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08866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前言21.矿井概况41.1 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及交通41.2 矿井地质概况51.3 1172采面布置概况161.4 采面通风及瓦斯情况172 区域防突措施173 局部防突措施183.1 煤巷掘进工作面先抽后掘预抽煤层瓦斯183.2 回采工作面顺层钻孔抽采183.3 预抽煤层瓦斯主要设备的选择193.4 局部防突措施执行情况293.5 局部防突措施效果分析293.6 钻孔控制范围效果分析314 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测定315 煤层残余瓦斯压力测定326 煤层突出危险性指标分析336.1 煤的破坏类型336.2 瓦斯放散初速度336.3 煤的坚固性系数347 1172采面突出危险性评价结论34

2、35前言 根据矿井开拓方式、工业场地布置、井田内地质构造、开采机械化水平及煤层赋存情况,矿区内K1a与K17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83m,K17与K22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27m,K22与K23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0m,K23与K24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2m,K24a与K32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4m,K32与K33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3m,K33与K35b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2m,K35b与K39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3m,K39与K40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4m,K40与K109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200m,K109a与K110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3m,故将K1a煤层划分为上煤组,K17、K22、K2

3、3、K24a、K32、K33、K35b、K39、K40煤层划分为中煤组,K109a、K110a煤层划分为下煤组。矿井划分为2个水平,5个采区。一水平标高为1300m,水平以上的中煤组为一采区,水平以上的上煤组为二采区,水平以下的中煤组为三采区;二水平标高为1100m,水平以上的下煤组为四采区,水平以下的下煤组为五采区,本矿首采煤层为薄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稳定性一般。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鉴定不突出区域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非突出区域进行设计和管理;无冲击地压现象,布置的1172采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2010年5月

4、出具的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捡材沟煤矿17号煤层在矿界范围内F8断层以西+1300m标高及以上水平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根据我矿1172采面局部防突措施实施及防突效果的分析、残余瓦斯含量、残余瓦斯压力、突出危险性指标分析,水城县阿戛捡材沟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本次评价工作遵循的依据是: 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2011年);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 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AQ1050-2008);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 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

5、006); 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63号。1.矿井概况 1.1 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及交通捡材沟煤矿位于水城县阿戛乡格目底向斜南东端仰起处,行政区划属水城县阿戛乡管辖。地理座标为:东经10503291050411,北纬262545262625。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1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呈不规则多边形,走向长0.81.24km,倾斜宽0.941.16km。与周边矿井无矿界重合。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水城县阿戛捡材沟煤矿矿区拐点坐标拐点编号X坐标Y坐标12924342.0835506866.5722924342.0835505936.573

6、2925131.0835505733.5742925613.0835506641.5752925267.0835506887.57面积1.1156k开采深度由+1500m至+1000m矿井距水城县人民政府(双水)23km,距六盘水市区32km,紧邻203县道,距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法那收费站4km,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捡材沟煤矿交通位置图1-11.2 矿井地质概况 1.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第四系。现分述如下:1.2.1.1. 二叠系上统(P3)1)峨眉山玄武岩组(P3)分布于矿区东部外缘

7、。上部为灰绿、深灰色拉斑玄武岩、间隐结构玄武岩,夹412m之紫、黄褐、灰绿色凝灰岩或凝灰质粉砂质粘土岩。下部为深灰黑色块状拉斑玄武岩及少量玄武质熔岩、集块岩、玄武质凝灰熔岩。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180250m。2)龙潭组(P3l)分布在矿区东部,为一套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煤沉积。岩性以灰、浅灰、黄灰等色,簿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中夹炭质泥岩、菱铁岩条带及灰岩610层,含煤层50余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2层。盛产腕足、瓣鳃、腹足等动物化石及羊齿类植物化石。组厚412.4m。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呈假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岩相、生物化石

8、特征和含煤性,区内龙潭组可分为四段,自下而上分述如下:第一段(P3l1)龙潭组底界标七(B7)顶界。该段岩性为浅灰色粉砂岩,夹粘土岩及灰岩、硅质条带或薄层,含菱铁矿及黄铁矿细晶或结核。顶部为一层灰岩(即B7),底部为铝土质泥岩(厚0.53m)。该段含煤 47层,其中可采煤层 2层(K109a、K110a),产腹足、瓣鳃类动物化石和乌尔曼杉等植物化石。本段动物化石较多,且与植物化石间互出现,煤层较稳定,灰分较低,硫分高,为滨海泻湖沉积环境。段厚47.555.5m,平均51.5m。第二段(P3l2)标七顶界K40煤层底界。该段岩性为浅灰、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夹炭质泥岩、粘土岩,含

