画片公司: 李泽源、梅雪俦 更加鲜明的社会政治批判色彩 《弃妇》、《春闺梦里人》、《伪君子》,⑶神州影片公司 汪煦昌 、 陈醉云、万籁天、裘芑香、李萍倩 注重电影的艺术品味,讲究画面形象的含蓄、人情世态的写实性再现 《不堪回首》、《难为了妹妹》,⑷上海影戏公司 但杜宇 、殷明珠、但二春、賀蓉珠 追求意念性和形式感的唯美倾向 《海誓》、《重返故乡》,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陆洁、王元龙 、史东山 对某些西方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认同 《战功》、《小厂主》、《同居之爱》,⑹“天一”影片公司 邵醉翁 维护传统道德和旧伦理,善拍古装武侠题材 《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5、两种美学形态的形成 ⑴“热闹型” 代表:张石川、郑正秋 特点: 以剧情见胜,采用有头有尾“事实铺叙”的方法,同时调动曲折传奇的手段,强化情节,具有场景安排集中、以场次带动镜头、以表演区为画面中心、以全景为主要景别类型、以大量字幕承载对话和主观议论;在表演形态上,注重“快的动作”,而轻“内心表情”,务必使观众不感到枯燥,而将情感全都注入到剧情,和剧中人感同身受——“影戏”传统。

发展过程:30年代的国片复兴运动——左翼电影运动——40年代的“孤岛”电影——五六十年代“十七年电影”——70年代末80年代初谢晋电影 ——?冯小刚市民喜剧,(2)冷隽型 代表:洪深、史东山、但杜宇 特点:具有重抒情表意轻事实铺叙、重心理描写轻情节传奇、重哲理意蕴轻是非善恶、重画面展示轻字幕 ,讲求“淡而有味”,第四节 商业意识勃兴,一、中国电影类型初现 1、中国电影“类型”的特点 : 以风潮的形式出现 每一种类型出现,其他的类型则难以存活 二、20年代的中国电影类型 ①社会问题片 《孤儿救祖记》 ②爱情片 《松柏绿》、《殖边外史》 ③家庭伦理片 《好兄弟》 ——1926年前,④古装片 《美人计》、《西厢记》 ⑤武侠片 除霸型 杨小仲《大侠甘凤池》 复仇型 陈铿然《儿女英雄传》 比武型 任彭年《方世玉打擂台》 夺宝型 邵醉翁《夜光珠》) ⑥神怪片 《火烧红莲寺》 、《荒江女侠》,第二章 商业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双重勃兴,第一节 罗明佑及其联华影片公司 一、罗明佑、联华公司、国片复兴运动 1、罗明佑(1900-1967),广东番禹人1919年创办真光电影院;1927年创立华北电影公司;1930年10月,罗明佑在“华北”、“民新”的基础上合并吴性栽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联合香港、广州、北京、天津、沈阳和哈尔滨等各界名流以及电影院60多家,组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即联华影业公司。

2、人员构成: 编导:孙瑜、王次龙、卜万苍、杨小仲、史东山、蔡楚生、但杜宇、费穆、朱石麟、吴村、马徐维邦、欧阳于倩、沈孚、吴永刚、賀孟斧、谭友六 …… 摄影:黄绍芬、余省三、周克、洪伟烈、周达明…… 明星:阮玲玉、金焰、刘继群、陈燕燕、高占非、汤天绣、周文珠、王人美、黎莉莉…… 词曲:田汉、夏衍、司徒慧敏、聂耳 ……,阮玲玉,金焰,金焰 秦怡,王人美,二、联华公司的主要导演 1、“银幕诗人”孙瑜(1900-1990):原名孙成屿 作品:《潇湘泪》 (1928,编导)、《蜘蛛党》(1928,编剧)、《鱼叉怪侠》(1928,编导)、《风流剑客》(1929编导); 《故都春梦》(1930,导),《自杀合同》(1930,导)、《自由魂》(1931,编)、《野玫瑰》(1932编导)、《共赴国难》(1932,蔡楚生、史东山、王次龙合作编导)、《火山情火》(1932,编导)、 《天明》(33,导)、《小玩意》(33,编导)、《体育皇后》(34,导)、《大路》(34,编导),孙瑜 (1900-1990),2、理智与情感之卜万苍 卜万苍(1903~1974) 《人心》1924、《玉洁冰清》 1926 、《挂名的丈夫》 1927、《美人关》1927、《恋爱与义务》 1931《桃花泣血记》1931 ①、理智与情感、恋爱与义务的冲突 ②、比照兴托的美学手法,卜万苍(1903~1974),三、盛极而衰——联华的历史命运 历史、竞争、机构、美学倾向、资金……,四、无声向有声的转变 1、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 2、《雨过天青》(1931,谢世煌编剧,夏赤风导演) 3、《歌场春色》(1931,姚苏凤编剧,邵醉翁、李萍倩导) 4、《春潮》(1933,蔡楚生编剧,郑应时导演),第二节 新兴电影运动,一、产生背景: 1、民族危机 2、左翼文化运动,二、新兴电影运动 1、开端:1932年夏,夏衍、钱杏邨、郑伯奇应邀加入明星公司,阳翰笙、应卫云、沈西苓、袁牧之等左翼文化人,陆续以编剧、演员、美工师等身份加盟各个制片公司。

标志:1933年2月,由“中国电影界努力分子集合组织”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宣告成立 2、创作团队: 导演——郑正秋、洪深、史东山、沈西苓、应卫云、袁牧之、孙瑜、蔡楚生、吴永刚、司徒慧敏,编剧评论——夏衍、田汉、阳翰笙、阿英、王尘无石凌鹤、袁文殊、陈鲤庭、鲁思; 演员——金焰、赵丹、金山、田方、郑君里、白杨、周璇、阮玲玉、王人美、陈波儿、王莹、吴茵、黎莉莉、舒绣文; 摄影——吴印咸、吴蔚云、黄绍芬、薛伯青; 音乐——任光、聂耳、冼星海、賀绿汀,三、发展过程 1、迅起——中国电影年(1933) 代表作:《三个摩登女性》、《狂流》 、《都会的早晨》 、《城市之夜》 、《脂粉市场》、《母性之光》 、 《春蚕》 、《压迫》 、《小玩意》、《铁板红泪录》,2、曲折绵延的1934-1935 代表作:《中国海的怒潮》、《上海二十四小时》、《神女》、《桃李劫》、《大路》、《风云儿女》、《乡愁》、《都市风光》 ——《姊妹花》、《渔光曲》,胡蝶(1907—1989),3、1936-1937重新高涨——国防电影 广义:《新旧上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