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1062387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完整版)(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 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隋朝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教育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使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重点难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经济的繁荣策略方法回顾,阅读,思考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长期分裂,人们渴望统一。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完成统一。 板书: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2、 589年隋朝统一灭陈3、 隋朝的繁荣4、 统一意义:结束了西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370多年的大

2、一统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大运河的开凿1、 605年开通运河(洛阳为中心,共分四段、北达琢郡、南到余杭)2、 作用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教师活动1回顾: 南北朝时期(南:宋、齐、梁、陈。北: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2提问: 隋朝繁荣的表现和原因?3投影: 图表,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4提问隋炀帝为开通琼花大运河说对不对? 隋朝开通大运河主要目的是什么?5课时小结: 副板繁盛一时的隋朝- 1国家统一 2经济繁荣 3大运河开通学生活动1阅读,回忆:导入框激发学生活力与兴趣。导入新课2阅读、探究课文内容(隋为什么能统一南北、条件、大

3、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结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3一系列的改革3学生阅读书4页动脑筋和看图隋朝大运河图4讨论:(自由议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5完成目标,口述本节要点课后记开学第一课,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试用新的教学方法,即通过阅读,每课自己找出重点、查找资料等环节。变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上课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第 2 课“贞观之治”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唐朝建立,“贞观治之”,女皇武则天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读懂展示的材料,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唐太

4、宗和武则天,从中体会到杰出的人物对历史发起的一定推动作用重点、难点贞观之治,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历史人物作恰当的评价。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分析史料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程序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治之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事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本课的教学利用光盘教学,全国示范课课堂实录“贞观治之”一课,从观摩过程中学习。板书 第 2 课“贞观之治”要点:一、唐朝的建立1、 618年李渊建立 定都长安2、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二、女皇武则天 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教师活动1、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基础知识。2

5、、 提出要求:你认为唐太宗和武则天是为什么样的帝王?3、 本课你都学到那些历史知识?4、 播放实况录像:5、 小结、提问:激情提问,看完实录后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活动1、 回答:A隋朝建立的时间?B全国统一的时间?C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2、 阅读课文,提出质疑。3、 回答老师的问题。4、 完成书10页的表格5、 预习第三课,提出难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第3 课“开元盛世”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开元治之”和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经济的衰亡。能力目标利用地图、图片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是先进水平。重点难

6、点“开元盛世”;曲辕犁、筒车先进的农具策略方法实物观察,查找资料,准备小故事教学媒体投影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是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书 第3 课“开元盛世一、“开元盛世” 唐玄宗的改革:认命姚崇为宰相,考察不合格的官吏等。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 农业的发展水利、育秧移植、蔬菜新品种、茶叶等。2、 农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3、 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4、 唐朝都城长安国际化的大城市三、唐朝的衰落 77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治乱 907年,唐朝灭亡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引出课题。2、投

7、影:杜甫的忆昔3、总结出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兴盛。4指导学生讨论、阅读、提出质疑5、 小结:要求学生列表归纳开元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6、 完成本课反馈学生活动1、 阅读:12页课前提示。2、 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结合书13页图讲3、 观察书的图片、归纳4、 列表: 农业、手工业成就5、 讨论动脑筋书13页14页回答(以小组为单位) 6、完成本课探究,写出课时收获重点 课后记唐朝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顶峰。尤其在唐玄宗时期,历史剧中对唐玄宗(唐明皇)有很多的描写,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历史知识。课堂气氛活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第 4 课 科举制的创立课型新授课

8、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科举制隋唐产生完善,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讨论隋朝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 教育目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难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答发展的时期,科举制度是我国选拔官吏基本制度。策略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共同学习促进。教学媒体投影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导入:魏晋以来,做官的基本条件,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没有背景不能做高官。科举的创立,普通人可以参加考试,扩大了选官的范围。板书 第 4 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隋朝开始延

9、续以前的选官制度,583年隋文帝改革。 隋文帝时正式设置进士课,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太宗时扩大国学;2武则天时亲自出题,殿试开始;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有利于唐朝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心和热情。统治集团的人才不断更新。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的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教师活动1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通过分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实行科举制度。2提出:文帝为什么废除旧制给学生考虑?3分析: 从

10、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的收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4强调: 科举制度对后世、今天以至今天影响。指导学生运用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又据地分析。笼络读书人,控制读书人。5课时小结;巩固本节知识。反馈学生情况。学生活动1讨论:科举制 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回答。都分为那几科?(明经科和进士)解释: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的说法2理解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3、指导学生进行推理:高官权贵失去了什么?地方官失去了什么?出身低的人得到什么?朝廷得到什么?3进行分组讨论:可联系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4、回答:唐朝繁荣与科举制度的关系5、进行课时自我小结, 在本节课我了解了什么

11、知识?写在笔记本上。6预习下课。课后记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学生结合今天政府官员的选拔考试进行讨论回答,理解现在要考察、评议、不仅看一次考试和科举制不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第5课 “和同为一家”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土蕃的社会发展和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靺鞨、南诏与唐朝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和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教育目标认识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重点、难点吐蕃的发展和唐朝的关系;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策略和方法老师讲解为主,配以表格说明教学媒体投影教学

12、程序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本节介绍唐朝和回纥、粟末靺鞨、南诏、土蕃的关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第 5 课 “和同为一家”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社会生活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定都逻些 3、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4、8世纪初金成公主嫁到吐蕃5“和同为一家”二、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吾尔族的祖先2、 世纪建立汗国 唐玄宗封首领为怀仁可汗三、“车书本一家”1、粟末靺鞨的统一2、唐玄宗封首领为渤海郡王3、渤海政权与唐亲密的关系四、仓山而海间的南诏1、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2、唐玄宗封首领为云南王教师活动1复习题问:唐朝的繁荣,出现繁荣的原因,

13、导入,唐和少数民族的关系。2提出:在历史上中原统治者与少数民族矛盾很深。但在唐朝有一位却被少数民族拥为“天可汗”为什么?这位皇帝是谁?为什么会获得各民族的尊敬?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3分析课文4投影图表:唐与各少数民族交往4课时小结学生活动1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认真阅读课文,总结要点,提出质疑。3回顾小学知识,展示资料,讲历史小故事。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4思考:松赞干布为什么向唐朝求婚?(四人小组讨论)5看图24页大昭寺6回纥是今天的那个民族?生活习俗是什么?7粟末靺鞨是今天的那个民族?生活习俗是什么?8六诏指的是那两个少数民族?9完成目标10 自我反思,小结11 预习下课课后记讲书本课有一定难度,一些少数民族与现在称呼不一样。名字难记也是造成学生不理解的原因之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第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