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方音取韵与诗经的方言色彩microsoft

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9.51KB
约21页
文档ID:80938043
方音取韵与诗经的方言色彩microsoft_第1页
1/21

方音取韵与《诗经》的方言色彩王义然由孔子编纂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声学美感,讲究押韵然而,从古至今,凡是认真读过《诗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诗经》不少篇章中的语句,并不完全符合押韵的要求如《国风·周南·关雎》篇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按照通篇句式,这里的“采”字和“友”字属于韵脚字,应当押韵但这里“采”字的读音是cǎi,“友”字的读音是yǒu,二者大相径庭,人们无论怎样读,都很难找到押韵的感觉面对《诗经》中存在的押韵问题,历代文字训诂学者,采取通转、叶韵的办法,指导人们临时改变一些韵脚字的读音,以寻求原作声韵的协调这种做法,基于认为古代某些字虽不同韵,但韵部相通,因而可以相互对转具有推测性质的通转、叶韵之说,解决了《诗经》中一部分押韵问题,也留下了不少困惑,不但不能解决象“采、友”谐韵这样的疑难问题,而且还遭到语音演变说的不少非议笔者从提出和证明“方音构字”说入手,编纂《形声字典》,汇集“方音序列”,不仅证明了“方音构字”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且还把渗透着数千年方言语音积累的形声字,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从中归纳出四十五个古代方言特征,说明了上古时期,是一个多种方言交互错叠、异彩纷呈的时期。

由此推知,《诗经》中作品的作者们,在当时既没有独立存在的标准语音,也没有人为制定的语音标准,语音传播完全处于自流状态的社会环境下,谁也摆脱不了方言的影响所以,按照方言的语音规则,进行诗歌创作,是《诗经》作品的作者们必然的选择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方音取韵”用“方音取韵”的观点,分析诗经中的押韵问题,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一、《诗经》方言的一般特性1、《诗经》方言的直观性只要读者头脑中有了“方音取韵”这样一个基本概念,并熟悉了《诗经》时代客观存在的方言特征,再去阅读《诗经》中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中的方言现象很直观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同一诗章片段,韵脚字的位置是固定的,且方言特征示性字的出现次数较少,人们通过对韵脚字读音的比较,不仅很容易断定,那些与其它韵脚字韵母差异较大的韵脚字,就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而且还可以较轻松地推断,在作者那里,这些方言特征示性字的读音,与其他韵脚字的读音韵母相一致如《国风·齐风·载驱》中有:“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这里“汤、彭、荡、翔”属于韵脚字,其中“汤、荡、翔”均属ang韵,而“彭”字则属eng韵,所以它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这证明作者受到了eng-ang混读方言特征的影响,读“彭”如“旁”。

所以,这里的“彭”字就应读若“旁”可以断言,这是作者那里对“彭”字的通行读法,也是作者当时的创作本意再如《国风·曹风·下泉》中有:“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这里“萧、周”属于韵脚字,“苞”字属ao韵,“周”字属ou韵如果把“苞”字读为ou韵,汉字音节中没有这样的读音,所以这里“周”字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这证明作者受到ou-ao混读方言特征的影响,读“周”如“召”这里的“周”字就应读若“召”读“周”如“召”,是作者那里的通行读法,也是作者当时的创作本意诸如上面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诗经》方言的直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历代学者采取通转、叶韵的办法解决《诗经》押韵问题具有可行性的重要原因2、《诗经》方言的重复性所谓《诗经》方言的重复性,是指《诗经》中存在的一些方言特征,总是在很多篇章中不止一次地反复出现这些反复出现的特征,有时表现为同一个特征示性字多次重复出现,始终如一地代表某一特征,有时表现为虽然特征示性字不同,但它们所代表的方言特征都是一致的,甚至连混读方向也是相同的如:在《国风·曹风·下泉》中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这里“京、稂”属于韵脚字,其中,“京”字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读若“江”。

这种读法包含着一个eng-ang混读方言特征,混读的方向是eng韵变ang韵在《国风·鄘风·定之方中》中有:“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这里“堂、京、桑、臧”属于韵脚字,“京”字的读音及其所代表的方言特征,与前面的例子完全一样《诗经》中读“京”若“江”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国风·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里“阳、庚、筐、行、桑”属于韵脚字,其中“庚”字是方言特征示性字,读若“缸”这种读法也包含着一个eng-ang混读方言特征,混读的方向也是eng韵变ang韵在《诗经》中还有多次出现的读“彭”如“旁”、读“英”如“央”、读“兵”如biang等等,虽然这些特征示性字各不相同,但它们所代表的方言特征和混读方向,都是完全一致的《诗经》方言的重复性,证明《诗经》时代的方言,已经形成各种稳定的特征,同一方言特征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示性字,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证明,“方音取韵”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是《诗经》作品的共性3、《诗经》方言特征的多样性《诗经》方言特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作品中存在多个方言特征;二是同一地区的作品存在多个方言特征;三是同一个方言特征示性字在不同作品中代表不同特征。

第一个方面的表现很明显如人们所熟知的《关雎》篇,也是《诗经》的首篇,其中就存在着“得”读dei、“服”读“肥”、“侧”读cei、“采”读cei、“友”读“维”、“乐”读“涝”等六个方言读法,包含着ei-e混读、ei-u混读、ei-ai混读、ou-ei混读、ao-e混读五个方言特征这些方言特征,有的属于基本特征,可以在二十个韵母方音序列中直接找到,如ei-ai混读和ou-ei混读;有的属于派生特征,可以用基本特征所包含的共轭传递关系来表示,如ei-e混读特征,可以用共轭传递关系ei-i、i-e混读来表示在《诗经》中,一篇作品包含多个方言特征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如众所周知,在周朝,曹国是一个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国,《诗经·曹风》中也只收录了四篇作品但经笔者核对,仅这四篇作品,就存在 “服”读“肥”、“结”读“吉”、“国”读“鬼”、“人”读“然”、“京”读“江”、“周”读“召”等六个方言读法,包含着ei-u混读、i-e混读、ui-uo混读、en-an混读、eng-ang混读、ou-ao混读六个方言特征《诗经》的《国风》部分,来源于十五个诸侯国,实践证明,每个诸侯国的方言都不那么简单。

