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1408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第三讲 辨析并修改病句与修辞一、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说明l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l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一直是必考点之一。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l 题型两种:辨析语病。修改病句。用选择题考辨析,不考修改病句。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B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C黄昏时分,站在山顶

2、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 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D现在许多小学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分析】A、句中“然而”表示对前半句话的转折,而“事实是说明”却承认了前面的偏见。应改为“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B、病因是句式杂糅,可说成“其经费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或“其经费只能来源于国家财政”D、项中学生们的种种行为,尽管被认可,但并非正确的做法,与句末的“纠正”的“正”不合。正确的选项是:C二、辨析语病的步骤辨析病句一般有三个步骤:1、将句子先读上一两遍,凭语感感觉句子是否正确。2、从语法角度分析。采用

3、紧缩方法。因为语病中语法错误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即使不是语法错误,分析一下句子结构对把握句意也有一定的好处,便于我们再作修辞、逻辑的分析。3、如果一个句子在语法上看不出什么毛病,就应再从修辞、逻辑角度检验,主要看它是否合乎事实、情理。三、辨析病句的方法1、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用这种方法做题,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敢于大胆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二者需要相辅相承,不可偏废。如:“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

4、这个句子,阅读感觉到不顺畅,发现这个句子是一个中途易辙的病句,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类似的句子,我们一般凭语感就能判断出来。2、筋脉梳理法。 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如:“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凭语感很难看出有什么错误,但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句子中的定语出了问题,即“大批”与“队伍”搭配不当。3、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不能够从语法上查,就要从

5、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看其是否违反事理。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不论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夫,就能成才”读起来通顺,语法上找不到错误,经推敲,就会发现句子把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误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要把“只要”改为“只有”,把“就”改为“才”,句子就没有毛病了。4规律标志法。 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如:l 有多个否定词的句子,往往出现否定失当的错误;l 出现了“忌”“禁止”“防止”“预防”等词的句子,其错误也往往出现在否定失当上;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6、(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有“能否”“是否”“成败”等词语的句子,往往出现一面与两面不能对应的错误;l 介词出现在句首的句子,往往出现介词掩盖主语的错误;从 大量观测事实中 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l 概念并列时往往出现包容与交叉的关系等等。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做题时,可根据这类句子的特点,准确地找到错误所在,从而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四、病句类型1、语序不当 汉语的语序:(定语) 的 主语 状语 地 谓语 (定语)的 宾语 得 补语他 是 (我)(初一时认识的)(一位)(

7、新) 教师春天 【比秋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灿烂)的阳光照耀 在大地上特殊:为表达的需要【今天】,我们去参观农场状语提前句子她露出了笑容,(甜甜的)定语后置句类型类别病句修改说明语序不当多项定语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领属(或时间、处所)数量修饰语属性中心词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多项状语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时间+处所+范围+情态+对象+动词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

8、以来,广为传布。一篇文章要是字迹过于潦草,那么内容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古文观止由于具有特色,自问世以来,广为传布。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一篇文章要是字迹过于潦草,那么即使内容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主客颠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主体在前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分句位置不当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逻辑关系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并列短语位置不当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

9、的说明(“政策”与“理论”换位,对应“规定”和“说明”)方法:l 搞清附加成份是修饰和限制哪一个中心词语的l 从句意上理解修饰、限制成份的作用例:如:这个国家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注意:见句子有关联词,要检查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或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或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2、搭配不当搭配不当主要出现在:配对的句子成分之间,相关成分如主语和宾语之间也有个相应与否的问题。类型类别病句修改说明搭配不当主谓语搭配不当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答复”和“调查处理”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

10、谓搭配不当,可把“是”改做“表现出”。)动词和宾语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修饰语与中心语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主语和宾语意义上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主语是“劳动”,宾语是一天,搭配错误前后缺乏照应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常见错误是一面和两面搭配。句中“好”“坏”是两个方面,句子后半部分是一个方面)注意:l 见句

11、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要检查一面或两面的搭配问题。l 见句子中有“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l 见句子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考虑是否搭配。l3成分残缺赘余:所谓成分残缺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残缺类型类别病句修改说明成份残缺主语残缺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在那苍翠的树枝下,掩盖着一个小亭子 介词结构 主语套在了其中删去“通过”,“这次学习”

12、作整个句字的主语。见到以介词开头的句子,要检查句子是否缺主语。谓语残缺这些杂交水稻由于产量高,而且比国外进口的水稻 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颇受当地农民的欢迎。缺少谓语的句子,往往句中有不少动词,被误理解为是谓语而且比国外进口的水稻有 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宾语残缺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宾语被其他词语掩盖: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的经验修饰成分要想作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付出劳动要想作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成份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13、。类型类别病句修改说明成份赘余谓语多余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附加成分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主语多余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4结构混乱:所谓结构混乱,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述方式糅合在一个句子中,造成了结构混乱。类型类别病句修改说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 和“著作是由两

14、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中途易辙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5表意不明:语意性病句指句子的意思表达不确定、不明白,通常称为“有歧意”,主要指“表意不明”,有时语序不当也会表意不确定、不明白。表意不明,与汉语词语的多义性有关。如“学习文件”,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条件下,它可以认为是一个动宾短语,也可以看作偏正短语。两者的意思就很不相同。类型类别病句修改说明表意不明兼类词、多义词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指代不明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这”指代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