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1532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上海曹禺经典演出的海派特色曹树钧今年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先生诞生100周年。曹禺是一位对人民、对祖国、对艺术无限热爱而又充满创作激情的艺术家。他创作的名剧,其独特价值不仅在于首次公演就轰动剧坛,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赞誉;更主要的在于它们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久地保留在中外剧坛上,焕发着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上海是我国人口密集的第一大都市,也是我国演出曹禺名剧最多的文化名城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直至新世纪前10年,80年来,曹禺的五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话剧家在上海剧坛上一直历演不衰。上海的广大艺术工作者,表导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努力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创造中国民族的话剧

2、艺术而辛勤耕耘,他们演出的曹禺名剧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勇于创造的海派文化特色,在上海舞台上创造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舞台艺术形象,值得我们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发扬。一从上世纪30年代,直至新世纪,上海的话剧艺术家演出的曹禺名剧从一开始就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为创造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中国话剧艺术,代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曹禺名剧日出、原野1937年均首演于上海。1937年6月,30年代中国第一个职业剧团首演日出,由欧阳予倩导演。他在导演中就有意识地将戏曲写意的表演方法,引进到话剧的表导演处理中。首先,他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部分地突破了写实布景的传统,把布景的墙片(即陈白

3、露住的大饭店的客房的墙)降低了高度,因而墙片后观众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大半舞台后景,全是黑压压一片大都会高楼大厦的剪影。这比只是封闭式的黑框子般的大饭店的客房更叫人窒息。自然,第三幕“宝和下处”也是裸露在这一大片黑影下的。而当最后全剧落幕前,随着墙外工人的号子声,一片灿烂的阳光,终于从那一大片黑影的背后喷薄升起,升起“日出”了!“欧阳先生并不是孤立地只在布景上作一些新的风格化处理,他还特别在道具的运用上相应作了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处理”。1 胡导干戏七十余年杂忆第60页。他在舞台前部左侧安放了一架极为精致的梳妆台,但把梳妆台上那可照看全身的长方形穿衣镜的镜片拆了下来。这样,当演员对着空镜框“照”镜

4、时,在观众看来,便形成了一个表现力特强的舞台空间。欧阳先生还锦上添花地在梳妆台上装了一盏荧光灯,人物照镜子时一开灯,一道强烈的乳白色的光晕立刻“特定”镜头似的照遍全身。不仅,陈白露照镜子,让顾八奶奶、胡四、张乔治、潘月亭、李石清乃至王福升这些魑魅魍魉一个个也都在这“镜”前照上一照。尤其是全剧闭幕前,客房全黑,只留下那荧光灯映照着坐在梳妆台前的那沙发凳上的陈白露,她对“镜子”把安眠药瓶塞打开,数着“一片、两片、五片、十片”。令观众久久不能忘怀。欧阳予倩还充分发挥自己是著名京剧花旦演员的专长,指导扮演陈白露的唐若青表演看冰霜忆童年这场戏,将女主角的的神色与意向通过背部的微妙起伏传达给观众,把观众注

5、意力引向遥远,造成一种离开舞台即时场景的遐想效果。排练时,欧阳予倩亲自上台表演给她看。这一示范,把个性绝顶敏慧而又极其活泼的唐若青乐得直拍手叫好。这就有了她与项堃合演陈白露与方达生以背景回忆学生时代,这一日出开场的一个抒情场面。最后一场陈白露服安眠药自杀,唐若青在这场戏中把她的演剧天才发挥到了极致,她像一个顽皮女孩做游戏般地对着“镜子”一片一片地数着安眠药片,脸上露出甜蜜而又凄楚自怜的微笑,喃喃自语:“一片,两片,三片,四片,十片。(扔掉空瓶)这么年轻这么美!”当年看过演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直到晚年对这一结尾的表导演处理赞不绝口,认为唐若青“自杀前像做游戏的顽皮女孩般对镜数着安眠药片的神

