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989570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出地域特点,培养人文素质不断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咸阳师范学院2008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申报材料我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围绕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师资这一目标,立足古都咸阳,传承以“尚德诚信、创新进取、和睦包容、弘毅自强”为精髓的秦汉文化传统,挖掘和有效利用人文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工程”,构建人文教育平台,以培养“思想作风朴实,专业基础厚实,实践能力扎实,适应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积极开展“师院大讲堂”、革命传统教育、校园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

2、思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厚德博学”为校训,以培育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和博学进取精神的合格教师为目标,彰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与过程1传承秦汉文化精华,构建人文教育平台我校坚持立足咸阳,充分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文教育资源,传承秦汉文化精华,构建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人文教育平台,着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厚德博学、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品质。学校以历史系“周秦汉唐文化研究所”和

3、“咸阳地方史研究所”为中心,加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并充分利用秦汉文化研究成果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其他教学系部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挖掘秦汉文化底蕴,开展秦汉文化研究与教学。如中文系的“史记研究”、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的“秦汉地理文化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我校教师近年来发表有关秦汉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达3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 余篇。秦汉文化的研究成果,为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学校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近年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选修课程有咸阳地方史、秦汉社会文明、孙子兵法研究、考古学与中古史

4、研究、西方文化欣赏、自然科学史、影视鉴赏、大学生人文素养、宗教概论、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学等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程普遍受到学生喜爱。学校在当地阳陵、茂陵、咸阳市博物馆等文物景点建立人文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秦汉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报告会、校园网、广播、校报等媒介,加大秦汉文化研究成果的宣传。学校邀请秦汉史研究专家定期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充分理解秦汉文化之精髓,汲取秦汉文化精神之营养,着力营造“大气大度、文明诚信、和睦包容、和谐统一、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校园人文氛围。2. 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坚持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咸阳地处陕西关中西部,毗邻革命

5、圣地延安,所辖旬邑、淳化等县区均为革命老区。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以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用延安革命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师生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立志成才。学校多次组织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到延安参观学习,学习延安精神,增强师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业意识。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到泾阳安吴堡青训基地、扶眉战役纪念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加强大学生骨干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每年都组织大学生红色教育实践服务队到延安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延安精神洗礼。大学生志愿者在延安参观革命旧址,到八一革命敬老院开展爱心服务活动,深入华亭希望小学等

6、地开展支教服务,聆听老红军老干部讲革命故事,接受延安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2007 年暑期,我校红色教育服务团的各项活动得到了陕西省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的肯定,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办公室的第四、五期简报对我校大学生红色教育实践服务团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3深入推进“文化工程”,增强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坚持举办以“师院大讲堂”为品牌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先后邀请陈忠实、贾平凹、肖云儒、王淑兰、谢扬举、张立勇等知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以及地方文化骨干、政界领导等为学生作专题讲座20 余场,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各教学系部结合各自专

7、业特点,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做报告,活跃学术氛围,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如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先后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成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子今等为学生作关于旅游地理、秦汉时期的生态等专题学术报告;历史系先后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懋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宋杰、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西北大学教授王铁铮等人为学生作学术报告10 余场。2004年以来,全校共举办各级各类学术报告120 多场。学校注重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充分发挥社团的文化育人功能。从1982 年“绿萌”、“黄土地”、“北极光”等文学社团成立以来,学校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社团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坚持用优秀的精神鼓舞人,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

8、用丰富的社团活动锻炼人。聘请贾平凹、程海、王海、峭石等西部知名作家为顾问。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到省内外实地考察学习,广泛汲取西部乡土文化的营养,接受关中乡土历史文化精神的熏陶,为师范生人文教育开辟了广阔的“第二课堂”。文学社成员以乡土视角审美,用个性化创作引领着全校青年学生的地域文化理念,为师范教育增添了充实的内容。文学社团所办的绿萌、黄土地、北极光等7 种文学类报刊闻名校内外,多次在全国、省内诗文评比中获奖。中文系学生自办的人文社科刊物咸阳学苑,将文学创作与写作课实践结合起来,已成为大学生文学创作实践的园地。黄土地文学社社长倪慧鹏(石耳)同学于2006 年出版了个人诗集和你的衣衫飞扬,陕西省作家

