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本善思想及其教育启示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9594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5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性本善思想及其教育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人性本善思想及其教育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人性本善思想及其教育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人性本善思想及其教育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性本善思想及其教育启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儒家思想的“人性本善”及其教育启示摘要:在东西方伦理学说史上,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性本善思想不仅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在教育角度来看,应该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当今社会我们应当不断内省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善性,让这种善性指引我们前行。关键词:人性本善 启发式教育 和谐社会任何德育都建立在一定人性论的基础上,坚持怎样的人性论,不仅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同时也会对德育方式方法产生重大影响。人性是关于人的本质特性、生命的基本倾向的哲学和伦理学概念。在东西方伦理学说史上,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旨分

2、析儒家思想中人性本善思想,并从中学习得到教育启示。一、人性本善1. 何为人性从古至今,人性问题一直是广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经过激烈的争讨与辩论,并没有对人性问题达成共识,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呢?所谓人性,是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既指向于人本身,也指向于人之外的存在物,是人区别于他物尤其是其他生物体的本质特征。人的自然欲求性是人类行为根本的出发点,是推动个人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基石,人的自然欲求性主宰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衡量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评判准则。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提出人性问题论断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3、他著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或者是相似的,没有太大的差异,这是一种先天的特质;后天的习得使得人与人之间就变得有差异了,强调了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社会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争论更多集中于“善”“恶”之间。“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关系到教育思想,从而影响一代代受教育者,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2. 人性本善而非恶先前提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思想里,对于人性还没有“善或恶”的意识,这也为后来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人性思想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提出了自身的、独具一格的思想学说,即人性本善学说,强调人性善先天的自然属性。孟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

4、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在否定告子“性无善恶”的基础上,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不是外来的作用),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人性本善学说是对孔子“仁”思想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虽然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 但是, 社会上的确存在着恶人和恶行。既然人性本善, 那么这些恶的行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人性是善的, 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习俗的影响就有可能改变其善良的本性。当不能保证人们最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时, 人的生存

5、环境受到威胁时, 就会什么都去干。这时人的善良本性就丧失了, 这是人性变恶的客观原因,“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梁惠王上。孟子还提出人自己本身的自暴自弃是“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上天赋予人固有的善质是一样的, 人之所以变恶, 不在于其天生的材质, 而在于主观上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本质善性, 是自己把自己的良知良能丢失了。“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 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 告子上。二、教育启示1. 性本善思想能够培养人的高尚品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人性本善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所谓“利他

6、主义行为”,就是指在一定情景中,放弃自身的利益和追求,服务于他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一种道德高尚的行为表现。根据孟子的人性善学说,人人都具有的“善端”,是这种“善端”的外化导致了一种大爱的涌现,一种利他主义行为的产生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6):16-25.)。如果没有了这种“善端”,那么社会将缺乏这种大爱,缺乏利他主义行为的发生。整个社会将陷入一片漆黑的长夜,迷茫在利己主义、尔虞我诈、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之中。进入21 世纪,我们党和政府就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然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作为世界主人的人类必须具备一种本性特质,即“善”的特质。由思想扩展

7、到行为,人类就会去爱护大自然、关注社会,去善待周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当前学校德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偏重德育规范的传授而轻视德育实践。正如孟子所言善“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河南程氐遗书,人们所要做的不是凭空外植一个善于人的心中,而是“尽其心,养其性” 孟子尽心上。德育应当以道德实践为主体关注教育过程中具有德育价值的教育细节,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努力实践各种道德理念,使其日渐与本然之善相呼应,从而实现内外一体,完成善良品性的养成与构建。2. 因为人性本善,所以需要启发式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

8、学法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教圣”的孔子首创了东方“启发式教学法”,其经典论述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而同时代的西方的苏格拉底也认为人性本善,其启发式教学源于“产婆术”教育思想。其由4 个步骤组成即讥讽、助产、归纳、定义。所谓讥讽就是老师装作一无所知,通过提问(问题都是被提问对象所熟悉的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陷入困窘和疑虑之中;助产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归纳是将各种事物的不同性质总结为一般性质;定义是将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之中,用一般概念去解释个别事物。(秦国芹.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孔子启发教学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05(1):19

9、7-198.)启发式教学可多采用问答法。孔子的问答法被他的弟子颜回这么评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 这说明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李汉潮. 东西方教学法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6):151-152)。如尧日 篇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何为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何为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启发式教学法反对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

10、思维能力。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后自己思考,只有在思考不通露悲愤的表情、在词不达意露出痛苦的表情之时,孔子才会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其意,达其词”,学生在自我思考以及在老师的启发之下思考的过程中就在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刘庆昌.孔子启发教学之我见J.运城高专学报,1995(2):60-62.)。三、参考文献张亚南.浅析人性本善思想及其社会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2)王爱云. 浅谈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 甘肃农业. 2006(11)祝铨云. 试论人性本善及其德育启示 J. 小学德育. 2009(14)陈春莲; 史方倩. 论孟子的性善伦理思想 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6(02)陈永革. 论孟子的性善伦理思想 J. 中国哲学史。1996(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