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5107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中的典型意象(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折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杨柳(代表)惜别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再如: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己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

3、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

4、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

5、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

6、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7、。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

8、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10、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

11、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已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暗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

12、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

13、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

14、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

15、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