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48015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论文,值得推荐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 这里为谁而存在华西村的社会调查报告 王恒腾 二零零三年的夏季是一个酷热难当的夏季,被华西村人称作“老书记”的吴仁宝自己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做了48年当家人后,在这一年的七月,也就是我们到华西村的第二年,其位子由四子吴协恩接任。华西村也许就此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提起华西村,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这一个江南小村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创造奇迹,有人怀着向往的把它看作传说中的“桃花源”或是“大同世界”的现代版本;也有人结合着理论说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未来闪耀着勃勃生机的一点星火。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华西村真的很富裕,华西村的农民真的住着两层别墅和

2、开上了私家轿车,而这些正是其他人所没有达到或无方达到的。 应该说,华西村“华夏第一村”的美誉决不是图有虚名的,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太显著了,而这些成绩上还被他们打上了深刻集体经济的烙印,这一直都是华西村人所津津乐道的.七十年代以来,华西村从无到有办工业,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拥有企业58家,固定资产21亿元.建村时,人均产值不到300元,四十年以后的今天,人均产值达到300万元.华西集团拥有中高级工程师1000人,引进了当今世界一流的设备,有1000多

3、个品种,1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能力.1998年华西村A股在深圳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村名命名的上市公司.华西村的村民多数为华西集团的员工,多数从事工业生产。他们的大部分收入被存入集体账户成为了股金,再由村委会统一分配,从水、电、气、饮食到家用电器、私家轿车、别墅,一应俱全。可以说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既归为个人名下又属于集体。在这样的一种分配模式下,二者利益双收,一方面,在对集体产生归属感的同时,个体充分发挥着自我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一条无形的带子又将二者魂绑在一起,共存共荣。 在华西村,参观的游客除了可以听到导游如数家珍的介绍经济上的成就之外,更可以了解到他们特色的文化生活。华

4、西村人独创的把“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积极地开展“六爱”、“十富赞歌”、“十穷戒歌”、“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的教育活动,发扬华西精神。还成立了特色艺术团,表演各种特色节目,寓教于“戏”。华西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多:每晚的党委会、每周的村民大会、每月的打工者大会、每季度的村民和打工者全会及每天早上上班前各单位组织学习新闻时事、吴仁宝的最新讲话精神、单位各种政策的例会。现代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在涌动,因而现代人的思路要比前人开阔的多,华西村特有一些文化现象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是无法理解的。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华西村是集体经济,这种体制内在要求是思想上的统一,

5、因而必须通过各种载体去传播和引导以造成这种统一,结果便形成华西村浓厚的政治气氛和独具特色的华西哲学。华西村人对社会主义的朴素理解不同于任何一部社会主义著作中的定义,也许这不是最具权威解释,但是是易于让中国人产生共鸣的。华西村的社会主义是在传统的儒家,墨家(甚至还有道家和法家)文化、当地地理民俗、现代精神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融合里出现的。其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就是吴仁宝总结,用以指代华西村人幸福观的“五子”(车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思想。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华西村,都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集体经济”,离开了集体经济谈华西村都是空洞的,就像抛开了经济基础,只讲上层建筑,是没有根本的,也没有灵魂的。吴仁

6、宝自叙华西为“0.9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千万分之一”,这个巧合似乎暗含着华西村作为一个理想国度的模型和缩影的隐喻。从这点出发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外人对华西村的印象参杂了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到科学社会主义期间的很多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一批“明星村庄”,除华西村外还有河南漯河市临颍县的南街村及曾经辉煌,但如今已经衰落的大邱庄。它们如此耀眼,以至于观者云集,溢美之言无数;它们又如此独特,与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发展之路迥然相异。在举国皆谈“分田到户”的时候,它们却把资源收归集体掌握;在市场化的分配方式成为时代主流时,它们的分配却带有强烈的供给制和平均主义色彩;在经济建设成为各地的中

7、心时,它们还保留着浓厚的政治氛围(南街村的政治情感叫华西村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老三篇”为思想核心演绎了一个经济神话的人民公社版本);在明晰产权成为经济改革的一个方向时,它们还保持着大一统的格局(比如在华西村,每家的资产数-这些在别处被认为是隐私的东西明晰的贴在村礼堂的走廊里)。 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中国明星村庄的成功带来这样一个悖论: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而逻辑验证却很难,它颠覆了所谓在实验证明和数学推理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所有经典理论。七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其前提是“公有制为主”,明星村庄的兴起是否可以视为这一理论的一个注脚集体经济还有某些

8、更大的,未被挖掘的巨大潜力,比现行的体制更适合当代的发展。 1993年,大邱庄的领头人物禹作敏以另一种方式引退-被判处二十年监禁至此大邱庄首富村的神话不再延续。当然,不能单出而狭隘的以类推的方法把华西村等同于大邱庄,将吴仁宝重叠在禹作敏之上,但是作为一种对更高级体制探索的范例,更多学者关心的是华西村能否由“神话”转为“人化”,即华西模式是否有更大规模推广的可行性;它对潜在病变和炎症的自我修复能力又如何。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华西村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党政合一,政企合一,三套班子拥有同一套人马。换言之,行政上的华西村就是经济上的华西集团。高度的集体化会导致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的薄弱,这是似乎很多年来乌托

9、邦、反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协调和斗争中的一条定律。不知道华西村会不会是一个反例。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除了领导者外,华西村少有出色的人才,更解释了华西集团这样一个企业众多,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在经营十年后,仍没有知名度极高的品牌和产品,由于华西模式的组织目标更看重村民的福利,与其他企业不同。或许,这是华西模式在初级阶段的必然,但其无论利弊都是他人不值得借鉴的。此外,据有关数据表明,吴仁宝和他的四个子女拥有或控制着华西村90.6%的资金,同时他们在华西村各个重要部门都处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吴协恩的接任,这些信息很容易使人把华西村误解为是吴氏的家族企业,或者以后会是。尽管吴仁宝的初衷也许是想体现

10、一种“内举不避亲”式的大公无私。但无论如何,“家族企业”的印象都是要尽量避免的,不然将是体制上的退步。有些西方学者把中国明星村庄归为“能人经济”在经济学上,判断“能人经济”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成功能否延续两代以上。否则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中国明星村庄就永远只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人的东方人特有的人际结合方式,只在特定环境下有效。 中国只有一个华西村,至少现在是这样的。那么,华西村存在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在华西村时看到了现在的繁华和宁静,也听说和想象了这个村庄在独立发展初期的挣扎时的种种剪影。有人说,华西模式反映了一个民族向现代社会转型中自身的政治文化性格。我们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过华西村,书中那些令人难以置信文字,无论相信与否,都将成为一种符号,激励一代一代的少年为了使之成为现实,或者将这种现实扩展到自己身边而努力。“9.11”事件中,象征着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轰然倒掉,在险象环生中疲于奔命的人们也许会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华西,那一派田园诗般的美好情景,能使他们在憧憬未来社会时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慰籍。不管是什么,激励也好,慰籍也罢,华西模式表着人们追求自身和社会更加和谐的一种心态。 关于华西村外界仍在探讨和争辩,而华西村人都将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单从为父老乡亲谋福利来讲,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色彩的吴仁宝做到了,华西村做到了。优秀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