9、菱铁岩条带和黄铁矿结核,本段以小的韵律层发育为特征。该段含煤2327层,煤层发育差,厚度簿,极不稳定,尖灭现象频繁,段内无可采煤层,仅有零星可采点。产羊齿类、乌尔曼杉等植物化石,中部和下部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该段砂体和小韵律层发育,煤层发育差且极不稳定,中、下部产动物化石,上部以植物化石为主,煤层灰分、硫分均较高,为前三角洲沉积环境。段厚151.9197.5m,平均174.7 m。第三段(P3l3)K40煤层底界K18煤层顶界。该段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普遍含菱铁岩结核或条带,含煤1214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6层(K35b、K33、K32、K24a、K23、K

10、22),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富集层段。该段不含动物化石,以盛产羊齿类植物化石为特征,主要有大羽羊齿、栉羊齿、蕉羊齿等。该段砂体较发育,盛产植物化石,不含动物化石,煤层发育好,厚度较大,且较稳定,灰分、硫分均较低,为三角洲沉积环境。段厚78123m,平均94.6m。第四段(P3l4)K18煤层顶界龙潭组顶界。岩性为灰、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夹细砂岩、钙质泥岩及生物灰岩46层(单层厚一般0.53m),普遍含黄铁矿结核,含煤710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2层(K17、K1a)。本段以盛产腕足、瓣鳃、腹足类等动物化石为特征,偶见少量羊齿类植物化石。本段由多个“灰岩(海相泥岩)砂泥岩煤层”

11、小旋回组成,代表多个“海进海退”过程,以产动物化石为主,煤层不厚,但较稳定,具中灰,高硫之特点,据此,本段为 “泻湖潮坪”沉积环境。段厚76.2112.9m,平均91.6m。第四段(P3l4)层位大致相当于长兴组,与三叠系飞仙关组呈过渡关系。1.2.1.2.三叠系下统(T1)1)飞仙关组(T1f)灰绿、灰紫、紫及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岩、钙质砂岩及灰岩簿层。下部水平纹理发育,中上部波状、脉状及斜层理较发育,层面常具波痕等构造,地表常呈球状风化。盛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有Lingula sp.、Claraia aurita (Haueg)、Claraia

12、 sp.、Velopecten sp.、Eumorphotis sp.等。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组厚466.0501.2m,平均485.2m。根据岩石颜色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T1f1):即俗称的“卡以头层”,为灰绿、灰黄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时夹泥灰岩簿层,下部水平纹理发育,有时中夹灰紫、紫色层。段厚58.379.7m,平均69.0m。第二段(T1f2):灰紫、暗紫、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中夹少量泥灰岩薄层。上部常夹一层紫红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下部常间夹灰绿色条带,与第一段颜色呈过渡性质,两者分界线不易准确划分。段厚333.4420.

13、6m,平均398.0m。第三段(T1f3):红色、紫红色薄层状页岩和细砂岩、粉砂岩互层,段厚43.071.0m,平均57m。1.2.1.3.第四系(Q)分布在沟谷、缓坡等低凹地带,系坡积、残积和冲积产物。主要为褐灰、褐黄、暗紫灰色粘土、亚粘土、砂质土、含砾砂土及碎石等。厚046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2.2 地质构造 捡材沟煤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威宁-紫云北西-南东变形区、格目底向斜南东端仰起处,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总体呈一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近西的单斜构造;倾向250300,倾角为925。F8断层以东,构造较复杂;F8断层以西,构造相对较简单。1.

14、2.3 水文地质条件马场井田位于格目底向倾南翼东端,位于两山脉之间的北西-南东向的槽形地带,百车河则位于马场井田东北缘,该河基本沿岩层走向贯穿全区,流经地段主要为玄武岩和茅口灰岩,地形总的是由北西向南东倾斜,沟谷发育,其走向与地形倾斜方向一致,并于不同地段汇入百车河。捡材沟煤矿矿区区域上处于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位于马场井田南端,属马场井田单元地表分水岭地带,属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区,排泄条件较好。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流水,有六条季节性沟谷溪流,其流向均由南西向北东流入百车河;溪沟中水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流量大,平时流量小甚至干涸,一般为0.98L/S。长年性地表流水为矿区外发源于西面、流向自南西

15、向北东流入矿区以北的百车河;百车河流量迅速,受大气降水影响,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大、旱季小,一般流量在15.773151.29L/s;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北东面的百车河,高程为1180m左右,区内地表水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煤矿属构造侵蚀、溶蚀的低中山地貌,一般海拔1255.02103.7m,最高点在南西侧尖山顶,海拔2103.7m,最低点在矿区北东侧沟谷中, 海拔1255.0m,矿界北侧外围的百车河为矿区最低侵蚀面,海拔1180m。预测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307m/d,正常涌水量为653.8m/d。依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至中等类型。属顶板间接充水裂隙含水层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1.2.4 煤层 矿井范围内核实的全区可采煤层5层(K32、K33、K35b、K109a、K110a),大部可采煤层5层(K1a、K17、K22、K23、K24a),局部可采煤层2层(K39、K40),共12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K1a煤层位于龙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