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9646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6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点6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点6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考点6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点6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66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66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考点要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重点难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及评价;“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和发挥的作用。【整体概括】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孤立的政策。为了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和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及封锁,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冲破了美国外交上的孤立,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

2、为处理国与国的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第一次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知识归纳】一、国际环境1、有利因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壮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2、不利因素: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特别是美国帝国主义却充满敌意。美国在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包围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这使新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

3、的首要任务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要想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

4、、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史等四个方面来考虑。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外交有着根本的不同。)3、目的: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原则: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

5、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5、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经过谈判后再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 含义: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事实上,中国在联苏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

6、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在抗美时,也存在一定条件下讲和的一面。原因: 由社会制度决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种社会制度上的倾向性,决定了新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倾向性,必然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建设的客观要求决定:新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又无经济建设经验,为了获得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必须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由当时国际形势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包围、封锁、威胁中国,新中国必须实行“一边倒”才能顶住美国的压力,打破西方的包围和封锁。实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作用:积极: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使中国获得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7、和帮助。消极:由于明确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对外关系上就不可能不受该阵营的制约,所以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此外,还提出了“礼尚往来”,“互通有无”等方针。新中国为什么要“团结世界各国人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因为中国同广大亚、非、拉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命运,有团结合作的基础,这样做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有利于扩大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说明:这说明新中国认识到团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与旧中国外交相比,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从政权性质、外交政策的

8、根本目的、国际环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这几个方面来考虑)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特点:政权性质: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根本目的:为了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启示:国家的外交政策

9、由政权的性质、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只有建立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外交关系才可以持久。三、开拓外交新局面1、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背景: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表现: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原因: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使新中国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实现国与国“和平共处”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国内经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目的: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提出:1953年周恩

10、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得到中印、中缅的认可;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最终完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进一步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实质: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彻底否定。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意义: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功地解决了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国际: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有利于今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

11、健康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广大穷国、弱国和小国主权的有力武器,反映了战后第三世界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适应了战后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潮流,因而深受这些国家的支持和拥护。3、日内瓦会议中国为什么会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和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成为维护世界特别是亚洲和平与安全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当会议讨论到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时陷入僵局,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

12、提出六点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最终达成协议。4、亚非国际会议 召开原因:战后整个国际形势虽然趋于和缓,但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还在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二战后,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广大亚非国家走上了民族独立道路,但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和掠夺,广大亚非国家共同面临着摆脱困境发展国家的问题,为解决近代以来殖民主义统治给亚非国家造成的落后问题。1955年在万隆召开。 召开: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的作用: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背景:帝国主义阴谋对亚非会议进行干扰和破

13、坏,导致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含义:同:是指共同的历史命运,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目的:团结亚各国人民,促进亚非会议的成功。作用: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扬和拥护,促进了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意义:万隆会议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亚非国家增强了了解,加强了合作。万隆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

14、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是什么?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性是指: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和邻国的外交关系;在第三世界广交朋友。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国际统一战线。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内,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如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和加强同第三世界合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善中苏关系等,都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灵活性的表现。四、补充:外交环境的恶化和“一大片”的方针(五

15、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末)1、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关系继续敌对: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步发展,苏联要求在中国建设中苏共有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被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关系恶化。2、“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以中国的纬度绕地球一圈,与中国同一纬度的主要是)含义: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表现: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交。【知识拓展】1、建国初期的中苏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新中国和苏联作为这个阵营的两个重要国家,在50年代有过一个超常的友好时期。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即在世界上率先承认新中国,并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两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亲密无间的盟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