6、情,堪称绝响。”经过这样精心的表导演艺术创造,日出在上海的演出创造了连演20余天共32场的票房纪录,连从南京赶来观摩的曹禺本人也赞不绝口。同年8月,原野于上海卡尔登大戏院(即长江剧场)首演,由应云卫执导。应云卫在排演戏的第三幕仇虎和金子诀别一场,还巧妙地将电影手法融进了话剧的表演之中。他启用三四个个子高矮不一的演员扮演金子。在演出金子远去时,用几个替身演员来表现金子“渐远渐去”的效果,产生电影渐渐淡化的效果,将男女主人公诀别时恋恋不舍而又不得不分离的复杂感情,形象而又令人震撼地传递给了每个观众,获得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杰出的导演艺术家佐临,他在上海加剧坛上先后排演过三个曹禺名剧蜕变、日出和家

7、,每次都不同凡响,别有光彩。1941年蜕变在上海职业剧团演出的成功,是和佐临先生在导演艺术上、石挥与丹尼等演员在人物形象创造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分不开的。这个戏的导演处理给观众总的感觉是气势宏伟、大气磅礴。佐临先生抓住全民抗战这个磅礴的宏伟气势,却又能对比性地一开幕先作个反证拥挤、紊乱、嘈杂、污秽、霉烂把第一幕处理成了必将要给予“蜕变”的一个“老朽的躯壳”。整个演出明快、流畅,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该剧一上演,便大获欢迎,卡尔登剧场每天日夜两场,连满三十五天之久,演出时演员的台词不时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所打断。当剧中女主人公丁大夫(丹尼饰)在结尾处向抗日战士讲话,讲到“中国、中国,你是应该强的”时

8、,观众席里大声地喊出了爱国口号,整个剧场为之沸腾。闭幕后,大厅里掌声雷动,观众久久不愿离开剧场子。戏剧改造社会的这种特殊功能,吓得租界当局在日本军阀压力下,立即下令禁止此剧的演出。1944年“中旅”演出的日出由佐临、费穆、吴仞之、朱端钧四位著名导演联合导演,佐临导演第四幕。他别出心裁,将几十位男演员,根据曹禺剧作原意,分成左、右、后三组,组成多声部合唱,排了一个气势十分浩大而又雄壮的“夯歌”,给观众灵魂极大的震动,启示人们“旧的终将死去,新的必然来临。”上海人艺1985年赴日演出家时,总导演黄佐临对原作作了大胆的删削,原来演四个小时四幕戏压缩成只需两个多小时的六场戏,象戏曲的四个折子戏加上序幕

9、、尾声。各场之间也借鉴戏曲的表现手法,用幕外戏贯串。既保留原作精华,又使主题更加清楚、明确。在演出处理上,导演将迎亲场面一直扩展到观众席,使观众亲眼看到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抬着花轿从自己身边走过。这种艺术处理,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关系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又大大加强了此剧的民族特色。“此剧无论在上海演出,还是在东京、名古屋、大阪、横滨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2 曹树钧曹禺剧作演出史第29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版。二在上海剧坛的曹禺剧作演出中,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艺术家陈明正、张应潮、徐企平等人,在他们导演的家、北京人、雷雨等名剧中,一方面将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通

10、过潜移默化的教学传承给一届又一届的艺术学子们,同时又通过教学剧目的创造性处理,让学生获得艺术贵在创新,贵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理念。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长期又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上海剧坛上的曹禺剧作演出历来就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上海剧坛上曹禺剧作演出的特色,有着地域和历史背景的深刻原因。长期活动在上海的戏剧家黄佐临、熊佛西等都是学贯中西,对中国戏曲和外国戏剧两边都很熟悉的大家。熊佛西作为一代宗师,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他经常勉励学生向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家学习。记得1959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招收首届本科生时,他曾亲临59级班上讲话(笔者当时是戏文系59级班的学生之一)。他

11、说:“你们进入上戏、要向古今中外的戏剧大师学习,你们要读古希腊三大悲剧家、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奥尼尔的作品,你们也要读我们中国的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的作品,还要读当代的田汉、曹禺、郭沫若、夏衍等大家的代表作,这样你们学习写剧本,就有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就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气魄宏大、胸襟之开阔,给59级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而上海剧坛导演曹禺剧作的名家陈明正、张应湘、徐企平、陈家林、安振吉等人都是:“佛门子弟”,都在熊佛西这种博大的艺术教育思想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导的戏不但气魄宏大,而且富有创造性。曹禺名剧历来是上戏训练演员、导演的基本教材。该院先后上演过他的主要剧

