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809160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 高长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历代学者释“离骚”,或曰“ 离忧”(司马迁引淮南王刘安说) ,或曰 “遭忧”(班固解) ,或曰“别愁”(王逸解) ,或曰 “牢骚”( 游国恩解 )。诸说虽皆可通,但余以为,离骚这篇千古绝唱,绝不仅仅抒写了作者的“离忧”、“ 别愁” 、“牢骚”,而更为重要的是凸现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屈原的整体文化人格,浇铸了一个独具一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是对 离骚的亵渎,也是对屈原的亵渎。王恭之流, “少读书”,不学无术,却自诩风流,附屈原之骥尾,其真性却与屈原大相径庭。魏晋名士们看重的是肉体的放

2、纵,而屈原看重的是精神的坚守,他坚守的是自己的高洁、自己的耿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高洁的狷士( 狷者,耿介之谓也) 。他在 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刚诞生时,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 他从小就汲汲自修,陶铸自己的“ 内美”和“ 修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洁身自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擘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他“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白爵然涅而不淄”。(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他却因过于自洁、不肯与世

3、俗和光同尘而遭到贬斥:“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余虽好修女夸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苣。” 他的流放,与其说是被楚王放逐,不如说是被整个世俗社会放逐。虽然他“怀信佗傺” ,但他“行董道而不豫”(屈原涉江) ,决不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不肯向流俗低眉俯首。他不会像骆宾王那样发出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叹,他深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只是昂起冷清的头颅,踽踽独行:“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他不肯向社会摧眉折腰,他宁愿“伏

4、清白以死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怀瑾握瑜,矢志不渝:“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其耿介可见一斑。离骚中的屈原,不仅是个高洁的狷士,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在离骚里,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屈原是个“壮志烟高” 的人,他一心改革时政,指点江山。他在离骚中,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楚王要“ 遵道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 ,即不拘一格、不分贵贱选用贤能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 ”,即修明法度,严格按照法度办事。他规劝楚王: “不抚壮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为了实现

5、自己的“美政理想”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是,他的“美政” 理想触犯了贵族群小的利益,遭到了他门的围攻。“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群小党同伐异,在楚王面前对他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信谗而齌怒” ,放逐了他。甚至连他苦心培植的“ 留夷” 、 “揭车”、“杜衡” 、“ 芳芷”(香草之名,喻指贤才 ),也腐化变质了,他只能空叹“众芳之芜秽” 。 “美政”理想已成明日黄花,屈原也成了“美政 ”理想最后的守望者。他孤凄地抱着“美政 ”理想,但他决不肯“ 量凿正枘” ,苟合取容于世。他说:“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

6、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要以前修彭成为榜样,以死明志,以死殉国。刘勰说他“依彭咸之遗则”,是“ 狷狭之志” 。 非也!我认为,屈原的自沉,是殉于自己的理想,他是抱着自己的“ 美政” 理想沉入汨罗江底的。这种情志,是十分悲烈的、十分坚毅的,决非“狷狭之志”。淮南王刘安论屈子云:“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此论甚当。关于屈原,历来公允之论是:屈原是忠君爱国之士。在屈原的政治理念里,君王就是国家的象征,君王必须是圣王。因此,他的忠君思想与爱国思想是一体的。而他对君王的理想化则使得他的“忠”带有些“ 愚” 的意

7、味。明代邱志广为离骚太玄作云:“ 古人云屈原之忠,忠太过也。”过于忠便是“愚忠” 。屈原在离骚里,总是把楚王比喻成“香草” ,如“荃不察余之衷情兮” ;他又用“灵修” 来指代楚王,如“ 伤灵修之数化” 。但君王毕竟不是“香草”, 并不圣明,“ 不察余之衷情”;君王也不是“灵修” ,老是反复无常。于是,屈原失望了,“ 怨灵修之浩荡”。但他无奈,他只能把楚王对自己的失信归咎于君王身边的群小,斥责他们“ 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斥他们蝇营狗苟,把国家推向危亡的境地: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对国家颓危的境况忧思如焚,“ 恐皇舆之败绩”,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决定听从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去国远游,去寻找明主圣君,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但最终由于对祖国的深情眷恋而忍死不肯离去:“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在最后的乱辞里直陈以死殉国的本意,以明己志。后来,他怀着报国无门的悲愤,在“可以濯我缨” 的“沧浪之水” 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离骚通过诗人自叙平生及其心路历程,雕塑了一个高洁、耿介、忠君、爱国的理想主义者和殉道者形象。其志可谓高矣,其行可谓洁矣如灵均者,天下能有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