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9057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张金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初探东营市胜利第十一中学张金杰内容摘要:针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信息通道窄、交流互动少、教师满堂灌、学习效率低的弊端,我尝试建构了“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以期利用网络所具有的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软件的人性化和教学反馈的精确性的优势,并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网络信息个性化学习高效课堂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学生上了一节节的语文课,在语言的理解和运

2、用上到底能有多大收获不容易把握,且效率不高。经过分析,我发现某些原因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在被动地听,缺少参与,缺少学习主动性,并且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整齐划一,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呢?经过多方面学习,我认识到: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无论运用哪种教学设计,必须把握语文的这一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

3、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一)把握整合的本质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二)把握信息技术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是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是通过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4、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软件的人性化和教学反馈的精确性等特征反映出来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这些特征的优势和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个整体。(三)把握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5、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在整合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即:1、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逐步学会利用资源来学习。2、使学生由记忆式的学习逐步学会进行意义探究式的学习。3、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学习。4、使学生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逐渐学会进行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5、使学生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逐步学会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四)把握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教学设计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教学活动都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方面,表现在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方面,还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方面。

6、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并使之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体现教师地位作用的变化由“传导、授业、解惑者”逐步发展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3、体现媒体主体功能的变化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建构了“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惑。此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平台和自作的学习课件进行相对个性化的学习。为了便于表述,我选取运用此模式执教过的一节课为例来介绍。我执教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材选自人教版

7、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首先,教师导入新课,在明确目标、介绍背景、处理字词、粗知文意后,进入赏析语言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论坛,作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六人一个小组,分好组后,各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版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提交到论坛 ,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其中有王子鸥同学选了“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一句,作的语言分析是“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分析得很到位。等等。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相互交流,对每个人的分析提出修

8、改建议,比如某个成员的分析不准确,还可以建议他上论坛查找其他人对于这一句的分析。小组内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组长将问题提交到全班予以研讨。在进入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有问题的语句解决后,每个人把这些句子及分析结果,复制到自己的文档中,做为学习资料保存。这就是当时形成的一份学习资料。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描述罗布泊的荒凉恐怖。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9、”、“河流清澈”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比喻,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这片原本美丽的绿洲被人类无情摧残破坏的悲惨景象。直观展现罗布泊恶劣悲惨的现状,说明人类对大自然无情破坏造成的悲惨事实。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以抒情的方式直接揭示了人类制造了触目惊心的悲剧。这样利用网络平台的好处就是将教师的讲解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并且能将学习结果及

10、时保存下来,不会随风消散,共享合作成果,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分析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胡杨树的图片并加以描述。http:/ 最后一片胡杨树 枯死而挺立不倒的骨骼 在夜晚 跟我一起跳起来沉默的胡杨是无语的宣言挑战沙漠的宣言它以一千年不死的绿意不倒的精神不朽的骨骼震慑着沙漠教师的作品也参与了其中。守望的胡杨张金杰我一棵粗壮的胡杨残喘着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今天卧在了黄沙漫漫的家乡我一颗苍老的头颅干瘪着奋力地仰起用脆弱的神经搜寻着干风中水的讯息不堪驻眸的是已死去却不肯倒下的兄弟我默默地守望不忍离去啊这是养育过我的

11、家乡虽然已死寂荒凉到处是肋骨裸露的胸膛可是我仍然坚信终有一天能再回到水草丰美的天堂遍地牛羊群鸟欢唱静谧的夜晚枕着清凉的仙湖进入梦乡我固执地默默守望相信守望到的绝不是失望师生通过论坛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这是当时论坛的截图。六个小组的评价结束后,由师生利用网络平台给各小组的代表作品投票。由系统把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就帮助学生实现了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并且能有助于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把各自的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效性和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尝试运用“网络环境下个性化高效学习课堂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反思这次课,我感觉构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独立分析理解的能力;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学生及时交流学习情况,并且把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出来;信息量大,并且便于较为详细长久地记录教学情况;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效地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解决不好的问题。当然,在小组和全班同学交流之后,对于那些质量不高的作品如何及时给予指导,如何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等等问题,还应再做深入的探讨。最后要说明的是,这节课虽然在参加0八年九月份举行的全国第六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初中组)比赛中喜获一等奖,但是此模式的探索尚处于尝试阶段,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