12、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部作品。四幕话剧家是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又一部杰作。此剧在中外舞台上一直历演不衰,也是培养艺术学子的极好教材。1957年、1960年、1981年,上戏表演系曾经三度公演此剧,均获成功。1999年上戏家赴京参加文化部艺术院校庆祝50周年国庆展览演出,在北京戏剧界、高校师生中产生了轰动,一年中两次赴京公演家,是上海戏剧学院的第四次演出。 这次演出在导演艺术上有崭新的创造,在表演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上戏学生毕业演出中成绩十分显著的一次公演。浓郁的抒情、盎然的诗意,是这次演出的一个显著特色。曹禺善于从原著纷纭复杂的事故情节中,选取最富于戏剧性的感情生活的冲突,

13、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次演出突出了剧作的抒情色彩,表导演处理细腻、含蓄,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浓郁的民族特色。一开场,导演(陈明正、安振吉)加入觉新在园林中独立吹箫,简练地点出人物内心的忧伤和郁闷。“洞房”一场,这箫声就时时穿插在剧中。形象地抒发了觉新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活动。导演突出了音乐的抒情作用,在“洞房”一场中还穿插了无声源乐曲,如诉如泣,绝妙地抒发了觉新难以言状和不便用语言表达的深沉情感,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忧伤、惆怅的心情。“诀别”一场,从梅表妹手持雨伞凄侧上场,深情地望着书房内挂着的洞箫,追忆、流连于觉新的往昔风貌,到临行时向觉新深深一躬告别

14、,舞台调度与表演将人物忧伤、悒郁、哀苦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幕呜风投湖用明场处理,是这次演出的一大创造。以往家的演出,投湖均为暗场处理。这次演出导演增加了湖畔这一外景,将鸣凤与觉慧月下谈情安排于此,通过角色富于动作性、性格化的台词,低徊婉转地揭示了鸣风时而热烈、时而沉郁,时而欢快,时而愁苦的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致使最后鸣凤投湖格外震撼人心。这之后,导演还增加了觉慧在湖畔听到鸣凤呼喊他的幻觉,进而痛不欲生的情节。导演的强调加上演员充满激情的表演,使观众对鸣凤这一有价值生命的毁灭深感痛惜,强化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在人物塑造上,曹禺写剧不仅靠台词、动作,而且十分注意调动一切舞台手段(包括布景

15、、服装、化装、灯光、效果、道具),刻画人物的内心。这次演出可以说是出色的揭示了曹禺剧作的这一特点。在这个戏里,“音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幕婚礼场面的喧嚣热闹与觉新内心的痛苦寂寞形成鲜明的对照,觉新像木偶似地被人摆布着走向喜堂,这时喜庆音乐大作,这音乐之喜极大地反衬了觉新内心之悲;“投湖”一场,一声又一声的炸雷,经过导演的强调和渲染,犹如一个个恶魔,驱赶着鸣凤走向死亡,并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家中发生的故事早在本世纪20年代,对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是十分遥远的。然而,经过导演的精心点拨和同学们的努力,都取得了相当出色的表演成绩。扮演瑞珏的毋萌萌、赵静同学举止端庄,

16、性格温柔,刻画出人物充满柔媚、真诚的爱情,纯洁而又充满朝气的心灵;曾在电视连续剧血色童心、话剧大劈棺中崭露头角的陆毅,他扮演的觉新,尽管表面上几乎没有什么大动作,但仍通过形体、台词表现出人物善良、无辜的性格,揭示出尽管软弱、缺乏反抗,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扮演觉慧的赵阳同学,在剧中戏不多,但能抓住人物性格的基调,在有限的场景中,着力表现角色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对呜凤强烈的爱和他的觉醒过程。湖畔痛悼鸣凤一场,激情爆发,演得尤为真挚感人。1991年张应湘、李学通为上戏表演系91届毕业生导演了经典名剧北京人。这台演出别具一格,让申城的观众不禁眼睛一亮。它不仅洋溢着青春朝气,显示了较为纯熟的艺术技巧,而且充满了艺术的创造精神。在曹禺的全部剧作中,北京人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