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主义”初探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808105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新闻主义”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新闻主义”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新闻主义”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新闻主义”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新闻主义”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新闻主义”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还能怎样做新闻“新新闻主义”初探时间:2012-03-13 08:08 来源:未知 作者:新闻学术编辑 点击: 746 次 (责任编辑:新闻学术编辑) 2012/3/13 作者/许冰清(新闻学术栏目编辑) 文编/王燕目前,国内读者能够接触到的新闻作品风格,按照传媒的四种理论归纳,大致可分为与前苏联一脉相承的共产主义新闻理论,以及缘起于西方严肃新闻报道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两种。前者宣扬“宣传大于信息”,后者则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例证讲明事情本身,强调“客观公正”的新闻操作理念。那么,除了“通稿式新闻”和“逻辑性新闻”这两种操作模式,我们还能怎样做新闻?事实上,新闻从无定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

2、国就曾风行过一种全新的新闻操作方法。这种被称作“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的模式,强调作品的文学性,敢于用“主观性”去挑战当时已成惯例的“客观性”,在各大主流媒体都曾崭露头角。本期笔者将结合学界观点和报道文本,对这一新闻操作模式进行简单介绍。“新新闻主义”的缘起和发展在学界,“新新闻主义”的雏形被认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而实际上,其强调的“文学性”、“创造性”描写方式在十九世纪之前便已出现在各类非虚构(non-fiction)类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当时在美国,大多数媒体坚持专业主义模式,信息至上的倒金字塔结构作品依然牢牢占据主体地位。随着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的失利、

3、与第三世界冷战冲突日益加剧,美国国内似被一股巨大的失落、焦虑感笼罩,颓废情绪蔓延整个社会,理性主义逐渐被存在主义取代。严肃刻板的新闻报道除了为读者提供无关痛痒的信息之外,似乎并无更多功用。“新新闻主义”就诞生于这样的历史时代。严肃的新闻可以被比作结实的碎瓷片,提供了实打实的信息,却冰冷、刻板、碎片化。“新新闻主义”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将信息内化,热情,夸张,故事讲得生动而完整。如果我们要对“新新闻主义”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将其表述为:在采访上,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深层次的、复杂的观点;在写作上,则利用小说的写作手法,将重点放在记者个人写作风格的构建和文章的细节描写上。

4、“在这种新闻中,记者是作为中心人物出现的,他是一个对各种事务进行筛选的个人反应器。”新新闻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汤姆沃尔夫是这样定义记者在该类报道中的作用的。虽然受到了恪守专业主义的媒体记者的猛烈抨击,但能够提供更为直接的感官刺激的“新新闻主义”仍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在许多当时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传统平面媒体的版面上,都出现了“新新闻主义”的作品。这样的势头持续了近十年,才慢慢平息下来。“新新闻主义”的高潮及代表作品“新新闻主义”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于毁誉参半的状态,但这不妨碍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涌现出了一批擅长于写新新闻主义作品的高手,如诺曼

5、梅勒、汤姆 沃尔夫、杜鲁门卡波特等。“星期日早上 10 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山头。车,数里长的车,四面八方而来;数以百万计的车阵,似用蜡笔画成,水绿色、水蓝色、炭棕色。香吉士的橙车,三十一种口味的冰淇淋车,统统在这些车龙中。守护着北卡罗来纳州的老太阳,一直从挡风玻璃爆出光芒”这是沃尔夫在美国最后的英雄( The Last American Hero) 中描绘的场景。任何初读这段文字的读者都会在脑中不自觉地勾勒出作者所希望展示的画面, 很直接地将这一段充满想象力的描述与小说中所设置的场景联系起来。在文中,场景对于新新闻主义者而言是将新闻戏剧化的主要技巧。没有场景的贯穿, 这样的报道只是一部详细的

