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1499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场场危旧房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提要1项目名称 *畜牧场危旧房改造2项目建设地点*畜牧场将城分场3建设单位*畜牧场4项目主管单位*农业局5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占地面积为30亩,总建筑面积1525.5,其中:北楼建筑面积688.5,南楼建筑面积837,均是二层砖混结构。6 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农垦危房的改造工程,从群众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出发,切实改善农场危旧房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农场危旧房居民获得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共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农场危旧房改造,扩大当地住房消费需求,拉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确保农场社会的和谐稳定。7项目建设期及进度建设期为10个月,拟安排在2012年4月2013年2月8项目投资规模

2、与资金来源经估算本项目建设投资154.3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政府补助资金与省政府补助资金121.8万元,农场自筹32.5万元。1.2 编制依据1.关于推进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2.关于中央投资支持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056号);3.农业部等五部委关于做好农垦危房改选工作的意见(农垦发20112号)4.*发改委关于转发下达国有垦区危房改造项目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6. *畜牧场提供的基础数据;1.3项目区概况1.*畜牧场*畜牧场位于*索下扣村东,将城村东两个分场, 1960年建场,1960年

3、前为*公安厅劳改场,1960年劳改犯迁走,更名为*畜牧场。全场总人口176人,在职职工91人,离退休人员31人,土地面积1241亩,其中耕地面积1066亩。固定资产净值58万元。2.农场住房现状及改造存在的问题全场大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标准比较低,其中一部分为土坯房屋,现全部已成为危旧房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再适宜居住,亟需进行改造,我场大多数职工住房功能不全,水、电、卫、厨不配套,职工生活不便利,质量不高;部分职工居住面积偏少,相对拥挤。根据调查情况,全场需要改造危房70户。1.4 可行性研究结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省有关住房保障工作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

4、主义新农村的精神。符合扩大内需,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要求。是实现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基本保障水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畜牧场经历了几十年的资源开发利用、有利地支援了当地的经济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农场职工居住区规划不合理,住宅建设年代久,存在着房屋破旧,低矮潮湿,环境脏乱,排水不畅,安全隐患大,居民生活极为不便等问题。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5、。本项目通过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力扶持,对多年积累的、难以实施改造的农场农垦危房问题进行改造,在极大改善国有农场职工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有效拉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对改善国有农场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场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中央政府及省财政补助部分建设资金以及国有农场、居民自筹多种资金渠道和省、地方关于农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中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费,可以使项目顺利实施。因此,本项目是十分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国有农场在建设初期,受国家经济能力的制约,农场开发建设一直采取“先生产

6、、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是作为农业生产的附属工程,从设计到建设都采取“因陋就简”的发展模式,使农场的生活条件仍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计划经济年代水平。特别是农场址,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理念也无法在农场发挥作用。所以,导致国有农场职工居民住宅在建设布局上过于集中,形成农场特点的“棚户区”、危旧房,由于住宅过密,很难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社区”,给排水、供暖、燃料等无法达到合理的集中供给规模,同时还带来环境恶化,卫生条件较差,道路泥泞,垃圾成堆等诸多问题。国有农场职工居民住房条件与国家小康建设目标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

7、求相距甚远。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类型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应以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作为衡定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大多数的地方解决了温饱问题,沿海等地区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但要真正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使全社会的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

8、面发展”。中央文件提出“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同时国务院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求,确定进一步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垦危房改造。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国有农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场的目标要求,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国家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举措。为此,党中央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积

9、累,确定我国社会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本项目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提高国有农场职工生活水平,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长期以来,农场居民的居住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目前*畜牧场居民房屋多是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结构以泥瓦平房、砖木为主,墙体及门窗保温性差、屋面保温、防水性不好,冬季漫长,室内温度不足;夏季漏雨潮湿,室内卫生环境差。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危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场住房困难问题,2011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文,做好农垦危房改造工作。本项目的建设是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10、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1是改善国有农场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入,资助林业职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工程,既是加快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建设文明农场的需要;又是提高农场群众生活质量,确保农场群众更大程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的重要措施。是一项体现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凝聚力工程。2.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确保农场社会的稳定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保持我国社会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应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

11、别是消费需求。实施农垦危房改造工程,有利于拉动当地建筑业、建材业发展,带动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农场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3. 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农场社会的需要在农垦危房改造中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精心组织,配套建设,高标准实施的原则,通过科学设计,达到节能、舒适和方便生活的目标。在提高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职工医疗、社区服务等生活质量,使农场人居环境和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进而全面推进和谐农场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对*畜牧场危旧房进行改造是一项体现党和政府关心人

12、民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凝聚力工程,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优化调整国有农场产业布局,建设文明农场的需要,其建设对于促进农场经济的发展和保持农场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第三章 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3.1项目区概况*畜牧场位于*索下扣村东,将城村东两个分场, 1960年建场,1960年前为*公安厅劳改场,1960年劳改犯迁走,更名为*畜牧场。全场总人口176人,在职职工91人,离退休人员31人,土地面积1241亩,其中耕地面积1066亩。固定资产净值58万元。3.2建设地点*畜牧场危旧房改造项目位于将城村东分场,场址平坦,环境安静,位置适宜,交通相对便

13、利,便于物流和人流的出入,适宜作为建设用地,符合选址要求。3.3 自然地理概况及社会状况3.1.1自然地理概况 项目实施地点*将城村,位于县城西南部岗区。*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方圆250公里范围内,有郑州、石家庄、济南、太原4座省会城市。因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汤阴成为辐射豫、冀、鲁、晋4省的商品集散地。便捷的交通是汤阴的主要特点。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客运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 国道连接南北,汤台铁路、汤鹤铁路和302省道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织的运输网络。特别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在此建立万吨级货运中枢站,使汤阴的豫北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成

14、为新一轮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和产品扩散地。汤阴南至新郑国际机场、北到邯郸国际机场、仅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路径。气候气象*地处暖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冬日严寒,夏日酷暑。历年平均气温134。C,年平均地温156。C,平均每年日照数为23699小时,平均日照率为54,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109.3千卡cm2,光能利用率为1.6,年平均无霜期为206天,平均降雨量582.3mm,风向、风速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偏南风。地质及水文条件选址范围内土质上部耕地土层约1米,下部为中高压缩性粘土,承载力120-180千帕。建设区地质结构稳定,根据

15、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9),本区为度地震烈度区,按度设防。勘探区地下水属潜水类型,水位受季节影响显著,枯水期水位下降,丰水期水位较高,地下水对砼基础无腐蚀性。地形地貌汤阴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麓的过渡地带,全县以平原为主,全县总地势为西部南部高于东部北部。京广铁路以西是五里岗,属太行山余脉,海拔最高186.4米。县城东南约13千米是火龙岗,海拔最高111.8米。丘陵约占总面积的27.1%,余为平原。平原(含泊洼地)广阔,海拔在53-100米之间。两岗六泊一平原构成*的地貌特征。*境,东西修长约35公里,南北狭窄约20公里,京广铁路以西为太行山东麓丘陵,铁路以东距县城约10公里处,势跨浚、汤两倒之火龙岗,纵贯其间。其余皆为平原,属太行山麓的冲积平原。县境东界为卫河,卫河之滨属砂碱地带,为黄河故道。地势西部略高于东部北部,城度在1/200/2000之间。县境内和县境边际,从南到北,有永通、汤、三条河流,先后分别在中部和东部汇流向东注入卫河。 地震:根据建设部建抗(1993)13号关于执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关规定的通知和国家地城局、建设部2001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工程按*地区标准,设防烈度要求为8度。3.2 其他建设条件3.2.1 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