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47982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俞永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辛词结句的艺术特色浙江富阳场口中学(邮编311411) 俞永刚 【内容提要】清沈祥龙云: “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辛词雄视千古,在结句方面更是汲取前人精华又独有创新,收尾妙笔一挥,佳句自成。本文从佳轩词结句的各种手法,这样一个独特而细微的视角来探寻稼轩词独有的艺术魅力,挖掘词人胸中激越排宕的情感世界,来寻视时代在词人词中词人心中留下的深深印痕。 【关键词】辛词 结句 宕开 拍合内转 特写式小引元人乔吉在谈及诗词的章法时曾说:“作乐府亦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里所说的“豹尾”就是强调诗词创作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除此古人对词的结尾时有论述,刘永济词论称:“结句大约不出景结、情结两种。

2、情结以动荡见奇,景结以迷离称胜。如清真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及(梦魂凝想鸳侣)。前为景结,后为情结,从中可见一斑。”然词论中又称:“ 至前,后段之章法,或先点染情中之景,后入景中之情,或先追叙往时情事,后写眼前景物,或两段平列,而互相映照,初无一定之法。大抵依据吾心所感之先后而言,自成片段。盖法根于心,事在文先,惟虚静者能令所感分明澄澈,故形诸笔墨,合自天然矩度。”除情结景结,又有情景交融之说,且以下亦各有分法,各有形式,无一定规矩。词到结处凭个人阅历感悟、资质性格,得神来之笔。辛弃疾的词被公认为具有雄视百家的独特风格,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他“大声镗 ,小声铿 ,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四库 全

3、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确,辛词气宇轩昂,形象飞动,给人一种感情激荡,龙腾虎跃之感。刘熙载气概称“稼轩词龙腾虎掷”,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辛词“词中之龙”,“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又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这些都道出了辛词的个性。这些个性从何而来,从辛词的哪一部分最能体现“轩昂”、“气魄”、“沉郁”、“悲凉”从而感受稼轩壮志难酬,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遭遇与思想,那就是结韵一句最能体现其志。现拟从用典、对举、宕开、以静制动、特写式几方面来论述辛词结句的特色。一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窥词管见云:“词要住得

4、恰好。小令不能续之使长;长调不能缩之以使短;调之单者,欲增之使双而不得;调之双者,欲去半调而使单,亦不能。如此,方是好词。其不可断续增减处,全在善于煞尾。无论说尽之话,使人不能再赘一词,即有有意蕴借,不吐而吞,若为歇后语者,亦不能为蛇添足,才是善于煞尾。”稼轩以其对词的独到见解,融合自身的履历与情感,在词的结尾之处更是独有创新,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胜,独标一格。一、用典,正面取意。既词尾取古典中英雄自况,以喻己志,以抒壮志难酬之悲意。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

5、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词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者当自起义抗金之日(即1161年)之事起。且金至完颜亮的大举南渡即在1160年秋,并到扬州被部下杀死,完颜雍自立为金主与宋讲和。这时的辛弃疾对抗金事业的胜利是充满信心的;对南宋朝廷寄予的希望是十分殷切;四十三年后,闲置多年的老人,当其再度被启用时,一旦放眼江山,怎能不想得很多很多。“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言: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

6、其健壮与否。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遂罢。稼轩以廉颇自况,把典故融化于具体生动的描述之中,使人不觉生硬之感。“凭谁问”最是润滑,也道出了无限的辛酸,谁也不要问了,要想报效国家是无望了。另一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此篇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结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典出孙权传注引吴历:“公(曹操)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

7、耳”。可见节拍三句袭用曹操语意,一气而下,对答如流,足见功力。且词人暗用歇后,他只用曹操上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即赞许孙权,暗抒己志。而后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说,可不要像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那样,大敌当前,跑的跑,降的降,真如“豚犬”一般。暗示偏安的南宋皇帝就如刘表的儿子一样无能,这讥讽是尖刻的,近于詈骂,所以不得不用藏头露尾的歇后语。反意用典。反用典中之意,讽刺时政,以抒悲愤之情。卜算子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此词约作于庆元六年(1200)时稼轩罢居瓢泉。“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语出孟子公孙丑

8、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也,舍我其谁也。”力田:选技人才的科目。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两科。词中意思是:以抗金复国,“平治天下为己任的英才志士,却落得归耕山林,锄草浇园,岂非荒唐可笑。反其意而用之,不惟愤懑之情溢于辞表,更是对当朝用人政策的嘲讽。另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 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少年,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秸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此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是年夏秋之交,