6、史料记载。乔麦金尼斯(Joe Mcginniss)所著的一九六八年总统促销,将 1968 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时拍摄三条宣传广告共拍了 12 次的事情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仅描述摄像机开关的次数就多达 19 回。随着每一次摄像机开关的“哔、哔”声,读者便随着记者一同体验着事件的发展过程。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这样的过程大致会被描述两三次然后进行总结,而该文中对尼克松的描述则重复了 12 次之多。在类似文本大获成功的同时,学界也开始将“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严肃的新闻学理论进行研究。汤姆沃尔夫在 1972 年 12 月号的绅士( Esquire)上,详细指出了新新闻与小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列举

7、了新新闻作家所采用的四种实际技术。包括:(1)一幕幕场景接场景的结构( scene - by -scene construction) ;(2)对话的全部实录(full record of dialogue);(3)第三者的观点( Third - person point of view);(4)众多琐碎的细节来勾画人物。在他们看来,“世界就是具体的情境,而不是什么意义的符号。” 但与此同时,专业主义对“新新闻主义”的抨击也愈演愈烈。Dwight McDonald 在“纽约客事件”中就曾提出,新新闻是一种“倾斜的新闻学(Para Journalism) ”。他还评价称“新新闻 主义”是“像新闻

8、学因为它搜集和散布当前新闻但它只是挂羊头卖狗肉。一方面扬言新闻事实有根有据, 一方面又挂起小说情调的招牌。这两者滚在一起, 就是杂种。”“新新闻主义”为何衰落即使风行一时,“新新闻主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衰落却也无可避免。“新新闻主义”脱胎于纷繁的美国历史现实之中,将非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糅合进新闻报道中,的确大大提高了可读性,获得读者的喜爱。但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全新操作方式,“新新闻主义”从始至终为主流的新闻专业主义模式所抵制。这可以看作是导致“新新闻主义”衰落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时,“新新闻主义”对于记者本身的要求较高。一方面,为了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常常要求记者亲自参与到事件当中,甚至亲手

9、推动事件向前发展。尽管这样的确能够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记者的职业属性。笔者个人认为,实际上记者若要获得足量的资料,完全可以依照人类学中民族志(ethnography)的方式进行近距离观察,而无需亲身参与。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繁多,质量要求高,记者往往要花两至三倍于普通报道的时间,才能完成一篇较好的“新新闻主义”报道。华盛顿邮报杂志的撰稿人沃特 哈灵顿就曾表示:“(完成好的报道的)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比一般新闻更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报道有可能要花上几月或几年的功夫,因为有太多的层次要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新闻主义”曾经有复兴之势,但始终难以成为主流。社会逐渐稳定,娱

10、乐方式趋向多元,平面媒体自身的衰落已经十分明显。“新新闻主义”虽然仍可以凭借优美的风格打动读者,却难以达到曾经创造的高度。中国的“新新闻主义”风格尝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新闻学理论长期受前苏联模式影响,对于西方的新闻理论应用较少。如果说当时有可以类比“新新闻主义”的成果的话,似可以一谈的是所谓“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的结合体,晚清时期便已经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一般的报道。如唐山大地震、人妖之间等当时名噪一时的稿件,可以说已经能够与西方类似报道媲美了。人妖之间更是被看作是中国对“新新闻主义”的最早尝试。而到了九十年代之后,西方的新闻专业

11、主义模式逐渐开始影响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很多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媒体,如财经、南方周末等,都曾以富有公共精神的专业主义作为基本原则。其后,财经虽经历胡舒立带领骨干团队出走,在专业诉求上却未有丝毫马虎,近年来屡有专业主义佳作问世,如谁的鲁能、公共裙带等,都是业界广为赞赏的佳作。而南方周末则吸纳了更为多元的记者进入其团队,周末及其他南方报业集团的媒体偶尔也有符合“新新闻主义”模式的代表作问世。其中,如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曹筠武的系统、傅剑锋的砍手党来自小山村到城市里的陌生人系列报道,南方人物周刊所刊同妻,都或多或少带有这一模式的烙印。后记:本想将此文当作一篇学术论文,后感到在理论方面实在力不从心,旁征博引无能。所以此文大略只能当做“科普”级别阅读,只望有兴趣者能对这一问题继续加以研究。文中较多内容(尤其是转引报道部分)为笔者回忆而成,若有错误或偏差,欢迎来函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