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15866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

2、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

3、。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

4、8.4%的外贸出口。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

5、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主导性、产品的关联性、专业的配套性,具有形成外部规模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产生区域环境文化氛围等优势;推进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既要对新的园区进行规划,又要对原有产业进行整合。为推进产业集群健康顺利发展,一是在规划上一定要注意产业、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二是要建立统的要素市场与配套服务体系;三是要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并要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的适应与协调。主要围绕生产系统、要素系统、服务系统、创新系统和基础系统,促进产业的整合与扩张。上海浦东,江苏的无锡、昆山、吴江,以及浙江的义乌、永嘉

6、等地已经形成了高科技产业、IT产业以及日用、五金等产业集群,并有一定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这些集群在形成之初多无清晰的集群思路和相应的规划,因此今后还应进一步提高其层次,使之产生更强的国际效应。提升长三角整体竞争力 世界经济的竞争同时表现为区域与区域城市群与城市群为主导的竞争,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应当作为长江三角洲参与国际竞争的区域与国家战略来推进,这也符合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提升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涉及诸多要素,并且国内外又有不同的评估体系。这些要素基本都涉及区位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本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开放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等内

7、容。根据长三角的特点,这些竞争力可以概括为地理区位、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科教力量、居民素质、发展环境、政府作用与综台形象等方面。这一地区虽然有国内最好的区位优势,但是还要通过三省市在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建设上进一步提升。其发展环境与综合形象虽然在国内各区域比较中较佳,但与国际发达地区比较还远远不足。而发展环境和综合形象的提升,又要依赖政府的作用,因此,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协调与合作。这一地区科教力量较强,但是有两方面问题制约着竞争力的提升,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科技教育体系在三角洲内相互封闭,不适应一体化进程,制约这一地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提升本

8、区域整体竞争力,应当大力推进教育、科技要素在区域内的整合与联动开发。 高科技与金融资本带动战略 技术和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两个核心支撑,科技决定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与发展潜力,资本决定一个企业的运作能力与扩张能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是提升经济竞争力,增强经济扩张力,因此,必须把高科技与金融资本带动作为重要战略。高科技和金融资本战略的推进,也有利于加强这一地区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中,大量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得益于香港的金融资本支撑。中央提出CEPA方案后,香港又提出让广东运用其资金与商务的便利促进发展,这将对长三角的发展形成压力。推进高科技与金融资本带动战略,一方面要依托长

9、三角较强的科教实力,重点推进这一地区的研发能力与科技产业化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支持。现在上海有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50多家,200多亿美元资产,可以作为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条件,可以通过银行、保险、期货、证券、信贷以及风险投资和产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利用上海的金融中心优势。上海应当把为长三角的金融服务作为重要战略,一方面促进三角洲产业发展与扩张,另一方面,也只有长三角产业的扩张与发展,才能支撑起上海作为服务中心与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推进金融资本带动战略,还必须注意三角洲金融结构的优化。在大上海集聚与利用大资本,并面向三角洲,形成大金融市场支撑;省、市之内,亦应注重发展中、小资本,形成省

10、、市的基本依托,浙资、民资同时应当成为长三角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并重与一、二互动战略 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第二产业更具有支柱、基础和中心的作用。第二产业不仅是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也是第三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二产发展,产生对三产的需求,才能促进三产的发展;然后,三产发展又反过来支持二产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坚持二、三产业并重、并举。当然二、三产业的地位在中心大城市与一般中心城镇中是有区别的。长江三角洲把第二产业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不仅是因为具有这些优势条件,而且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两省一市都相应突出制造业的发展。但是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

11、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可轻视,必须坚持二、三并重的战略,特别是最大的中心城市上海,应当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长三角的限制因素土地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集中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等原有的优势,同时也具有规模效益、交易成本、分工、信息、外在效应、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竞争和企业活力、要素流动性、企业和产品声誉等方面的后天优势, 是当今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经济区域。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工业总量,并且这种集中的趋势还在加强。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土地短

12、缺开始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长三角很多地区,已普遍存在企业排队等地的现象。由于土地总量不足是客观事实,土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势头。水资源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区域内河网密布,水资源很丰富。但是随着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水质型短缺越来越严重,太湖蓝藻爆发致使沿岸地区饮水困难,给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变。有些地区过分使用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有的地区沉降超过1M一上,对房屋等设施的寿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矿产资源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矿产资源稀少,大量以来进口,尤其是石油,煤炭,各种有色金属和无色金属矿物等。由于矿产资源稀少,大量进口,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增加工业生产成本。由于矿产资源稀少,浙江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建起了核电站,对附近的安全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外贸出口型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充分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中,依靠外贸快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今年来爆发经济危机是外贸大幅下降,对长三角的部分企业造成了致命影响,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而且由于土地价格上升,劳动成本上升,越来越不利于加工外贸企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