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27102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摘要在以文化霸权为特征的西方新殖民主义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基于文化不自觉的单一性、单向度问题威胁着我国高等教育主权的安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加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从制度移植转向自主创新。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文化自觉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呈单一性、单向度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简言之就是高等教育思想、经验及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多方比较”和“适宜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具有不同的立场,菲利普G阿特巴赫曾说:“工业化国家向第三世

2、界国家提供专门知识,部分原因是出于利他的动机,可能还有部分原因是出于他们的知识优越感”。1在市场化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扩展还成为强国追逐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地是通过国际化来学习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制度等。基于文化强势、主动输出和文化弱势、输入为主的两种不同背景条件,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单一性、单向度现象。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单一性与单向度,指的是在国际化进程中,将国际化等同于向某一国家或地区看齐,从而忽略了其他国家、地区实际上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缺少多方比较和适宜选择;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只强调学习和引进,甚至照搬,将本民族优秀成果输送出去的主动意识薄弱,缺少平

3、等对话和双向交流。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世界大学教育综合体系的边缘,学习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机遇,还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单一性、单向度现象,是当前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大学体系的建立是移植而生。从大学建立之初学习强邻日本,到后来学习德国大学模式,从培养师资到确定现代学制,中国通过学习和移植初步建立起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蔡元培领导的北大改革使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等理念逐渐融入了中国大学思想体系,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大学理想和追求。到上世纪20年代,美国

4、大学教育成为中国的主要学习对象,“1922年学制”的启用,标志着美国教育体制在中国全面取代了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模式。美国大学的董事会、评议会、教授会及学位制度,都被中国大学积极借鉴施行。自此,我国大学除了在较短一段时期内“一边倒”地学习苏联之外,对美国模式始终“情有独钟”。可见,中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师从日、德、美、苏,最后重以美国为主导的过程。在每个学习(实为移植)阶段,我国大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仅局限于某一个国家,缺乏比较和选择。在当代,“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各高校的一致口号,大学教育出现了“标准、模式和内容的西方化倾向”2,如在衡量大学学术水平时,总是采取西方尤其是美国标准;学术研究中习惯

5、于采取欧美的研究范式,凡事必言“欧洲”、言“美国”;在解释我国高等教育问题时总企图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寻求佐证;在制度改革如人事管理、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直接采用美国大学的做法;广泛推行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等,标志着课程体系的西化、美化;等等。唯欧、唯美的学习取向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单一性问题。与单一性问题共生的是单向度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西化、美化倾向,体现了出于文化弱势的卑微心态。这种心态使我们在评价中外高等教育时失却了客观标准,从而在国际交流中片面强调引进而缺乏输出,这在高校师资建设、留学教育、课程建设等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国大学一贯重视教师的国际化交流,通过聘请海外

6、学者和派遣教师到国外访学、进修等,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理念;有的院校还特别设岗,专聘海外学者,寄希望于其带来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项目或管理方法,以及带动国内教师发展。一“请”一“送”足以说明,所谓教师国际化不过是单面的学习而已。在留学教育方面,我国以派遣留学生为主,目的在于“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优势学科,造就深谙异国文化的国际性高层次人才”3。事实上,我国在提高学术水平、增加科研产出和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寄予留学生以厚望。目前我国已成为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之一。相对于留学生输出,来华学习、交流的外国留学生,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所产生的影响,都极其式微。可见,我国留学教育严重失衡。当然

7、,这与我国同欧美经济、科技、教育的差距有关,但所反映出的对国外教育的崇信亦是毋庸讳言。在课程建设方面,我国大学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引进国际教育课程,其明显效果就是加重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进一步推动了“全校英语”、“全学时英语”甚至是“全民英语”。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大学母语教育日趋薄弱,大学生母语素质发生危机。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单一性与单向度问题威胁教育、文化安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单一性、单向度现象,反映了对国外教育的迷信和崇拜,其背后的一个重要促因是文化的不自觉。因为己不如人,所以放掉自己的,并不加批判和选择地搬来别人的。而问题在于,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发

8、达国家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新殖民主义”威胁。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不仅存在赤裸裸的利益追求的动机,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用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知识输出及援助性项目,“部分原因是为了维持对第三世界大学的影响”,“通过教育和政治结构的渗透,确保其稳定、普遍的模仿西方的倾向”,“维持第三世界的依附模式”。4以留学教育为例,欧美发达国家通过为国际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其背后反映了文化殖民主义的企图。全美留学生事务委员会副会长理查德提出,“要设法使留学生成为美国的朋友,并将美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带回自己的国家,增强美国在反对非民主制战斗中的地位”;美国比较教育

