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10659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7 页贺铸凤栖梧(为问宛溪桥畔柳)赏析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王文辉 2016/10/6原词:凤栖梧贺铸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注倡条:柳枝。青青:借指“杨柳曲”。【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年少读书,博学强记。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

2、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宋史贺铸传)。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为人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却又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程俱贺方回诗集序)。【贺铸生平】十七岁时离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

3、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因李清臣、苏轼推荐,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第 2 页 共 7 页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服丧期满,召为太府寺主簿,继又改任宣议郎,通判泗州。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

4、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庆湖遗老后集。宣和七年(1125)卒于常州之僧舍。4【贺铸作品风格】贺铸能诗文其词内容,尤长于词。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踏莎行杨柳回塘)、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行路难小梅花、

5、凌歊控沧江、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踏莎行杨柳回塘)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踏莎行杨柳回塘)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贺铸虽然诗、词、文皆善。但从实际成就看,他的诗词高于文,而词又高于诗。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所以张耒赞为“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东山词序)。其中以“深婉丽密”之作为最多。贺铸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

6、筠,常奔命不暇”(建康集卷八贺铸传)。这主要指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他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美。他的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李等人,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贺铸作词,像苏轼一样,也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张耒东山词序),抒发自我的人格精神。而贺铸第 3 页 共 7 页作为一生不得志的豪侠,他的词具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这类词作的情感形态不同于秦观等词人感伤性的柔情软调,而是激情的爆发,怒火的燃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如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

7、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亻怱,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婴,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他的诗歌创作正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因其为人豪爽精悍,故其诗也“灏落轩豁,有风度,有气骨(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工致修洁,时有逸气(四库全书总目)”,格调往往近于苏轼。只是题材内容不甚宽广,其作品以写个人生活经历为主,以旅途行役、登临游赏为多,较少触及社会矛盾。黄楼歌游金陵雨花台海陵西楼寓目等诗奔放杰出,气格悲凉苍劲,

8、而秦淮夜泊杨柳枝词等则清新雅丽。清堂燕等作格调又近于小词。贺铸的诗,据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记载,有庆湖遗老前后集二十卷。但南宋初年仅存前集,光宗绍熙三年(1192)胡澄序而刻之以传。其子方廪又搜求故稿、碑石编为后集补遗。有李之鼎宜秋馆据旧钞校刻本。贺铸的词,据叶梦得建康集卷八称,贺铸曾自编为东山乐府,但未言卷数。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称小词二卷,名东山寓声乐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著录东山寓声乐府三卷,并称以旧谱填新词而别为名以易之,故曰“寓声”。另又有东山乐府别集之称。今存者名东山词,有四印斋所刻词本,又有涉园影宋金元明本续刊本及村丛书本。村丛书本并收入残宋本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东山词补一

9、卷。宋史贺铸传记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之族孙。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第 4 页 共 7 页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铸或从或不从,其所不欲见,终不贬也。初,娶宗女,隶籍右选,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

10、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是时,江、淮间有米芾以魁岸奇谲知名,铸以气侠雄爽适相先后,二人每相遇,瞋目抵掌,论辩锋起,终日各不能屈,谈者争传为口实。元祐中,李清臣执政,奏换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退居吴下,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以是杜门将遂其老。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建中靖国时,黄庭坚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为似谢玄晖。其所与交,终始厚者,惟信安程俱。铸自裒歌词,名东山乐府,俱为序之。尝自言唐谏议大夫

11、知章之后,且推本其初,出王子庆忌,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讳,改为贺氏,庆湖亦转为镜。当时不知何所据。故铸自号庆湖遗老,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凤栖梧贺铸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赏析】(此词未收录唐宋词鉴赏辞典网上赏析已不可求。本王尝试解读如下,仅供参考。)这是一首送别诗。第 5 页 共 7 页上阕起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也交代了送别之地的典型景物柳。宛溪,宣城古名“宛陵”,是以宛溪之滨,陵阳之麓,含山水首字定名。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169)至梁

12、承圣元年(552)共 721年是“宛陵”之称。宛溪河又名澄江,宋时建有澄江亭,人们常夜饮赏月于此,“澄江夜月”为古宣城十景之一。南齐著名诗人谢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句赞之。历史上,宛溪河经济、文化地位非常重要,它连结宣城市区,透过水阳江上接宁国,下达芜湖,让古宣城成为皖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承句极写宛溪桥畔之柳,写景抒情。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恋恋不舍,二为永不忘怀。太平御览.木部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

13、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柳枝被折下来,犹如行人将别,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但是,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虽不是折柳送别之意,但它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

14、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之情。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本词写柳手法多样。“拂水倡条”,从正面直接描写出柳枝随风拂水,轻柔多姿的状态,当属于动态描写。“几赠行人手”,暗用了“古人离别赠柳”的典故,点明离别之事。“叶”如“眉”,“柳絮”如“白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叶和柳絮的颜色和形态。“因谁瘦”写出柳絮飘飞后枝干清瘦的形态。“偏解皱”,把柳树人格化

15、,赋予柳树以人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叶通人情。第 6 页 共 7 页皱叶本是细嫩的柳叶未舒展开来之时的状态,一样如眉之柳叶偏偏解皱,写出了柳叶的对人的情意。待白白的一层绒绒的柳絮随风飞尽,柳叶自然是细细长长瘦条。诗人借景抒情,景中含情,如眉柳叶,因离情皱起,柳絮飘飞,柳树因离情而清瘦,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因谁瘦”又回应了开头的“为问”。下片转写离别之时离别之事,叙事抒情。“今日离亭还对酒”,写作者在送别之地的长亭设宴为友人饯别,喝起离别的酒。唐代王维的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惜别的句子。人不同,地点不同,送别之情却是古今同。此地一为别,朋友也许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

16、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 写离人对酒长歌,悲伤欲绝。“青青”,当是暗用典故,因渭城曲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句子,而借指离别的歌。“唱断青青”,极言感情至深,悲伤至绝。“好去休回首”一句则满含对友人的劝慰。结尾“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两句写离别之后,浓郁、茂盛的柳树,在词人眼中稀疏如前,稀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