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能的形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092837 上传时间:2017-09-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和能的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运动和能的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运动和能的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运动和能的形式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运动和能的形式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和能的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和能的形式(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1 运 动 和 能 的 形 式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运动的多种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理解能的概念,掌握什么是机械能,了解能的其他形式及能的多样性。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1.运动和能的多样性2.机械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教学难点:机械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机械运动讲解:“运动”是个“多义词”,凡有变化则可称之为运动,但有一种运动最为普遍。 讨论:以下几例中有无物体运动?物体的什么有了变化/没有这个变化时物体有无运动?

2、教师在教室走动汽车在公路上开动水在河里流动归纳:讨论后得出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关系:讲解:根据上面这一关系,给出机械运动的定义.举例:机械运动是随处可见的,请学生列举机械运动的例子。反馈:要求学生判断下列现象是不是机械运动,并指出判断依据:.树叶落下 .杯中的热水慢慢变冷 .刮风 .电灯变亮.闪电 .雷鸣 .种子发芽 .候鸟迁徙二、运动的多种形式引出并讲述:物质并非只做机械运动,还有许多运动要比机械运动复杂得多,然后结合实际例子介绍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三、能的概念引入:由学生经常看到听、听到的词语,如由“开发能源”、“能源危机”、“节能先进”、“耗能头户”、“原子能

3、”、“电能”等,引出“能”的概念,并讲明运动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四、能形式1.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提问:液体和气体的运动是否也具有动能?举例:.水车 .风车 .帆船归纳: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2.势能实验并提问:按课本图 2-8 所示,沿桌面移动小车,使钩码上升一定高度,当放手后,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讨论:学生讨论实验并提问:按课本图 2-9 所示,旋转吸管,将可乐瓶放在桌面上,瓶将会运动起来,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讨论:学生讨论2归纳:钩码被举高时蓄积了一定的能,当它下落时会将这种能释放出来;橡皮筋发生形变时也蓄积了一定的能,当它恢复

4、原状时也会释放这种能,这类能称为势能。3.机械能讲解:动能和势能合称为机械能。4.化学能举例:1.食物中贮存的能量2.煤、石油中贮存的能量3.干电池中贮存的能量为化学能。5.电能:提问:生活中需要用电的情况:.电力机车通电后才能行驶 .电风扇通电后才能转动.洗衣机通电后才能转动讲解:电具有能,这种能叫电能。电能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能。6.声能:举例并讲解:声具有能,这种能称声能。7.光能:讲解:太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光能,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体内。并简单点明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五、巩固小结:1.运动的多种多样2.能的多种形式六、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初中运动和力学的基础和开始,

5、学生往往在刚开始学习时,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在本节课上我利用了大量时间来列举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本节从知识目标上重点是认识运动的多种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掌握什么是机械能,了解能的其他形式及能的多样性。在能力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意识。很多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有关意见和想法,我认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整体来说效果还不错。五、板书设计:1.运动的多种多样2.能的多种形式2.2 机 械 运 动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根据物体的 运动判断

6、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

7、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3回顾:.教师在讲台上走动 .汽车在公路上奔跑 .水在小河里流动 ;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

8、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概括:由各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讨论: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两句话是否矛盾?2.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3.黑板刷在黑板上向右擦时,若以黑板为参照物,刷子

9、怎样运动?若以刷子作参照物,黑板是否运动,向何方向运动?4.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认为某物体在前进,但同时有人则认为此物是向后退的?举例说明。为什么人们的说法会不同呢?介绍: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适当介绍其作用及我国航天技术情况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机械运动的分类:举例说明:以打篮球时一个运动员的跑动为例,说明一般情况下运动是复杂的。对于运动员来说,他运动的快慢不断变化,运动方向也不断变化,若把运动员在一场球赛中走过的路线画出来,则极为杂乱。读图比较:读图 2-18 和 2-19,比较汽车的运动和过山车的运动,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不同,一个

10、是直线,一个是曲线。得出结论:根据运动路线形状的不同,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读图比较:读图 2-20,比较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相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化情况不同,一个是相等,一个是不相等。得出结论: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说明: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学习科学及其他课程中经常要用到。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只有揭示事物之间的共用性,才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六、巩固小结:1.运动和静止:.运动: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

11、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参照物:具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设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可以任意选择,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可能不同。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3.机械运动的分类:.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课后反思: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

12、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4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板书设计:机 械 运 动(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叙述速度的定义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机械以内的的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2.在给定

13、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4.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 均速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教学设计:一、引入:复习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参考精讲精练

14、P27分组:每 2 人一组,每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车 A 和 B。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用哪几种方法?方法一: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辆小车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路程较长的小车运动快,反之较慢。方法二: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小车所用时间的多少。所用时间多的小车运动快慢,反之则运动较快。结论:根据你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运动较快的是_车(填 A 或 B)问题:用上述方法只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无法确定是物体运动究竟有多快。为了定量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认为在实验中应当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讨论:测量工具用钢卷尺、秒表;测量的数据是长度和时间。实验:在同一路面上,用 A、B

15、 小车行驶分别测量,并记录有关测量数据。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不同小车的运动快慢的?对各组的比较方法进行评论。三、速度和平均速度:能不能借助我们已熟悉的某些测量工具想出合适所有情况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讨论评价: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5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只有先测出运动时间和路程,当知道这两个量后,怎样计算出速度?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运动知识的基础上进上步学习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