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48118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原文出处】学术界 【原刊期号】200406 【分 类 号】A1 【作 者】庄福龄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庄福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执政党的历史上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 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创举。作者以自己的体会阐述了这一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实施中的若 干意见。文章认为理论工作的新任务是新世纪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落实这一工程 的主要任务,关键在提高认识,重在实施。文章阐述了这是一项基础工程,首先要夯实 基础;它也是一项生命工程,要为马克

2、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要 始终坚持精品工程的要求,使其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实现这一工程的任务, 关键在人,希望在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把它作为 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希望工程对待。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础工程/生命工程/精品工程/希望工程 从世纪之交到跨入新世纪,快5年了。5年光阴,在马克思主义长达160年的历史上,只 是短暂的一瞬,而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却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事。 新任务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 ,立足新实践,提出的

3、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新任务。近五年来理论工作的新形势 大体有这样一些重要标志:一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经过2001年建党80周年基本经验的总结,2002年十六大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 上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3年胡锦涛同 志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把它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概括为 党在长期奋斗中产生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三大理论成果,肯定了我们党在理论的 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 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二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

4、步用科学发展观把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创了新的理论境界。三是秉承党一贯重视 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又在2004年伊始,作出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特别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建设作为一项工程提到了全党面前。四是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中央又在4月下旬召开 了实施这一工程的工作会议,及时地就有关事项做出了部署。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就是 这样以一系列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而载入史册的。 在共产党的执政史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 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建设,还是史无前

5、例的。这说明我们党在 总结建党80多年、建国50多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把握规律、运用规律、自觉地促进历史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党对理论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理论工作的任务也必 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提高认识,重在实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必须从战略 高度提高认识,才能从思想上保证这一工程顺利实施。 一要看到马克思主义作为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覆盖面之广,涉及人类历史跨度之 长,对社会复杂现象透析力之深,在社会科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但是马克

6、思主义并不 神秘,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其内部联系之严密,思想逻辑之一贯,基本观点之突出,通 过它的基础理论是可以理解和把握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其精 髓是实事求是,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就要着重掌握其精髓 ,掌握突出反映实事求是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掌握其一贯坚持的基本理论,掌 握其据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理论,要在研究基本理论观点上下功夫,要在历实理论基础 上下功夫,要把这项工程视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宏伟大厦的基础工程。 二要看到实施这一工程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人 类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7、国外有苏东剧变的 严重教训,国内有“十年文革”的惨痛经历,即使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胜 利的情况下,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也始终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在面临新的挑战下还有跟不上形势,甚至分不清是非,放弃基本观点,解除理论武装 的情况。一定要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 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定要把这一工程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 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视为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生命工程。 三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项工程。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 、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既是认识世界的理论,又是改造世界的

8、理论,既有鲜明的现实意 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始终贯串着理论与实践统一、言行一致的品质,不仅关系 到当代人的为人处世、理想信念,而且是一项关系到后代人成长奋斗的树人工程。对待 这项工程,要从严而不能降低要求,要从难而不可掉以轻心,要有长期奋斗的精神准备 而又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总之要从质量上保证它是一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 工程。 基础工程首先要夯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殿堂是在坚实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作 为这一基础的主要部分是由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成的。 要进一步根据我国情况研究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定 位问

9、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和完整的世界观,它十分完备而严整,举凡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无不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而随着实践的发 展和历史的进步,在学科演变和万千事态更新中既能保持与时俱进,又能保持一以贯之 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社会主义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 的基于长期历史经验的理解,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已经有了80多 年的历史,其成就之巨大,成果之辉煌,经历实践验证之持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 仅深入人心,而且它的科学体系也日益成为需要深入研究和建设的一项庞大工程。为了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然需要运用

10、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髓来面对新的挑战,统领学术研究和各学科的建设,但是这并 不能代替更不应取消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其丰富的内容,广博的体系,独具特色,同任何一门一级学科相比,毫不逊色,而且就 其在学科群中的地位与作用看,把它作为首要的统领的学科来建设,是完全符合我国国 情的。诚然在学科分类中会出现重复排列和相互交叉的情况,那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有 些恰好是学科渗透融合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广阔的覆盖面的表现,是中国科学分类 的特色所在。正如我们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与状况一样,生活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许多学者和有识之

11、士也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和特点。 应当看到,在综合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论是历史的研究还是基本原理的研 究都有待充分深入地展开,某些迫切需要建立的新兴学科,例如社会发展理论,人的全 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理论等等,也还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作学科分化与建设工作。越来 越多的理论工作者从自己的实践中感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组成部分诚然有助于 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但却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整体,正如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其他组成部分的研究,更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 与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如此等等。只有把马

12、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学科、完整的科学来设置,才能在它的统领下进一步加强有关马克 思主义学科群的建设。这种建设主要有:一是根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既系统 地综合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又历史地具体地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基本原理,分析这些原理哪些是必需长期坚持的,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 展的,从而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 根据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深入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 所创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理论学科,又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的科学分析和科学预见出发,结合新世纪的发展需要,

13、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做出新兴 学科的分化与建设工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传统学科与建设新兴学科的统一中不 断深化,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根据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必须结合本国实际 的原则,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联系中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基本规律,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分析其重大理论成果及 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特别要从学术、理论上着重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 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术研 究,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邓小平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说过:“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

14、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 。”(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9页。)他还明确地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 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 学体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1页。)因此,夯实基础就是要在研究马 克思主义基本历史、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上下功夫,作到实事求是地尊重历史、揭示规 律、坚持基本原理,从而建设起有巨大感召力、说服力和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 生命工程主要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生命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与发展前途的战略工程。从实质上说,长达1 60年的

1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研究理论和 发展理论的历史,是一部从理论上阐明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开辟道路的历史,也是一部为 保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纯洁性而坚持斗争的历史。这部历史既有一脉相承的连 贯性,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任重而道远。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事 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事业,就是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 设中不断巩固、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走向成熟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 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 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注:胡锦涛:在

16、“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复兴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并非主要依靠武力,依 靠强权,依靠某个集团的支持,而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依靠尊重实践、尊重群 众的实事求是精神,依靠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 列宁干成社会主义革命是他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他“从实际、逻辑、哲学思 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的结果;(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2页。 )戈尔巴乔夫断送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他在理论上背弃马克思主义、实现和平演变的结 果。邓小平使社会主义复兴,是他从拨乱反正中重新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恢复实践标准的权威,为社会主义注入生机与活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历史紧要关头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