9、专家韦勒也指出,留学生会以留学国为模式来建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而不仅在经济方面会从属于西方,而且在科学文化方面也会从属于西方。5蔡元培先生曾隐忧道:“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不如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6显然,在当今东西方科技、文化格局下,这种充满文化霸权主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使第三世界国家面临沦为发达国家文化和教育附庸的危险。事实上,文化主权和文化霸权间的博弈是当今国际文化关系的轴线。霸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文化上不自觉、不自信而导致缺乏维护国家文化自主权的自觉意识。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和自信,使得在面临强大的外来文化时,一方面陷入一种文化自卑情结,另一方面则

10、产生缺少批判的“简单拿来主义”,以为“月亮也是外国的圆”。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批判的就是国人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不自觉。北大学生罗章龙在回忆上世纪20年代的北大时写道:“留学教员中,从美国回来的,推崇美国民主制度,大力奉倡杜威的实证哲学;而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则歌颂英国议会制度。甚至有人公开说假如中国有一天亡国了,我希望亡在英国人手里”。7曾任北大教员的沈尹默提到当年的预科学长徐敬侯“一开口就是我们西国如何如何”。8不仅中国如此,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有这样的倾向:“一提到知识分子,不是根据一个人有多少智慧,而是看他懂多少欧美思想和学说来判定”。9文化的不自信、不自觉一旦融入了民族性格

11、,在国际交往中会对发达国家形成潜意识的妥协或依赖。教育依附理论就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倾向。该理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高等教育和学术体系中的先进性无可挑剔并将永远保持下去;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依附于西方模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并只有依附于西方模式才会继续发展。显然,依附理论实质是用西方的话语系统来消解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教育的话语权力,而其背后所反应的恰恰是文化不自觉。在充满文化和教育霸权的环境里,文化的不自觉以及由此而生的单一性、单向度国际交流给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主权和文化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从现实看,第三世界的大学离国际知识和教育体系的中心越来越远,正退化为发达国家大学的传播者和模仿者,

12、它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建立在某种西方模式上,反映着西方体制下的多种价值观和组织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教学语言用的是外语,很多教师曾在国外受训”10。第三世界的教育越发西化,甚至“唯西方的标准”渐变为一种意识形态或制度安排,而传统文化从其主流教育中逐渐消失,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文化失根”的情况下陷入新殖民主义的陷阱。中国高等教育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与我们过度迷信国外制度文明、一味照搬移植而缺乏一个批判吸收的本土化过程不无关系。在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仍缺乏应有的审慎、批判和反思精神,单一性、单向度的国际化模式使中国大学在课程、学术、管理等

13、各领域严重“西化”、“美化”,在“依附发展”的泥淖里越陷越深。长此以往,“世界一流大学”将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更可怕的是这必将使中国的大学沦为“西方大学的附庸藩属”,而失去了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这便是教育主权沦落的危机。可以说,科学文化观的错失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担负文化传承功能的教育尤其是具有文化批判和引领使命的高等教育由于发生异化,又会进一步使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和颠覆,民族文化体系趋向崩溃。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存在的血液,外来文化侵占传统文化领地,文化安全的危机势必威胁民族生存。钱穆先生曾以其对中国文化命运的敏感和忧患,断言“一旦传统被抛弃,新的中国就会产生

14、一大批西方式的技术人才,同时也就把灵魂卖给了西方”。11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杂志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性危机,“中国正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12三、文化自觉与我国高等教育自主与创新显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我们既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必须保持足够的危机意识,以审慎的态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事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警惕“新殖民主义”暗流。具体来说,要改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单一性、单向度的危险趋向,避免教育主权旁落,必须增强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

15、认识”,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指的就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13要做到文化自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文化主体意识,尊重并维护古往今来所积累的中华文化资源。我们既要继续坚持“拿来主义”,更要从民族教育思想资源中寻求智慧。历史上,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对日、朝、韩“汉文化圈”及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蔡元培“学术自由、

16、兼容并包”的大学思想及其领导形成的“北大模式”,开启了中国的新大学时代;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划出了灿烂的轨迹,书写了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史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尽管距世界中心尚远,但30年间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毋庸质疑,中国智慧足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根基。然而,任何民族的文化只有经过不断更新才能实现进步,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在尊重和继承历史的基础上从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汲取新经验。不容否认,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尤其美国大学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先进”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我们在“拿来”时,必须选择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如中国的教育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等;同时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来自域外的资源、思想等常常附加着超越教育本身的东西,有害于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安全。文化自觉的核心是“自知之明”,客观评价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潜力,认清其在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模式于我而言所具有的“双刃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