9、稼轩在大理寺少卿任上不足半年又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这是词人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作。按:扬州为当时长江北岸军事重镇。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颜亮大举南侵,一度占领扬州,后被南宋虞允文率部在采石矶一战击溃,完颜亮也为部属所杀。稼轩过此,抚今追昔,感慨尤深自“隆兴和议”(1164)以来,主和舆论,甚嚣尘上,致使爱国志士年华虚度,请缨无门。词中有“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的白首之叹,归隐之思盖源与此。结拍“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一反自己景仰的“千古李将军”,去言“莫射”劝友当太平侯相,不作战时李广。逆志违意,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内心的痛苦,讥讽时政,入木三分。二、对举。互不关涉两

10、事在词尾对立出现,形成前后、大小等的差距,凸现现实的黑暗,词人抱负难成的悲郁。稼轩年轻时“挥羽扇,整纶进巾,少年鞍马尘”。南归后,不得重用,“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如此大的落差在其词中必有表现。鹧鸪天有客慨然淡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游戏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女足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总观全词,上片“追往事”,下片“叹今吾”。今昔对照,讥刺时政和不甘终老田园之意甚明。而全词最有力的对照却在结尾一句。“万字平戎策”,“东家种树书”。互不关涉二事对举,形象地概括出南渡后的壮心抱负和落寂处境。一种年少时的壮阔雄心

11、,跃马平疆的志向与如今的白发、田园,一大一小,强烈的落差,凄凉之气油然而生。这里凸现的是稼轩的一个“悲”字。 另一首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本词有两处对举,一处是“平生”与“归来”的对照,宏伟的理想与归来的处境相比,另一处即结句“秋宵”的饥鼠、蝙蝠、破纸窗等萧瑟悲苦之气与“万里江山”相对照。结处如此一笔使全词境界大变,奇峰突起,用万里江山覆盖住凄风苦雨。道出了词人身居茅屋,胸怀天下,梦中犹不忘统一大业,在万里江山的阔大背景,顿时耸立起一个高大的爱国形象。这里显现的是稼轩的一个“壮”字。

12、三、宕开。瞿禅师说:“做文章正面愈小愈好,像斧头一样上头大,力量就大。”结句宕开就是如此,要以一句之力,盖过前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辅壮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 此词作于绍熙四年(1193)秋。是年陈亮考中进士被光宗赵惇亲擢为第一。时稼轩正在福州知府兼福州安抚使任上,作此壮词以寄,愿与陈亮共勉。词以英雄许人,亦以英雄自许,起句写现实,醉里挑灯看剑,情绪急切,形象鲜明,然豪壮中已含悲凉。“梦回”以下,倒叙梦境。从军营生活到阅兵待发,从阵前激战到宏伟抱负,有层次地抒写了一腔豪情

13、。结句峰回路转,一个特大跌岩,由梦境返回现实,与篇首遥相互应。“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前九句内容即烟消云散。让读者体味到的只是将军空老,白发满头,凝聚了词人的无限悲愤。此亦欲抑先扬法,前为宾后为主,化“雄壮”为“悲壮”。此词结句的另一特色,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结句始转笔换意自成一段,转合为一,与上段相互映照,从而也打破了上下分片的定格。由此可见词人深得填词之秒法,也说明境到高处,文无定法,凭个人修为,资质与悟性 再来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闲

14、居带湖之作。“欲说还休”,是有愁难诉。“愁”,是国耻未雪,壮志难酬之“愁”。结句忽地宕开,神情淡漠,却字字含愤,发人深思。这一笔妙就妙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看似闲笔,实为千古难得的神来之笔,独标一格。历代词学家言愁叹忧的佳句数不胜数。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都是深得后人推崇备至的言愁名句。而辛词书至愁时不言愁“却道天凉好个秋”更胜一筹。其高妙在以景结情,词浅意深,耐人寻味,其时作者愁到极处不言愁,却呼纡出一句与愁仿佛风马牛不相及的观天景语自宽自解,这就更可洞见其内心郁结之深重了。这一句词语平淡,

15、然而平易中见真切,沈德潜唐诗别裁“语淡而味终不薄”,只要细细咀嚼,作者腹中愁肠千结,胸底块垒全未平的愁苦心境是不难感悟的。在此“天凉好个秋”寓无限愁思眼前,寄悲壮于平淡之中,让人感慨不已,这种“吞咽式”的抒情结尾之法显示出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四、拍合内转。是指将词中豪壮勃郁之气,几经曲折,融汇一体,最后发泄。谭评词辩所谓“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这是辛词沉郁顿岩词风的成因。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 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词作于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再返健康。本词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此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书之。如此本已曲折顿挫,而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