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文化情愫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9638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舍的文化情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舍的文化情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舍的文化情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舍的文化情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舍的文化情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舍的文化情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舍的文化情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舍先生的文化情愫陈玉兰(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100101011) 摘要:老舍先生的创作集通俗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这些是老舍先生创作的独一无二之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老舍的这种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呢?可以说,老舍先生自身的文化背景、所经历的世事以及其幽默的性格是他可以得以实现文学价值的重要先决条件。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先生的创作成就。关键词:“京味儿”、平民意识、幽默风味老舍先生出生在北平,是满族正红旗人。土生土长在北京的他,耳濡目染,对北京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所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的笔下大多都是在描述发生在老北京

2、的故事。因而,我们会看到现在的研究家在评论老舍先生的作品时称之为“浓郁的京味儿”。当然,从小家境贫寒的老舍先生写下的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有很多都是平民百姓的“小事”,不过正因为老舍先生所刻画出的性格鲜明、带有时代意义的一个个平民形象,又构成了老舍先生的另一个独特的风格,即老舍的平民意识。同时,在我们读过老舍先生的作品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作品中的语言很是幽默风趣,虽时常带有讽刺意味,但总会让人禁不住一笑。所有的这些独特写作风格,都为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不可代替地位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首先,我们来谈谈老舍先生作品中的“浓郁的京味儿”。在开始的时候我就提到过,老舍先生是一个贫苦的满族北京人,虽然

3、幼小时的他历经磨难,但是北京在他的记忆里是无法磨灭的,北京文化在他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综观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舍真实而又地道的北京人、北京话。有时候,看他的小说或是散文或其他作品,我感觉我并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领略北京的悠久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老舍先生对“北京的一草一木全都熟悉,因此,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以北京作为小说的背景。他描绘古都北京的大杂院、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各种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汇聚起来共有240多处。北京的自然景观在老舍笔下成了一张张色彩鲜明的图画,充满了诗意美。同时,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绘,如繁缛的规矩礼节,办婚丧大事的讲排场阔气,

4、洗三的兴师动众,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节令习俗,等等”。由此,我们足以看出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了。老舍自己也曾经说过:“在抗战前 ,我已写过八部长和几十个短篇,虽然我在天津、济南、青岛和南都住过相当的时期,可是这一百几十万字中十八九是描写北平。我生在北平 ,那里的人、事、景、味道和买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写”。就拿四世同堂来说,这部长篇小说就是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

5、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抗争。同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描写一个外号骆驼名祥子的人力车夫由满怀希望到城里谋生、刻苦勤奋地拉车,到失去生活意志彻底堕落的人生悲剧,而整个故事的进展都在北平这个有着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地。不管在四世同堂还是骆驼祥子,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老舍的北京文化情结。第一,这两部小说都是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第二,小说中有很多北京的方言,如四世同堂里的对话中不难看到有许多北平的地方语言:“疯娘”、“公母俩”、“蜜里调油”、“早晚的年轻夫妻”、“妇道一天老长在北海”、“扯起妞子就出去了”、“我招了谁啦”、“讪脸”、“脆快了当,并不调地方”、“粗卤”等等;夏志清肯定骆驼

6、祥子的语言用“爽快直接的文字传达了北京方言的地道韵味”。 第三,小说中还有很明显的儿化韵色彩。北京话最具代表性的儿化韵在老舍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细心的老舍并没有忽略这一点他本身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其次,我们来看一看老舍先生的平民意识。前文我曾提到,老舍先生的幼年生活很贫困,早年丧父,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凭母亲的辛勤劳动维持,这当然让老舍先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平常百姓在战乱年代的苦难和艰辛。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刻画出各种形象饱满的平民形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最能显示市民社会丰富性的,是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诸如车夫、艺人、暗娼、巡警

7、、教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罕见等等,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应有尽有。”断魂枪中,主人公沙子龙是一个因无法经营镖局而转身开起客栈的普通人,发生在其周围的也不过是些平常小事,基本上就是市井街头比刀弄枪的琐事,然而作者却把这些“琐事”描写得很生动,让人头脑中立马浮现出这些可爱而又可悲的市井平民。再如骆驼祥子“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车夫形象更是体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在此就不多加解释了)。最后,自然是要讲讲老舍先生语言方面的独特之处了,即老舍的幽默风味。朱自清有过这样的评论:“早期白话诗文大概免不了文言调,并渗入欧化调,纯粹口语成分极少。后来口语调渐渐赶掉了文言调

8、,但欧化调也随着发展,近年来运用纯粹口语国语,北平话的才多些,老舍先生是一位代表,但比较起来还是少数。老舍先生的作品富于幽默的成分,说起来极有趣味。” 由此可见,老舍先生的幽默风趣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在老舍早期的作品里,也有夸张有失节制,“为幽默而幽默”的缺憾。如老张的哲学中,描写中华民族“古劲而勇敢”一段的阔侃的确有点流于油滑,流于贫俗:“一进饭馆,迎面火焰三尺,油星乱溅。肥如判官,恶似煞神的厨役,持着直径尺二,柄长三尺的大铁杓,酱醋油盐,鸡鱼鸭肉,与唾星烟灰蝇屎猪毛,一视同仁地下手。”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标示出老舍的幽默风格趋于成熟。德国美学家弗里德兰德说:“艺术是种心灵的产

9、物,因此可以说任何有关艺术的科学研究必然是心理学上的,它虽然可能涉及其他方面的东西,但心理学却总是它首先要涉及的。” 北京孕育了老舍,而老舍也让北京文化更具影响力。老舍先生曾说:“计划回国后便开始写以北京旧社会为背景的三部历史小说可惜这三部己有腹稿的书,恐怕永远不能动笔了,这三部反映北京社会变迁、善恶、悲欢的小说,以后也永远无人能动笔了。老舍先生谈到这里,情绪激烈,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可想而知老舍先生对北京的情之深了!再加上老舍从小就形成的幽默风趣的性格和对天下苍生的同情之心,我们大抵可以了解老舍的文学价值远超过常人所达到的了。注释: 谢昭新、徐德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老舍.老舍论创作 三年写作自述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谢昭新、徐德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朱自清:论朗读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