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07569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工作单位 高要市大湾镇初级中学 作者 陈莲金【内容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心理机制,就有可能依据心理学原理,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相应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心理学原理,对教学中的读、讲、议、练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及与其相联系的教学方法作些粗浅的分析。【关键词】读、讲、议、练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思想品德课中读、讲、议、练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多钟现象在不同的的层次上交替发生发展又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但由于各个环节的教

2、学目的各有侧重,因此,各阶段的心理过程也不尽相同。可见,老师在教学之中,能够把读、讲、议、练有机结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就会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部吸收进去,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经过自己的的积累及使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雄厚的知识基础。读这里是指学生的课堂预习。“读”是学生借助语言的指导来感知教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以便取得听课主动权,有利于更好地去掌握原理。因此,在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保持、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同时,还伴随着意志、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在诸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是关键。注意产生于认识过程的开端,

3、又贯穿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如果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有意注意,那末,“读”的效率就会显著提高。如何促使学生能够持久保持注意力?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有意注意是受意志支配、服从于目的、任务的心理活动,而兴趣、动机也会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因此,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目的和要求有明确的了解,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使读成为一种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保持注意力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阅读课文也同样,毫无兴趣的强制性的阅读只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读了,也只

4、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某些内容,对一些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章节中,有不少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概念,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去死记硬背必然是乏味的,如果换一下方式,从不同角度拟定一些思考题供给学生阅读时思考,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讲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并达到对课文中的原理、概念的理解并记忆。在这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则表现为听觉感知接受概念分析综合理解,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因此,“讲”的实质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起固定作用的

5、观念建立联系。由于政治教材中的概念多数较抽象,无法用直觉感知,只能通过语言唤起学生对脑中已贮存的经验回忆,并与这些概念建立联系,从而使他们获得新的知识。但这种联系的建立并不能用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来解决。譬如,在讲什么是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这一概念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概念原封不动地交给学生,效果是可想而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首先,应当注意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原理为学生所理解。其次,讲要精当,教师不仅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要做诠释性讲解,化难为易,还应当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点,进行释疑、解惑。精讲要讲究方式,采用启发

6、式或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像一贴催化剂,使新知识与旧有的观念融合、转变,由知而信。议是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共议的形式,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这是一个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的,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并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课堂上采用师生共议的这种形式,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能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环境,活泼的课堂气氛会带来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发散思维的成分增多了,思考中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的信息,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

7、的探索过程。在师生共议中,首先教师应提出中心议题,使学生明确议论中心,促使学生进行集中思维。同时,也应启发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向多方面、多层次思考,进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并非是不着边际、毫无目标的漫想。发散思维的过程是具有逻辑思维的特征,只是对信息的思考方向呈放射状扩散,使学生能从各自的经验或各种设想出发,对教材内容从多角度、多则面来理解。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意义。在确定中心议题时,给学生多留点发散思维的余地,适当安排有多种答案的议题,旨在获取各种不同的正确答案。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正确的,不急于作简单地否定,即使学生完全错了,也不能讽刺、挖苦。否则,

8、会破坏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学生情绪,挫伤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三是在议论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对学生的见解加以整理、归纳,并作出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力求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通过议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练即课堂练习学生经过读、讲、议三个阶段,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认识水平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作出检验;教师也需要了解其教学效果如何,能对此作出最及时反映的就是“练”。“练”具有检验和信息反馈这两种功能。但是, “练” 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的有效方法。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运用是知识综合的统一。一般来说,知识掌握越丰富,认识能力

9、就越显著;认识能力越强,知识掌握得越好。能力又总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是通过活动显示出来,又通过活动而得到锻炼和增强。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把“练”仅仅当作检验和反馈手段,应当把着眼点放在训练和培养发展学生程度认识能力上,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怎样才能使“练”有成效?第一,必须要与课外练习区别开来。由于课堂练习不同于课外练习,有较充裕思考时间,当教师练习题一出,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开始,分析、理解练习题意,追忆已学过的概念、原理,大脑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供思考、筛选,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这一系列活动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质量要高,要坚持少而精、活而巧的原则。第二,要注意到能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心理现象,学生间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一要考虑到练习题难易得当;而要鼓励能力表现得较弱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总之,练习题的设计,既要贯彻教学原则,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