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920832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年金庸为何几次被开除2013年03月31日星期日 蒋泥 1936年,金庸小学毕业,入嘉兴中学。嘉兴是历史名城,“吴头越尾”,兼吴地“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地“夏禹勤俭之余习”,水乡泽国,湖泊纵横,烟雨迷蒙,集山、湖、海于一体,潮、湖、河、海并誉当世,因而景色秀丽,女儿多情。时常出现在他的小说里。嘉兴和扬州一样,在抵御外敌入侵时,也付出过惨被屠城的代价。这些灾难,金庸即使知道,也不会影响他对清初“盛世”的好感。随后的经历,却彻底改变,他成了自己笔下出现最多的、江湖人物似的“野外流浪儿”。让他生命发生转向的便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当年8月、9月、10月,日军不时空袭嘉兴。11月打到城池下,在

2、校长张印通带领下,他们徒步大迁徙,日行几十里,走了近两个月,来到浙江西南部的丽水碧湖镇。群山环抱下的碧湖镇,位于丽水莲都区西南,镇区依瓯江而立,是一个偏远的农村乡镇。1938年浙江省教育厅在这里成立联合中学,学生们在此一边学习,一边军训。初中三年级时,年仅15岁的金庸干出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出版第一本书,书名叫作给投考初中者,200多页。它是金庸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自身报考初中的经验,“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加以分析解答,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辑”,指导打算升初中的学生如何考试得高分。岁月动荡,求学不谓不艰苦,然而凭天赋努力,他不仅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国文更出色,入高中后利用图书馆

3、,他读了更多的课外书,主要来源于杭州中学图书馆转来的全部藏书、报刊,中英文都有。写得一手好文章。从小学到中学,每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1940年,校内各班级能自由编写壁报。“某日课余,忽然人头济济,有数十人在围观图书馆外走廊的壁报,前排有人高声朗诵,后面谛听的,无不拍手称快。原来壁报上刊有阿丽丝漫游记一文,描述阿丽丝小姐千里迢迢来到联高校园,兴高采烈遨游东方世界之际,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吐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教训学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得超生如果眼镜蛇时而到教室,时而到寝室,或到饭厅,或到操场,学生见之纷纷逃避文章的作者就是查良镛”(叶炳炎查良镛在联合高中)这

4、篇文字模仿了英国作家卡罗尔的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但风格和原著大不相同。“眼镜蛇”影射的则是权势在校长之上的训育主任沈乃昌。他代表国民党,宣扬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监视学生思想动态,所以金庸被开除,校长张印通却是个非常好的教育家,他未能为金庸请得较轻处分,深惜其才,便努力帮他转学。在张校长和同学好友余兆文帮助下,金庸得以转入衢州中学。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第一个重大挫折。金庸回忆说:“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1940年7月,金庸离开学习、生活三四年的联合中学,入衢州中学,无意间多出一份阅历。衢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庸所去的衢州中学,

5、位于衢州府城西北部石梁镇。这里生活很艰苦,常有敌机来袭,好在国文老师不错,图书馆不错,金庸的精神生活比较富足。1941年底,衢州中学闹学潮,反对训育主任,金庸积极参与,差点被开除,校长觉得不能这么大面积地开除人,这才保下来。内困不已,外忧更甚。国军和日军仍在不断交锋。战争对金庸的直接影响便是,他对战争及其影响有了大量感性、具体的体验和认识,日后描写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乱世群像等等。整个中学阶段,他的生活则完全依靠政府当时对沦陷区学生的补助金。浙赣会战激烈时,学校也停课疏散学生,1942年5月他们这一届提前毕业。金庸已18岁。决定去战时首都重庆求学。来到景色迷人的湘西,已冬天,盘缠所剩无几

6、,他借住同学家,因为离考期还远,就在农场一边干活,一边复习。第二年去重庆,同时考上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四川大学外文系,但经济上负担不起,而中央政治学校不收费,他就到了这个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国民党“党立的最高学府”外交系,希望将来在外交方面为国效力。经历中学的两次风波,金庸的锋芒有所收敛。他本来打算一心向学,读了资治通鉴、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尽力少闻政治,第一年便获得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然而,不久他竟又惹出一桩麻烦。当时校内国民党学生“特务”横行霸道,学校纵容包庇,不加理会。一日金庸看到这些学生“特务”又在校园中殴打同学,打抱不平,向学校投诉这些学生,进而对校方加以指责。与壁报事件不同,这次金庸或

7、许已从“只是少年时代的一股冲动,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的鲁莽行为”变为有意识反抗。结果相似:他又一次被勒令退学,金庸在政治学校一年多的学习生涯,就此结束。几十年后,金庸到台北,台湾政大校长便说:“查先生,以前我们把你开除了,很对不起,现在言归于好,好不好?”金庸说:“我当时应该开除的,我把校长比作希特勒。”校长说:“我们言归于好,送你一个文学博士,你接不接受?”他就拿到了这个博士。那是后话,可以成为一段骄人的历史。但在当时,它无疑是个灾难。因为那以后他虽在上海有过一个东吴大学法学院的学历,但时间短,一年不到。所以他没有受过完整大学教育。日后来看,那是金庸少时一次次挑战师长,反抗压力的不凡之行,甚至是打抱不平、反抗强权的“侠客”行径。这种“不怕重大压力而在文学中畅所欲言”的品格,堪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海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