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对理解语义的作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47743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对理解语义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对理解语义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对理解语义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对理解语义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对理解语义的作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对理解语义的作用李金华摘要语境对词义,对修辞有制约作用和实现意义。一、语境对词义有制约性。二、语境对词义有显现性。三、语境可形成双关辞格、别解辞格、拈连辞格。关键词语境词义辞格汉语词的多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即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因此形成诸多的修辞辞格。本文就语境、词义、辞格三者关系作些分析,就教于方家。一、关于语境的有关论述英国功能派语言学家哈利迪1964年提出“语域”概念,认为语体就是由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相当于语言环境即语境。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1965年提出对

2、语域的看法,他认为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地点、身份和主题。用他的一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谁何时对谁说什么语言。对语境,我国学者也有很精辟的见解。陈望道先生早在30年代就很重视语境,他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的可能性”。(修辞学发凡13页)。研究语境集大成者,著名修辞学家王德春教授说:“什么叫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修辞学探索64页)。王德春

3、教授倡导建立语境学,让语境学同语体学、风格学、言语修养论、辞格理论一样成为修辞学的重要分科,并着重指出: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从以上中外学者论述可以看出,研究语境正在形成一门新学科,语境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笔者不敢奢谈,仅就语境略谈一二,以此就教方家。笔者认为:语境概括的说,就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特定的交际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的说,语境在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体现,在口头语上则指说话的具体场合、地点、时间、人物身份等等。语境对词义,对修辞有制约作用和实现意义。二、语境对词义有制约性人们在日常说话或写文章时往往会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这就是词义与语境发生了矛盾。象“大雨在咆哮”,“母

4、女俩亲热地说着情话”等语病就是词义和语境不符。因此,什么样的词义进入什么样的语境,都应认真选择,所以才有古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说。我们今人说话、写文章,水平有高下之分,与是否认真选择词义使之与语境相符有很大关系。汉语的词义多数是多义项的,象“宽”,基本词义是反映“横的距离大”,如“马路很宽”;“宽”还有其他义项的词义,如“心宽体胖”是松缓的意思;“从宽处理”是不严厉,不苛求的意思:“生活水平提高了,个人手头也宽了”,是充裕的意思。使用这类多义词时让他的某一个义项进入什么样的语境,要仔细推敲。象“现在我们村可富了,每家都宽得很呢!”这里的“宽”用的是“充裕”这个义项的词义,但在这个语境

5、里,“宽”的多个义项容易混淆造成误解,不如用“富裕”更贴切。所以说词义受语境制约,语境对词义有选择,因此,什么样的词义进入什么样的语境,都有其内在的制约规律。三、语境对词义具有显现性对于多义词的多义项词义,人们往往一下子难以分辨得清,但是只要放到具体语境中,这个多义词的义项不管有多少项,它只能实现其中一个义项的意义(如果是有意保留多项,产生了积极修辞效果,那是修辞的一种格式,后面要提到)。如“打”是个多义词,它的基本词义是“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如“打锣”,它的其它义项还有“打铁”(制造)、“打鱼”(捕捉)、“打水”(舀取)、“打毛衣”(编织)、“打电话”(拨)、“打草稿”(写)、“打主意”(

6、想)、“打酱油”(买)、“打行李”(捆)、“打灯谜”(猜)、打柴(砍)等计有24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在具体语境中“打”的24个义项只剩下一个义项了,如:此时,左右两翼的后续部队上来了,猛然冲杀着鬼子。战士们骄傲地说:“鬼子是铁打的,可巧遇上老子们是打铁的!”(选自收获1960年2期78页)例中的两个“打”,前一个是“制作”的意思,后一个是“制造”的意思。词义在语境中得到显现,在语境中得到固定,人们也容易认识它、体会它、辨析它。四、语境使词义分歧,形成修辞上的双关辞格大家记得智取威虎山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座山雕拿到杨子荣献上的复制后的联络图狂喜不能自禁,杨子荣强压着满腔怒火,面对行将灭亡的众

7、匪徒说:“这联络图一到手,牡丹江一带就是我们的了。”这里的“我们”在这种语境中,具有“包容”“排除”两个相反的义项。匪徒们听了这话认为“我们”一词包括他们在内,可是杨子荣说的“我们”一词则排除匪徒在外。这语言中的奥妙,观众一听就明,毫不费解,在这唇枪舌剑的激战中,幽默、含蓄的语言,会起到使观众紧张心情松缓、舒适的作用。语言产生了积极表达效果,也就形成了修辞上的语义双关辞格。退一步讲,如果不是这个语境,而是杨子荣面对小分队的众战友说这句话,“我们”就只能有一种义项,这句话也就是一句普通的叙述语言,更谈不上有什么修辞效果了。五、语境曲解词义,形成修辞上的“别解”辞格中国青年报1981年1月4日登载

8、一则小讽刺,某厂六层楼房分配法,引文如下:二楼三楼厂长、书记四楼五楼亲属、“关系”;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知足常乐咱不生气。“顶天立地”原意是形容英雄气概,而这则小讽刺的“顶天立地”,是说工人们分到一般人不爱住的六楼和一楼最高为“顶天”,一楼最下为“立地”,这是运用了词汇手段即“顶天立地”的字面意义来赋以新义的。但它不能和“形容英雄气概”这个约定俗成的原来含义并行不悖,更不能取而代之。因而这种修辞义是在辞书上找不到的,只能在特定的语境里偶尔用一下,但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刻,这就是修辞上的“别解”辞格。这种辞格的形成是和语境曲解词义紧密相关的,离开了这特定的语境,词义就发生不了这种变化,也产生不了这种积

9、极的生动的语言效果。六、语境前后巧妙联系,使一个词义产生特殊的语言效果、形成修辞上的“拈连”辞格阿妈坐在门口,膝盖上放着几件军衣,飞针走线忙不停。长长的线儿来回飞舞,抽得吱儿吱儿直响,和战士的鼾声揉合在一起。缝啊缝啊,春风绕着长线荡漾,暖流跟着针眼流淌。这破洞曾收进了多少风寒,此刻,又缝进了多少温暖!(摘自王宗仁缝)“温暖”是不能缝的,但在这特定的语境中,从前一个景中“拈”来,“连”在下一个景中,让前一个“缝”是缝具体的,是缝的物,而让后一个“缝”去缝抽象的,不具体的“物”。在这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并不觉得荒唐可笑,反而觉得亲切、别致、顺乎自然。黄伯荣教授说:“拈连是顺势建立的巧妙联系。”那么这

10、里的“巧妙联系”就是特定的语境,若离开这特定的语境,这句“又缝进了多少温暖”就有语病了。语境制约着词义的显现,从而影响着修辞的形成和修辞的效果。王德春教授在举了双关语义的例子分析说:“如果离开了言语环境,就将失去双关妙语的作用,显示不出强烈的修辞效果。双关如此,譬喻、排比等等修辞格也一样。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很难说譬喻得恰当不恰当,排比的适当不适当,很难说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修辞学探索32页)语境、词义和修辞上的其他一些辞格的联系,就不一一例举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词义在语境中得到显现,也得到固定,人们在语境中对词义才有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而一些词义正是由于在一定的词境中得到显现,产生了积极的语言效果,才形成了修辞上的辞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好比是:词是一粒粒种子,语境是一片沃土,词义则是种子从沃土里长出来的苗,而修辞上的辞格则是苗顶端开出来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