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赏析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近试上张水部》赏析 赏析:此诗一题《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张籍怜才惜士,喜奖掖后进据《全唐诗话》说:“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籍)索庆余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云云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一首小诗,竟使一个举子声名大振,确是诗史上一段佳话 在封建科举时代,应试是决定举子一生命运的关键因此在临沂应的时刻,举子们总是急于探询自己未来的命运朱庆余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产生了《闺意》这首诗 这首小诗之所以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是同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分不开的诗中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停点燃,带有安置意,系唐人口语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新婚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但诗人摈弃一般诗词中习见的内容,紧紧扣住主题,抓住“拜舅姑”这一贯串动作,进行描写然而又不直接写她去拜见,而是写拜见之前的环境和心理活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待”字它不仅具有“将要”的意思,而且侧重于等待和期待俗语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其实新媳妇初次拜见公婆,心中总是不免忐忑在拜见公婆之前,内心里必将充满期待而又不安,兴奋而又担心的复杂感情这里着一“待”字,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概括出来了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好长时间,无疑这些都是在“待”的过程中进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满意?自己没有把握,得先问问新郎于是低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是新嫁娘,新来乍到,对夫家的环境还不熟悉;又因为旧时女子,幼承闺训,举止不得轻浮,所以她才压低了嗓子,表现出这种拘谨、娇羞的神态结尾“画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环境铺叙也好,心理刻画也好,都是为了归结到这一句这一问,增加了无穷的诗意古典诗歌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或以景语,或以情语,或以问句此诗以问句作结,不让夫婿作答,而让读者去想象。
因此颇饶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余味作者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拨后进与韩俞齐名作者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及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后,还是觉得没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的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就像女孩子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考取了就如女子嫁到人家,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
诗人的比拟来源现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有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山园小梅》赏析 《山园小梅》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名诗林逋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他的字叫做“和靖”,人们称他林和靖他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他写了很多歌颂梅花的诗歌,其中《山园小梅》是非常突出的一首[赏析] “众芳摇落独暄妍”,梅花它是开在冬天和春天相临的时候众芳摇落”梅花暄妍,“暄妍”就是风景非常美好占尽风情向小园”,把整个小园里的风情都占有了,一开始就把梅花写得很不一般下面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是写这个梅枝稀稀疏疏的,在这个清清的水倒映之下映入清清的水上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写的梅香,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所以他一句写梅的姿态,一句写梅的幽香,这两句是非常有名的句子后来南宋词人姜白石,他就以“疏影”和“暗香”作为词牌的名称写了两首歌颂梅花的词那么下面他接着写的“霜禽欲下先偷眼”,这个“霜禽”有两种说法:一个就是它是冬春时候霜有冷的意思,一种说霜是白的意思。
霜禽”有人联系到林和靖他特别喜欢白鹤,所以可能是指的白鹤,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霜禽欲下先偷眼”“先偷眼”写得非常形象,特别是这个“偷眼”偷偷地窥看一下说这个“粉蝶如知合断魂”,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地要晕了断魂”就是销魂,销魂就是一个人的感情极端的快乐,或者极端的悲伤,这里是指极端的快乐因为春天的蝴蝶它是不能看到初春时候的梅花的,如果粉蝶看到如此好的梅花的话,可能是要快活极了、高兴极了最后诗人说“幸有微吟可相狎”,有这种在这个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需檀板共金樽”,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在这种非常美好的梅花和非常幽香的梅香下面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这是最佳的境界所以在咏梅的诗歌当中,这首诗是非常突出的一首诗歌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欧阳修是特别推崇,认为这句诗歌在咏梅诗中是最杰出的所以林和靖的这首《山园小梅》,在我们整个中国的咏梅诗歌当中也是一枝独秀的 林逋其人、其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这个林和靖的一生是非常特殊的,他一生隐居在西湖孤山,20多年都没有到杭州城市里去窥一窥,这也是他非常难得的。
他这首诗歌体现了他追求高洁、一尘不染的这样一种情怀他不跟世俗相沾染、不同流合污,玉洁冰清当然他这个完全的离开社会、离开人世隐居到孤山这一点我想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他追求那种高洁的情怀,追求那种在梅花的描写当中所寄托的那种人生的追求,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新晴》赏析1、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李白《春思》诗说:“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这里说南风是我的老朋友,是反用其意唐人薛能《老圃堂》诗道:“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一本正经地埋怨春风吹落他正在阅读的书,这里的构思与薛诗相近,但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招呼不打一声,推门而入又翻书,比薛诗更见机趣活泼又,宋释显忠《闲居》诗:“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贺铸《题定林寺》诗:“蜡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
句意也相近,可比读《清平乐》赏析【赏析】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赏析】没有典故和华艳文词,只用白话口语作白描,浅近平易、自然流畅;加之巧妙的比兴、淋漓尽致的铺排,确如后人评价的“如空谷流泉”一样带着天籁似的天然纯真之美 作者在这里描述的隐居生活是闲适而又充实的:自己盖草房、种田施肥、种桑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