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1079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量入修赋;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量入为出: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数额的理财原则式法制财: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

2、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关市税,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山泽税:西周以后,国家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征收的赋税。征收山泽之赋,替代了原来职贡的部分功能。山泽税更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列为西周九赋之一授田制禄: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贡”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

3、收制度。“助”盛行于商代,指藉民力以耕公田,收入全部上缴,相当于力役形式的地租“彻”(通)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初税亩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从土地所有制发展史来看,这是第一次以征收田税的形式,从税法上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这对促进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出现,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后,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以履亩而税为特征的田赋

4、改革。随着履亩而税的推行,租税收入逐年增加。军赋:封建社会以前,君主向人民独立征发的军役和军需品,含有力役和实物两项内容。赋,为军事目的向所属臣民征发的军役、军需品,又称兵赋或兵车之赋。夏商周三代实行兵农合一,以井田制为单位征发军赋,又称井田制赋。井田制:产生于夏代,西周时完备,体现土地公有原则,在国家体系中表现为被层级占有,土地在各自领主范围内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劳动者共同耕种,产出归占有这一土地的领主所有;私田不是私人所有的土地,而是由劳动者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来耕种,其产出归劳动者所有。“土地王有制: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国家主权的抽象的所有权,表示王代表国家对于整个领土和臣民的主权。上计制度

5、: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报告所辖政区的经济、财政情况,以便中央掌握有关情况,并据以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稽查的制度。它是中央集权制下中央控制、管理地方政府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下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发展。更赋:指政府对应当服役而不需要去服役,或不愿意去服役的人征收的代役钱,规定更卒纳钱2000,徭戍纳钱300,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转变为赋税的一种。算赋:是课于成年人的人头税,每人每年120钱,为一算,用以购置战车、骏马、武器装备等。口赋:即口钱,是课于未成年人(714岁,武帝时改起3岁)的人头税,每人每年20钱“以食天子”,汉武帝后增为23钱,用以补充军费开支。献赋:类似

6、于贡赋,要求郡国等地方官以当地人口数,每人每年征收63钱,送缴中央政府以充当向皇帝的献费,是算赋口赋以外的另一种人头税目。户赋:是在封邑之地按户征收的赋税,属人头税性质。封邑内民户除缴纳田租外,还纳户赋,每户每年200钱,作为封君列侯的“私奉养”。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募役法:宋至明代中期徭役制度的特殊形式职役。职役,又称差役,是封建国家以司职名义差派的徭役。以宋代最为突出,征调实行差役法。方田均税法:中国古代北宋中期改革土地征税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在全国清丈土地,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

7、核实土地所有者、亩数,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然后定下这一方土地应征课的赋税总额,并将赋税总额按田地的多少摊派于这一方土地上的户主,不同户主间的地界有地符。主旨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为后代清丈土地的开端。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正杂统筹;课征对象是田亩,纳税形态是以银折收;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直接由地方官吏办理;官府所需力役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摊丁入地:清代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亦称“摊丁入亩”或“地丁合一”。即将各州县康熙50年的丁银额摊入地亩,随田赋计征。各地丁税均派入各地地粮之内,不论富绅势家还是贫室农民,都必须依制输纳。算缗钱,又称

8、缗钱税,是向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作坊主征收的财产税,前两者税率6%,后者税率3%。匠籍;魏晋南北朝,中央专设“作部”管理官作坊。工匠地位急剧下降,官作坊仍实行奴役制,但为便于管理,开始有专门的隶属于官府的户籍,即“匠籍”,其身份低于平民,世代相袭,不得改变其职业和服役名色,终身服役,甚至规定其不能受雇于私家,不能自售其生产品。平准:古代统治者集中控制商利、平抑物价的措施。首创于春秋时期管仲的准平法,战国时有所发展,汉代则更加完善。均输:封建国家调剂地方贡品的运输和贸易,是中央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均输法的推行,不仅避免了人力财力的浪费,满足了朝廷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后世统治者常

9、效仿。宫市、和买:是官府无偿或以低于成本价值向平民强行掠夺财物的行为。职分田:中国古代按官职品级授与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施行于西晋至明初,其间亦曾称为菜田、禄田、职公田、职分田等。职田是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只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官吏离任时要把职田移交给下一任。这种土地严禁买卖,也不得换易。食封制:亦称“食邑制”。中国古代君主封赐给宗室,外戚和功臣封邑的制度,盛行于周朝子口半税:清咸丰年间外商在九江浔关交纳的一种茶税。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由集中广州,改移上海、福州,很快上海成为中国主要茶叶出口口岸。在增开商埠的同时,外商还取得了在我国内地开厂设栈收购贩运等

10、很多权利。他们从上海邻近的宁波、汉口、九江等茶叶集散地购买茶叶,然后运抵上海集中出口。这些有关地区的关卡称“子口”。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漕运:古代政府将田赋所征粮食及其他财物解送京师或指定地点的运输。旧时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国家税粮财物的转输更常依赖水运,故漕运有所特指。漕运中常搭运商货,故漕运对南北物资交流有一定促进作用。统税:统税首见于1904年。中国清朝政府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充裕国库特地新增的新型货物税,谓之统税。统税由财政部所属统税机关征收;统税采用从量征收办法,税率采用定额税率 ;征收方法采用就厂征收或驻关征收;已税货品运销各省,不再另征其他捐税;运销国外的商

11、品实行免税政策,后改为出口退税制 。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简答: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 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

12、度的进一步发展; 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 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 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 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

13、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一)春秋时期 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

14、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 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 (二)战国时期 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 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 (三)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 1、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2、 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 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

15、的反抗。 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 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 战斗力。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 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但是,统治者承认土地私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的开始崩溃,意味着在奴隶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财政发展史上看,春秋时期的税收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征税和对工商业征税已经分开;国家对重要物质资

16、源的控制总之,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 级的利益。但是,统治者承认土地私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的开始崩溃,意味着在奴隶制度上 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财政发展史上看,春秋时期的税收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征税和 对工商业征税已经分开;国家对重要物质资源的控制,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 这都说明,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正在形成,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这都说明,一 种新的赋税制度正在形成。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 ,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