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与法制》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015799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制与法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礼制与法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礼制与法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礼制与法制》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礼制与法制》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制与法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制与法制》ppt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礼制与法治 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之比较,什么是文化? 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我们认为以某一民族的行为方式为视角认识特定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到行为背后的社会规范系统,从而触及特定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法律与道德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规约形态。一般来说它们都共同体现和维护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文化现象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它们都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同属社会规范系统。但有时它们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价值分歧,如在社会转型时期,它们

2、中可能有一方超前或滞后于另一方,形成价值的阶段性冲突。,思考:中西文化在价值选择和规约方式选择的不同取向,表现?,中国崇礼,礼的基础是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所以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德治 西方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力平等。因此西方社会管理目标是建立稳定有效的法治秩序,这两种社会规范系统的运行机制与方式是各自不同的,法律体现着国家的权力意志,有着鲜明的时代、阶级特征。 道德则更多地体现最大层面上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它更多地体现着历史的承传和全社会共同文化的特征; 法律以国家强制的手段,在行为层面上起作用,道德则以感召的手段,在行为与思想信念层面上起作用; 法律用理性建立社会公正的客观行为规则,

3、道德则凭良知建立心灵的好恶是非。总之,法律与道德诸多本质上的联系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原始文化中表现为两者的混同。,然而自轴心时代以降,中西文化却表现出价值选择和规约方式选择的不同倾向。 中国人崇礼,礼的基础是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将德治作为政治的最高理想。 西方人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 因此,从罗马帝国以来,建立稳定有效的法治秩序一直是西方社会的管理目标。 由于法治与人治也就造成了民主与专制。,“在专制国家中,国王是最大的权威; 在民主国家中,法律是最大的权威。”,专制国家和民主国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专制国家实行“人治”; 民主国家实行“法治”。,民

4、主国家与专制国家的区别,所谓法治,最基本的特征是法律能够约束国家权力。即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律高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法律能支配权力。“法律就是国王”。 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力支配法律。“国王就是法律”。 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法大于权,还是权大于法。,轻视法律;专制独裁;有法不依;人亡政息;任人唯亲;朝令夕改;等等。,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政治民主;官员依法行政;民告官有法可循;等等。,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体现平等原则,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体现等级与特权原则,问 题,中国为何被誉为礼仪之邦? 在您的家乡,是否有特殊的、较为古老的礼

5、仪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的礼仪是否有特殊的用处?,礼的起源及其发展,礼是一种实践约定的活动,是敬祀神灵,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 礼的产生和发展与原始宗教的祭祀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说文解字: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示,神事也”;“豐,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原始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界处处存在神灵,天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等都由神灵主宰,对自然界产生敬畏心理,并产生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 原始初民希望通过祭神仪式上人们的虔诚和敬畏,以及隆重庄严的乐舞礼仪,丰盛琳琅的祭品祭器,感动神灵,获得神灵的护佑。 祭祀之礼体现了初民的共同意愿和共同文化心理,是初民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独特

6、体现,是原发性的自然形态的东西。,各种祭器,祭祀之礼引申为“敬”,祭祀之礼引申为表示“敬意”的意思。 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经过长久的历史过程,由于风俗习惯,形成某些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式,便是最早的礼仪。如乡饮酒礼:古代乡里定期举办以敬贤尊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产生后,礼俗开始了分化:,礼发展为上层建筑,一部分淡化了宗教色彩,留存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相约俗成的礼俗。,一部分被统治者引进政治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维护统治秩序的社会治理程式,成为统治者表达意志和权力的工具,强调上下尊卑关系,强化天子的地位和权威。,礼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夏商周三代之

7、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备。 历代冠昏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制定,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 礼在中国古代成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例如:古代人的“死”有哪些称呼?,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崩、驾崩,薨(hong),卒,不禄,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青铜器“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彼此不可逾越。 (文献记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

8、九鼎,像九州”。)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有八排六十四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天子,士,庶,西周分封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庶,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 诸子分封,制礼作乐尊尊、亲亲,礼强调别,即尊尊,重身份,有规矩,尚恭顺。 “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乐强调和,即亲亲,重温情,有仁义,尚亲和。 “乐”则是配合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目

9、的:有别有和,强化天子的统治。,礼乐制度,古代的礼仪带有权利色彩、具有等级之分。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在政治、文化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礼乐之制是中国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法典。,原来是全民共尚、全民共享的礼典礼仪被规定为严格的等级,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利,“礼不下庶人”。 礼制被当政者作为治国安民的无上法宝,“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在政治中起着主导作用。,孔子敬仰西周礼乐制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尊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一生以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为目标,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制礼作乐的周公极为敬仰,在年老体衰之时,概叹:“甚矣

10、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由于孔子的推崇,西周的礼乐之制也成为儒学之源。,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孔子“礼”的思想内涵, 礼的含义: 论语中讲“礼”75次。从狭义上说,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从广义上说,礼就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的实践方法: 第一“克己复礼”: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才

11、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第二“正名” (齐景公问政,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正名) 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必须要“正名”,就是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按照礼制,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让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当然,他对周礼也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主张适当地进行变通和修改。,问题探究:仁与礼是什么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但是,仁与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呢?那还得

12、有个方法,孔子的方法就是“中庸” ,孔子认为“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意思是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问题探究: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主导: 5、冲击: 6、融合: 7、理学: 8、批判 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

13、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先义后利”的观点。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第

14、一节 克己复礼与维权奉法,一、礼与法的背景 1、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2、法: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即强调制度化的法制是社会规范体系的基础,因为法律的功能是辨明是非善恶并予以对等的惩戒。 苏格拉底就坚信法律的效力只适合按法律体系本身制定的规范和制度来评价。而后来的启蒙时代的学者更进一步将保障个人权利和人人平等作为建立法制的基本原则,并推动其成为西方近代社会规

15、范体系的基础。,二、德主刑辅的礼治理想 夏商周 :形成了连续的文化气质,西周将这种气质定型中国文化的基本人格:“这种文化气质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以血缘亲疏确定行为标准,形成了以封建君主为最高家长的宗法式社会。 这个社会具有“亲亲”和“等级”的特点。“亲亲”重温情,有仁义,尚亲和;“等级”重身份,有规矩,尚恭顺。这样的社会存在必然要求社会治理以德为核心,以礼为载体。,“礼治”在2000多年前的周公那里已经成为自觉地文化选择。春秋战国虽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毕竟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家终其一生为“克己复礼”效力,虽未能扭转乾坤,但“礼治”的治国方略

16、,却对后世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礼治的特征 1)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德治以性善论为根基,以仁爱为怀,与“亲亲”之社会相适应,其实施表现为重视教化的作用。,礼崩乐坏是对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 4、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而且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2)礼制所维系的等级秩序,以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