第三个方面的表现请看下面的例子:在《国风·鄘风·相鼠》中有:“相鼠无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这里“皮、仪、仪、为”谐韵,不包含方言特征,“仪”读本音,不属于方言特征示性字在《国风·鄘风·柏舟》中有:“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 这里“河、仪”谐韵,包含一个i-e混读方言特征,“仪”是这个方言特征的示性字,应读若“爷”在《颂·商颂·玄鸟》中有:“芳名厥后,焉有九有这里 “后、有”谐韵,不包含方言特征,“有”不属于方言特征示性字,应读本音在《颂·鲁颂·閟宫》中有:“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鲁侯燕燕,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这里“嘏、鲁、许、宇、母、有”谐韵,包含着一个ou-u混读特征,“有”是特征示性字,应读若“宇”在《国风·周南·芣苢》中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此处,“采、有”二字谐韵,包含一个ei-ai混读特征和一个ou-ei混读特征,“有”是ou-ei混读特征的示性字,应读若“维”上面的五个例子说明,“仪”字在《诗经》中有读本音和读“爷”两个读音,而“有”字在《诗经》中则有读本音、读“宇”、读“维”三个读音这些例子证明,在《诗经》方言中,同一个字,可以充当方言特征示性字,也可以不充当方言特征示性字;可以充当此特征的示性字,也可以充当彼特征的示性字。

这是同一个字在不同方言区内读法不同造成的,是方言特征多样性的表现,是“方音取韵”必然会出现的结果《诗经》方言的多样性,说明《诗经》时代的方言分布状况是很复杂的同一个字的读音在不同地区会有很大差别那种认为《诗经》用韵精确,《诗经》中每个字的读法都固定不变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也正是历代学者不能用通转、叶韵的办法,解决所有《诗经》押韵问题的根本原因二、诗经方言中的疑难问题说《诗经》方言具有直观性,这主要是就发现问题而言的,但要解决《诗经》中存在的押韵问题,却并不是都很简单有些问题虽然很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押韵存在问题,但对如何调整韵脚字的读音,人们却感到无所措手足,成为学界的难题分析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存在问题的韵脚字,受到了某种方言特征的影响,读音发生了改变,且这种方言特征所对应的一对韵母,读音差别较大,使不了解古代方言详情的读者想象不到,不敢轻断这些字的读音在有的篇章中,“右”读“位”,就是典型例子如在《国风·秦风·蒹葭》中有:“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很显然,这里“已、涘、右、沚”,谐韵,“右”应读“位”,否则,就不符合押韵的要求。

但很多人都会对这种读法提出质疑因为像“右”读“位”、“有、友”读“维”等这种方言读法,实际上是y-w混读的声母特征和ou-ei混读的韵母特征的组合,是两个特征遇到一起的产物虽然这种读法在宋人吴棫(约1100—1154)的《韵补》和《康熙字典》的音训中都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形声字制造中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造出了“洧、贿、蚘”等形声字,在《诗经》中也多处重复出现,但因搞不清这种现象的本质而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许多职业学者至今仍对“有、友”读“维”的问题感到不可思议二是韵脚字只有两个,且在作者那里,这两个字的读音分别受到两个不同的方言特征的影响,使读音发生了改变而这两个不同的方言特征又恰恰是共轭特征,即两个特征所对应的两对韵母有一个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把韵母本不相同的两个字的韵母都读为充当共轭的韵母,所以在作品中用这两个字押韵如本文开始提到的“采、友”谐韵问题,就属此类对照方音序列所归纳的古代方言的二十个韵母特征可以看出,这里的“采”字和“友”字,分别受到了ei-ai混读方言特征和ou-ei混读方言特征的影响,这两个特征以ei为共轭,“采”字的韵母由ai 变为ei,“友”字的韵母由ou变为ei,所以作者用这两个字押ei韵。

如果不了解古代方言及其共轭传递规律,就很难推断出作者是怎样读这两个字的三是连续押韵的韵脚字有多个,其中多数韵脚字的读音都受到了不同方言特征的影响,且这些不同的方言特征,两两之间都具有相同的共轭这样的诗章,由于方言特征示性字过于集中,人们看不出押的是什么韵,几乎找不到押韵的感觉,当然也就更推断不出在作者那里这些韵脚字是怎样读的如《小雅·沔水》中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这里“水、海、止、友、母”谐韵,五个韵脚字的韵母分别是ui、ai、i、ou、u,各不相同,人们就很难找到押韵的感觉从“方音取韵”的角度分析,“水”字读音在各种方言语音中韵母都没有改变,因而可初步断定这段诗歌押的是ei韵因为在方音序列中有ei-ai混读、ou-ei混读和ou-u混读等方言特征,据此可以推断,这里“海”受ei-ai混读特征影响,应读“悔”,“友”受ou-ei混读特征影响,应读“维”,“母”受ou-u、ou-ei混读特征影响,应读“每”因为受这些方言特征影响,在作者那里,本来读音差别很大的“海、友、母”三字,都变成了以ei为韵母的同韵字按照这样的读法,这段诗文的押韵特点就很鲜明了。

可以断言,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意很显然,只要掌握了古代方言的基本特征,懂得了方言特征派生和衍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共轭传递,《诗经》押韵中所有的疑难问题,都是容易解决的三、《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