9、协会专题组织研讨会,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称其为“陕西神木现象中的又一个新星”。我校校园文学创作的乡土审美追求和创作实绩也得到了省作协的高度赞扬。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中,学校紧密结合生源特点和培养方向,拓展人文教育内涵,突出文化性、师范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师范生专业技能为目标,开展了诸如征文大赛、辩论赛、演讲赛、话剧表演、计算机技能大赛等一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参与咸阳市旅游知识大赛、迎奥运创建文明城市知识竞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发挥师范优势,始终保持我校在咸阳市文化教育行业的“龙头”地位。目前,我校已成为“魅力城市”咸阳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4重视实践锻炼,广开实践

10、育人渠道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劳动锻炼、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开展,曾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组织单位”奖,受到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校园劳动教育课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两大“品牌育人工程”,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学校坚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劳动教育课,要求每个学生在上学期间都要参加为期一周的校内劳动教育课。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课办公室,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劳动课考核标准及成绩评定办法等管理制度,划拨专项经费,保证了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学生劳动教育课由教务处编排课表,劳动教育课办公室具体实施,包括任务的分配、指导教师的安排、课前的动员与课后总结评比等。劳动教

11、育课坚持按照“寓教于劳、重在养成、共同负责、综合管理、严格要求、详实考核、落实奖惩”的原则进行。劳动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植树绿化、卫生清洁、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维护等各个方面。各系的劳动课都由系党总支主要领导和辅导员带队,与指导教师一道做好学生的劳动指导。劳动课结束后,每位学生都要写出心得体会,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课办公室编印劳动简报,及时刊登学生的心得与感悟。2005 年12 月30 日,中国青年报曾以咸阳师范学院在劳动课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题对我校劳动课进行了专题报道。2007 年,学校将劳动简报改版并更名为学馨苑,进一步扩大了劳动课的影响。实践证明,劳动教育课的开设,对教育学生树立

12、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培养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础教育师资奠定了基础。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下基层、到农村、到艰苦地区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赴咸阳市所辖的长武、彬县、旬邑、永寿等贫困山区开展支教扫盲、科技扶贫、文化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生活,接受教育,增长见识,培养爱心,锻炼能力,增强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志愿者在校内外积极开展义务劳动、扶残帮困、爱心捐赠等活动,奉献爱心,体验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性。体育系团

13、总支成立了“夕阳在我心中”爱心服务队,为校内离退休同志搞家政服务;外语系学生党支部在咸阳市军干所建立了学生党员教育基地;物理系与咸阳市金秋慈善院“结对子”定期开展爱心服务;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的志愿者义务帮扶残疾同学张涛等,都已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我校政法系学生赵富庭发起的爱心服务队每年暑期深入铜川市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感召了全国16 所高校的许多学子,他们自愿加入到爱心服务队,自筹资金开展支教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其事迹先后被铜川日报、西安晚报、铜川电视台、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队帮扶残疾儿童马琳已成为学校爱心活动的典型。马琳是咸阳市七九五厂一名残疾儿童

14、,下肢瘫痪,无法上学。从1996 年起,由我校外语系同学发起的“希望之光”爱心服务队一直坚持为马琳义务辅导功课,逐步形成了一支“爱心接力队”。12 年来,由我校7 个系部学生参与的“希望之光”爱心服务队队员们坚持为马琳上课,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帮助马琳树立自信和成才的勇气,使这位没进过一天校门的残疾女孩顺利考入高中学习。该事迹先后被工人日报、咸阳广播电台、咸阳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2003 年3 月,被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和团省委评为“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在帮扶马琳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大学生

15、也受到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感染,提升了思想境界,坚定了理想信念。三、人文素质教育成效显著校园人文氛围日渐浓厚,“三风”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具有地域特色和师范特色的人文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我校形成了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人文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目前,“勤学善思、励志进取”的学风、“严谨笃学、修德育人”的教风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已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育人环境更加和谐。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有效地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一方面,把人文教育的因素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

16、,增强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目前,地域特点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工程”成效显著,校歌、校训和“师院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和谐校园的硬件建设不断加强。围绕实施人文教育,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道路、建筑物命名等方面,注意体现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如“秦池”、“汉苑”、“沁园”、“鼎成天下”人文景观以及于右任、吴宓雕塑等,突出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学生素质普遍增强,人文素养全面提高。通过一系列人文教育活动的开展,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近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也因其“思想作风朴实、专业基础厚实、实践能力扎实、适应能力较强”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 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文化艺术类竞赛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有3 人分获陕西赛区一、二、三等奖;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有1 人获得全国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