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35088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高考:揭秘“基本能力”测试的整合性“基本能力”测试五大指导思想的整合性应该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指导思想,是区分语、数、外、文综和理综命题思想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基本能力”测试是一个六大学习领域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内在“整合”,其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车轮型。这类试题就像自行车的轮子,每根辐条都要从车轴发出,且彼此相交,紧紧地围绕着车轴。就是说,每道大题中每个小题、选择题下的每个选项,甚至于题干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可能同时隶属多个学习领域。 例如,考试说明中的“春节”主题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从宏观上看,这道大题是围绕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而设计的,辐射出民俗文化、祥和气氛、浓浓

2、亲情与价值判断等几根辐条。从微观上看,“春联”题目有机地辐射出地理常识、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多根辐条,“浓浓亲情”辐射出了地理交通知识、社会现象分析与信息技术运用等几根辐条,洋节之争争出了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价值取向与哲学思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主题都较好地体现了“基本能力”测试“整合性”的命题指导思想,实现了不同领域在不同层面上的生活化整合。 再如,以青藏铁路为主题,就可以辐射出以下几根辐条: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的主要原因;通过表格(与甘藏铁路、川藏铁路和滇藏铁路的对比),分析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理解“青藏铁路既是一条经济线,又是一条政治线”;与西藏有关的服饰问题、旅游问题、环保问题、体育

3、锻炼基地等。 二、玛瑙手镯型。这类试题就像玛瑙手镯粒粒玉润,一线贯穿。每道小题表面上看似乎都没有多大联系,与“车轮型”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它们都有共同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共同的主题,这主题就是那根“线”。 例如,考试说明中第三大题:表面上看,每道小题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但实质上,安全用电、艾滋病预防、禽流感爆发、地窖中的二氧化碳和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等几颗晶莹的玛瑙却是有机地串在“关爱生命,远离危险”的这根“安全”线上。这个主题就整合了多个学习领域,并且体现了材料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第二、四、六大题也是这样的一个主题。 再如,以“解决生活中的紧急事情”为主题,我们可以打磨如下几颗玛瑙:炒菜时锅中

4、油不慎着火、手不小心被烫伤、逃生标志、耳朵进了虫子、轻微性扭脚等的“处理方法”。 三、台阶型。这类试题就像攀登台阶,前一步总是后一步的基础。作为试题,前一道题或选项总是后一道题或选项的前提和基础。这里的“前提和基础”不是就难度而言,而是就题目之间所构成的关系而言,所以这类题目并非就是前一道题难度小,后一道题难度大,也并非前后题目都属于同一学习领域。有时,后一道题答案的寻求必须以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和基础。 例如,考试说明中“齐鲁文化”的主题性研究中,研究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的理由、展开研究的方面、研究计划的制定等都有一定的顺序性,不能随意颠倒。在回答以上几方面问题时,必须是以前一道题所选的方

5、向为方向,不能另起炉灶。2004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测试中有关“、公园调查”的试题,也是个典型例子。 当然这三种思路,也并非截然分开的,也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高考“”的这种命题思路告诉我们:传统的单科考试,往往使学生禁锢在单个学习领域,失去了知识、能力应有的拓展触角;而“基本能力”测试则引导学生建构一种发散的生活化思维方式,能唤起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的习惯,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的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去寻找角度“整合”所学的知识和所培养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综合性的知识与能力素养。07年高考作文备考:话题作文审题“四推敲”众所周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话题作文有一重

6、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一度盛行的供材料作文,都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审题失误,则全盘皆输。纵使所写作文文采飞扬、构思独特,也必被打入“冷宫”。话题作文则淡化了审题。试题中一般没有那种弯弯绕、别别窍的迷惑、干扰因素,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而且,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具体内容,考生写什么东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一般不受什么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这样,大多数考生再也不必为吃不透题意而焦急。审题难度的降低,目的是给考生搭建一个施展写作才华的舞台。 但是,话又说回来,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事实上,这几年来,还是有不少考

7、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地带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 话题作文上的审题,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仔细的推敲: 一、推敲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

8、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走题。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在分析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结合

9、自己的知识储备,应果断地确立主旨,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就可以确立“灵动”“沉稳”“张扬个性”等中心思想,然后通过叙写故事、观照景物、回顾历史等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也可以写成杂感之类,漫谈“动”与“不动”的辨证关系,抒写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全国卷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

10、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推敲“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2000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

11、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再如,这个“提示”实际上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三、推敲“话题” 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

12、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如1999年高考试题,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话题中的“移植”、“记忆”等词语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在当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相貌”等瞎牵扯起来。2000年高考题,有不少考生对“诚信”一词理解出现了偏差。有的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这就搞错了。“诚信”一词只能理解为“诚实守信”。另一些考生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虽未出大错,但也只能视为勉强切合题意。2002年高考作

13、文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心灵”缩小了“选择”的外延,丰富深化了“选择”的内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上是指“内心、精神、思想上的选择”,排除了物质上的选择,同时要写出人物内心灵魂的大碰撞。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明明是关系型的题目,但是就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时,撂下“对事物的认知”,仅紧揪着“感情亲疏”,大谈特谈什么“与邻为善”“好心得好报”。2004年高考全国卷(山东等地用)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吉林等地用)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广西等地用)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

14、(宁夏等地用)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浙江卷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广东卷话题“语言与沟通”、江苏卷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也是关系型的作文,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也会顾此失彼,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四、推敲“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 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又如2000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

15、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江苏省有一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较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难怪该文判为不及格。近几年在写作字数上都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少于800字,低于800字就要扣分。“不得抄袭”,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引述材料要特别

16、小心,不可去“穿靴戴帽”进行套作,更不可完整地搬用别人的文章。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绷紧心弦,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历经了三大阶段,即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阶段。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又出现新的走向,新材料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突破和完善从材料出发:高考作文命题新走向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基本上历经了三大阶段,即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阶段。严格来说高考作文是由命题作文开始的,随后又出现了材料作文的主流样式。新的命题形式初见端倪1999年以后,开始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由于话题作文具有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的开放优势,所以近几年来它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样式。但是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